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研究:结构与影响因素

2014-09-26 18:21许凤玉钱丽丽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结构

许凤玉+钱丽丽

摘 要 “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以服务质量理论为基础,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后认为,社会需求、学生期望、学校设施、教师能力以及从业经验是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为提高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需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资质认证,完善教学设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多渠道提升学校形象。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高等职业院校;结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0-0070-05

一、理论基础与适用性

教学质量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社会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程度,是教育工作固有的特性[1]。由于教育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具有服务的属性和特征,因此,教学质量可以纳入服务质量框架体系,服务质量理论为教学质量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朱国平、孙顺利等利用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研究了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路径[2],而且朱国锋、刘进高等还将此研究具体到高职教育[3]。然而,这些研究多以“教育服务质量”作为研究对象,没有采用“教学质量”这一关键词。

就“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而言,通常的理解是,教育的范围更为广泛,其除了传授知识的教学活动外,还包括价值构建,而教学的范畴相对狭窄,更多地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就业率、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等,这些内容更多地强调了专业技能的要求。由此可见,教学质量并不完全等同于教育质量,但其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既然服务质量理论适用于教育范畴,而教学是教育的子范畴,因此,服务质量理论适用于教学质量研究。

二、“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结构分析

(一)服务质量结构的基本理论

在服务管理领域,Gronross构建了服务质量的概念模型[4],指出服务质量是服务期望与服务绩效比较的结果。服务质量可以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考查,即功能质量和技术质量。技术质量是顾客从服务中实际得到的东西,功能质量指服务是传递给顾客的方式。在服务过程中,顾客通过对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的评价,形成感知服务,然后与期望服务比较,其结果就是服务质量。在服务系统中,企业形象会影响顾客期望的形成,进而影响服务质量,同时服务质量也会影响企业形象。

在此基础上,PZB提出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对服务期望与感知服务之间的差距进行了细化,指出服务质量取决于四个方面[5]。一是服务管理者不能准确感知顾客期望所形成的差距,这主要受到服务者认知能力的影响;二是服务标准制定不当所形成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服务企业的资源限制导致的;三是服务传递与服务标准不符所形成的差距,这主要受服务人员素质和能力不足的影响;四是服务传递与外部沟通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由于企业过度承诺和缺乏沟通所导致。

上述服务质量的结构分析表明,服务质量是在服务传递的互动过程中顾客形成的心理认知,其既与顾客的期望相关,也与服务企业的资源、能力相关。在服务系统中,服务企业可以从提高认知、规范标准、优化传递、加强沟通四个方面提高服务质量。

(二)“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二维结构分析

基于Gronroos的服务质量概念模型,“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解构为“过程+结果”的二维结构。“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两部分:一是专业知识教学,二是实习指导。专业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对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原则、掌握分析方法;实习指导中,教师要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启发或协助学生完成相关的课程任务。两部分教学活动的教学质量分析如图1所示。

图1中,在专业教学环节,教学结果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其功能质量更多地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上。在实习指导环节,教师除了要体现教学能力,还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教师的操作能力、实践经验也会对学生实习中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产生影响,这些体现培训能力的因素构成了“双师型”教师教学活动中特有的功能质量。专业教学和实习培训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因此“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技术属性最终体现为“就业率”。

二维结构下,学生及社会会通过学生成绩、学生就业率、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职业技能和从业经验对其教学质量进行判断。而且上述因素会影响到“双师型”教师的形象,当上述因素均表现较好时,“双师型”教师形象得到强化,教学质量提升;反之,“双师型”教师的形象就会弱化,导致教学质量降低。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形象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双师型”教师持有“双职称”证明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助于强化教师形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五维结构分析

PZB在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中分析了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指出了服务质量十方面的决定因素,后将其简化为五要素,形成SERVQUAL量表,用于服务质量的测量[6]。根据SERVQUAL量表框架,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分析如下。

1.有形性

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信息传递和接受的方式来提供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是无形的,但是承载服务的工具是有形的,如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师的资质等。外界可以通过对学校的基础设备,学校拥有的称号、实习基地的情况、教师的数量和资质等来评价学校的实力和服务质量。

