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童心说”哲学观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诠释

2014-09-29 16:57
文艺评论 2014年2期
关键词:李贽童心美学

夏 郁 王 欢

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是我国音乐美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是重视自然,重视真,其音乐美学思想观点鲜明理论基础是“童心说”,①这是中国古代最为合理的音乐美学思想。②而如果把他这种主情的自然音乐美学观放到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史上进行审视,不难发现其独特的史学价值和不同凡响的学术意义,甚至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代表或昭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发展方向。

李贽在论述音乐的时候,有意识的反对音乐的社会功用性,提出“以自然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要求音乐对人内心的真情实感以反映。③他探索人生真谛,建立了一个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并将其音乐美学思考纳入这一新思想体系中,成为其一个有机组成。他所倡导的反独断、反迷信的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探索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新思路,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李贽其人及“童心”说音乐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1.李贽学识人品及其思想的产生。

李贽,(1527~1602)泉州晋江人,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李贽一生坎坷,屡遭迫害而始终顽强不屈,他刚正不阿,敢于同封建恶势力作斗争,并在避祸、逃难的困境中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最主要的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还点评了《水浒传》、《琵琶记》、《三国演义》等许多小说和戏曲。

李贽生活的时代是明代中后期,这一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市民阶层社会力量的日益获得加强,反映他们利益的社会思想也应运而生,李贽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反传统、反复古主义的思想,就是在这社会基础上产生的。

(1)经济条件、家庭背景。李贽长期生活在商品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泉州,商品经济的发达已经强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固有生活方式和模式,从思想深处解脱封建束缚的萌芽、各种反映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已在社会中蔓延;平等、公平的观念渗透到他的内心深处,加上他反对封建教条的桀骜不驯的性格,造就了他的反叛精神。

(2)社会、政治背景。明朝中后期,封建统治已经开始走向没落,加之沿海地区倭寇之患严重,在对倭寇的保卫战中,一方面暴露了当政者的软弱无力,另一方面又反映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生活在福建的李贽对此深有感触,更对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和伪装者深恶痛绝,进而在道德旗帜下,用文人的方式对虚伪和欺诈的官僚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3)文化教养。李贽一生博学,除了幼学老子、孔孟,还接受了禅学、墨子的学说;另外他受利马窦的影响,对西方科技也有浓厚的兴趣;虽在40岁才接触王阳明、王龙溪的学说,但仍然成为王阳明学派左派的代表人物,其力求打破封建传统的思想形式,极力倡导个性解放。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政治原因和他自身的文化教养等因素的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并以其反对权威、反对迷信的大无畏精神,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近代思想启蒙思潮,促进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变革,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了他对音乐艺术所进行的哲学式的思考,从而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独树一帜,烛照后人。

2.李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演变及形成。李贽的思想发展演变大致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他在四十岁以前困溺于俗务,人生经历丰富,但在思想上相对来说没有鲜明的特点,属于储备期;四十岁以后,他的思想逐渐充盈起来,可以说四十岁至五十