2.可靠性

教学中要向学生准确、及时地传授知识、技能。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情况下,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更新是教学质量的一种体现。如在会计教学中,会计准则变更、“营改增”税收政策变更等要及时地纳入专业教学;ERP的应用和推广要与实习培训密切联系,让学生掌握ERP系统下会计职能的操作。因此,“双师型”教师知识的前沿性、准确性,技能的标准化、精细化会影响其教学质量。

3.响应性

教学具有较强的互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提出疑问,教师也会随经验的丰富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技能。即便是同一门课程,面对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学生,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是否能够“因材施教”也是教学质量高低的一种体现。

4.保证性

服务管理中,保证性更多地体现在供求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上。“双师型”教师要合理地划分专业教学和实习培训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以致用”,从而建立“教学相长”的信任关系。没有理论指导的实习培训会导致操作的机械化,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实践导向的专业教学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5.移情性

服务质量中的移情性体现了对顾客的关心和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特点、爱好、背景等,将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如在会计实验教学中,如果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数据分析的内容;如果是非财务专业的学生,可在教学中突出复式记账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账户之间的勾稽关系。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活动需要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除了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外,还要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和知识、技术的创新变革。

(四)“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鉴于“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结构分析,根据高职教学活动的特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应从教学准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绩效管理三方面展开。

1.教学准备管理

教学准备管理源于教学质量的“有形性”特征,学校及教师的外在形象是高职教学质量的外在体现,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教学准备中要突出“硬”资源与“软”资源的结合。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积累有助于职业培训的社会资源,创建实习实训基地,配备教学和培训中必备的教具,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切实体验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加强教师实践教学培训的同时,积极引进实践工作人员参与培训活动,形成“双师”教学管理模式。因此,教学准备质量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管理和评价:教具的先进性与完备性,教学实训基地的数量,教师中具有“双师”资格的人数,教师的来源与职称。

2.教学过程管理

“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过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两部分组成。两部分教学中要在满足“可靠性”“保证性”基本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强化“响应性”和“移情性”的质量要求。与一般教学活动相比,实践培训是“双师型”教学的突出特点,而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学过程管理中应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即一方面由教师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培训要素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由学生对上述教学要素进行评价,在分析二者评价差距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其中,教学态度上要考查教师对于“双师”身份的认同感;教学内容上要考查知识和技术的前沿性和可靠性;教学方法上要考查“针对性”、“互动性”、“情景化”特征。

3.教学绩效管理

“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绩效更多应体现在“就业”指标的考核上,这种“就业”指标不仅仅是某一时点上的“就业率”,还应包括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指标。由于竞争和变革的加剧,职业与工作内容的转换日益频繁,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是保证职业发展的关键,这难以通过某一时点的“就业率”指标得以体现,而需要长期追踪学生的职业发展轨迹。

综合以上分析,“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应从事前、事中、事后分阶段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评价,教学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可以借鉴产品质量管理的方法通过量化指标实施,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可以借鉴感知质量的研究通过访谈调查来实现,而教学绩效评价中的质量管理可以将就业率这一显性指标与体现就业能力的职业素养、学习能力等隐性指标相结合进行管理和评价。

三、“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差距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图2中,“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是学生期望与其学习效果之间的差距,其由5个差距所决定。差距1是指学生期望与教师认知之间的差距,产生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不熟悉学生的特点,教学活动的移情性较差,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差距2是指教师认知与教学规范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因为教学规范制定不合理,使得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学设施陈旧、实习基础匮乏等方面,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有形性维度。差距3是指教学规范与教学传递之间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素质、能力所致,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可靠性、响应性和保证性。差距4是教学传递与社会外部沟通之间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教学活动无法满足社会的人才能力、素质要求所致。随着社会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单一技能的职业岗位日益减少,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这使得学生入校时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承诺很可能在学生就业时无法实现,影响到教学质量。差距5是学生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使自己的职业定位偏离社会需求。虽然这一差距与教学活动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提高移情性,也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可以表示成如下函数形式:

“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f(教师认知差距,教学规范差距,教师素质能力差距,社会沟通差距,学生定位差距)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会受到社会需求、学生期望、学校设施、自身能力以及从业经验等多方面影响。首先,“双师型”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缩小差距3的影响,这是对教学质量影响最为广泛的因素,也是当前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着力点。其次,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双师型”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只有在专业教学和实习指导上积累一定经验,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从而缩小差距1,因此教学年限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学校应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积极培育、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没有企业的支持、配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只有与企业和外界积极合作,才能有效缩小差距2、差距4和差距5的影响。

四、提高“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资质认证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资质尚且缺乏规范的认证,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才可担任“双师”教学尚且没有明确规定。根据目前的职业技能鉴定方法,应对“双师”资格作出明确规定,确定标准、规范的“双师”教学任职资格。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明确所选专业的任职要求,形成清晰的职业期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强师资管理,强化“双师”教学的职业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设备

由于“双师”教学活动的就业导向,学校需要在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具上投入大量资金,保证实训环境和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良好的教学设备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职务角色和工作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学校的教学设备应不断改进、更新,保持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

(三)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为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需要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中要体现实践导向,要擅于运用案例、模拟等教学方式实现理论的形象化、具体化教学;实训教学中要突出学以致用,让学生充分体现岗位职责和实践工作中的技术技巧,理解理论知识的指导性。

(四)多渠道提升学校形象

良好的学校形象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形象的塑造不仅局限于招生宣传,还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组织学生参与仿真模拟竞争等方式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不仅强化了“双师”教学的职业导向,而且还有助于吸引社会投资和多方合作,从而形成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五)以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教学

“双师”教学不仅要以短期的“就业率”为导向,还应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价值实施教学活动。就业能力体现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其是职业人员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双师”教师在实施工作技能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诚信、认真等职业道德的教育,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革,从而为其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响应性

教学具有较强的互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提出疑问,教师也会随经验的丰富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技能。即便是同一门课程,面对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学生,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是否能够“因材施教”也是教学质量高低的一种体现。

4.保证性

服务管理中,保证性更多地体现在供求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上。“双师型”教师要合理地划分专业教学和实习培训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以致用”,从而建立“教学相长”的信任关系。没有理论指导的实习培训会导致操作的机械化,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实践导向的专业教学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5.移情性

服务质量中的移情性体现了对顾客的关心和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特点、爱好、背景等,将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如在会计实验教学中,如果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数据分析的内容;如果是非财务专业的学生,可在教学中突出复式记账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账户之间的勾稽关系。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活动需要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除了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外,还要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和知识、技术的创新变革。

(四)“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鉴于“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结构分析,根据高职教学活动的特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应从教学准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绩效管理三方面展开。

1.教学准备管理

教学准备管理源于教学质量的“有形性”特征,学校及教师的外在形象是高职教学质量的外在体现,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教学准备中要突出“硬”资源与“软”资源的结合。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积累有助于职业培训的社会资源,创建实习实训基地,配备教学和培训中必备的教具,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切实体验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加强教师实践教学培训的同时,积极引进实践工作人员参与培训活动,形成“双师”教学管理模式。因此,教学准备质量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管理和评价:教具的先进性与完备性,教学实训基地的数量,教师中具有“双师”资格的人数,教师的来源与职称。

2.教学过程管理

“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过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两部分组成。两部分教学中要在满足“可靠性”“保证性”基本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强化“响应性”和“移情性”的质量要求。与一般教学活动相比,实践培训是“双师型”教学的突出特点,而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学过程管理中应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即一方面由教师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培训要素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由学生对上述教学要素进行评价,在分析二者评价差距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其中,教学态度上要考查教师对于“双师”身份的认同感;教学内容上要考查知识和技术的前沿性和可靠性;教学方法上要考查“针对性”、“互动性”、“情景化”特征。

3.教学绩效管理

“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绩效更多应体现在“就业”指标的考核上,这种“就业”指标不仅仅是某一时点上的“就业率”,还应包括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指标。由于竞争和变革的加剧,职业与工作内容的转换日益频繁,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是保证职业发展的关键,这难以通过某一时点的“就业率”指标得以体现,而需要长期追踪学生的职业发展轨迹。

综合以上分析,“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应从事前、事中、事后分阶段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评价,教学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可以借鉴产品质量管理的方法通过量化指标实施,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可以借鉴感知质量的研究通过访谈调查来实现,而教学绩效评价中的质量管理可以将就业率这一显性指标与体现就业能力的职业素养、学习能力等隐性指标相结合进行管理和评价。

三、“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差距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图2中,“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是学生期望与其学习效果之间的差距,其由5个差距所决定。差距1是指学生期望与教师认知之间的差距,产生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不熟悉学生的特点,教学活动的移情性较差,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差距2是指教师认知与教学规范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因为教学规范制定不合理,使得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学设施陈旧、实习基础匮乏等方面,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有形性维度。差距3是指教学规范与教学传递之间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素质、能力所致,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可靠性、响应性和保证性。差距4是教学传递与社会外部沟通之间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教学活动无法满足社会的人才能力、素质要求所致。随着社会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单一技能的职业岗位日益减少,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这使得学生入校时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承诺很可能在学生就业时无法实现,影响到教学质量。差距5是学生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使自己的职业定位偏离社会需求。虽然这一差距与教学活动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提高移情性,也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可以表示成如下函数形式:

“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f(教师认知差距,教学规范差距,教师素质能力差距,社会沟通差距,学生定位差距)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会受到社会需求、学生期望、学校设施、自身能力以及从业经验等多方面影响。首先,“双师型”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缩小差距3的影响,这是对教学质量影响最为广泛的因素,也是当前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着力点。其次,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双师型”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只有在专业教学和实习指导上积累一定经验,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从而缩小差距1,因此教学年限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学校应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积极培育、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没有企业的支持、配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只有与企业和外界积极合作,才能有效缩小差距2、差距4和差距5的影响。

四、提高“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资质认证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资质尚且缺乏规范的认证,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才可担任“双师”教学尚且没有明确规定。根据目前的职业技能鉴定方法,应对“双师”资格作出明确规定,确定标准、规范的“双师”教学任职资格。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明确所选专业的任职要求,形成清晰的职业期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强师资管理,强化“双师”教学的职业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设备

由于“双师”教学活动的就业导向,学校需要在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具上投入大量资金,保证实训环境和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良好的教学设备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职务角色和工作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学校的教学设备应不断改进、更新,保持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

(三)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为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需要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中要体现实践导向,要擅于运用案例、模拟等教学方式实现理论的形象化、具体化教学;实训教学中要突出学以致用,让学生充分体现岗位职责和实践工作中的技术技巧,理解理论知识的指导性。

(四)多渠道提升学校形象

良好的学校形象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形象的塑造不仅局限于招生宣传,还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组织学生参与仿真模拟竞争等方式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不仅强化了“双师”教学的职业导向,而且还有助于吸引社会投资和多方合作,从而形成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五)以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教学

“双师”教学不仅要以短期的“就业率”为导向,还应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价值实施教学活动。就业能力体现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其是职业人员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双师”教师在实施工作技能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诚信、认真等职业道德的教育,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革,从而为其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响应性

教学具有较强的互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提出疑问,教师也会随经验的丰富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技能。即便是同一门课程,面对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学生,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是否能够“因材施教”也是教学质量高低的一种体现。

4.保证性

服务管理中,保证性更多地体现在供求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上。“双师型”教师要合理地划分专业教学和实习培训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以致用”,从而建立“教学相长”的信任关系。没有理论指导的实习培训会导致操作的机械化,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实践导向的专业教学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5.移情性

服务质量中的移情性体现了对顾客的关心和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特点、爱好、背景等,将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如在会计实验教学中,如果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数据分析的内容;如果是非财务专业的学生,可在教学中突出复式记账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账户之间的勾稽关系。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活动需要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除了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外,还要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和知识、技术的创新变革。

(四)“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鉴于“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结构分析,根据高职教学活动的特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应从教学准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绩效管理三方面展开。

1.教学准备管理

教学准备管理源于教学质量的“有形性”特征,学校及教师的外在形象是高职教学质量的外在体现,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教学准备中要突出“硬”资源与“软”资源的结合。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积累有助于职业培训的社会资源,创建实习实训基地,配备教学和培训中必备的教具,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切实体验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加强教师实践教学培训的同时,积极引进实践工作人员参与培训活动,形成“双师”教学管理模式。因此,教学准备质量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管理和评价:教具的先进性与完备性,教学实训基地的数量,教师中具有“双师”资格的人数,教师的来源与职称。

2.教学过程管理

“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过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两部分组成。两部分教学中要在满足“可靠性”“保证性”基本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强化“响应性”和“移情性”的质量要求。与一般教学活动相比,实践培训是“双师型”教学的突出特点,而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学过程管理中应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即一方面由教师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培训要素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由学生对上述教学要素进行评价,在分析二者评价差距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其中,教学态度上要考查教师对于“双师”身份的认同感;教学内容上要考查知识和技术的前沿性和可靠性;教学方法上要考查“针对性”、“互动性”、“情景化”特征。

3.教学绩效管理

“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绩效更多应体现在“就业”指标的考核上,这种“就业”指标不仅仅是某一时点上的“就业率”,还应包括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指标。由于竞争和变革的加剧,职业与工作内容的转换日益频繁,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是保证职业发展的关键,这难以通过某一时点的“就业率”指标得以体现,而需要长期追踪学生的职业发展轨迹。

综合以上分析,“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应从事前、事中、事后分阶段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评价,教学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可以借鉴产品质量管理的方法通过量化指标实施,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可以借鉴感知质量的研究通过访谈调查来实现,而教学绩效评价中的质量管理可以将就业率这一显性指标与体现就业能力的职业素养、学习能力等隐性指标相结合进行管理和评价。

三、“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差距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图2中,“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是学生期望与其学习效果之间的差距,其由5个差距所决定。差距1是指学生期望与教师认知之间的差距,产生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不熟悉学生的特点,教学活动的移情性较差,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差距2是指教师认知与教学规范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因为教学规范制定不合理,使得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学设施陈旧、实习基础匮乏等方面,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有形性维度。差距3是指教学规范与教学传递之间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素质、能力所致,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可靠性、响应性和保证性。差距4是教学传递与社会外部沟通之间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教学活动无法满足社会的人才能力、素质要求所致。随着社会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单一技能的职业岗位日益减少,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这使得学生入校时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承诺很可能在学生就业时无法实现,影响到教学质量。差距5是学生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使自己的职业定位偏离社会需求。虽然这一差距与教学活动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提高移情性,也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可以表示成如下函数形式:

“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f(教师认知差距,教学规范差距,教师素质能力差距,社会沟通差距,学生定位差距)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会受到社会需求、学生期望、学校设施、自身能力以及从业经验等多方面影响。首先,“双师型”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缩小差距3的影响,这是对教学质量影响最为广泛的因素,也是当前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着力点。其次,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双师型”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只有在专业教学和实习指导上积累一定经验,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从而缩小差距1,因此教学年限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学校应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积极培育、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没有企业的支持、配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只有与企业和外界积极合作,才能有效缩小差距2、差距4和差距5的影响。

四、提高“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资质认证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资质尚且缺乏规范的认证,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才可担任“双师”教学尚且没有明确规定。根据目前的职业技能鉴定方法,应对“双师”资格作出明确规定,确定标准、规范的“双师”教学任职资格。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明确所选专业的任职要求,形成清晰的职业期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强师资管理,强化“双师”教学的职业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设备

由于“双师”教学活动的就业导向,学校需要在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具上投入大量资金,保证实训环境和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良好的教学设备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职务角色和工作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学校的教学设备应不断改进、更新,保持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

(三)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为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需要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中要体现实践导向,要擅于运用案例、模拟等教学方式实现理论的形象化、具体化教学;实训教学中要突出学以致用,让学生充分体现岗位职责和实践工作中的技术技巧,理解理论知识的指导性。

(四)多渠道提升学校形象

良好的学校形象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形象的塑造不仅局限于招生宣传,还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组织学生参与仿真模拟竞争等方式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不仅强化了“双师”教学的职业导向,而且还有助于吸引社会投资和多方合作,从而形成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五)以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教学

“双师”教学不仅要以短期的“就业率”为导向,还应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价值实施教学活动。就业能力体现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其是职业人员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双师”教师在实施工作技能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诚信、认真等职业道德的教育,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革,从而为其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结构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
半包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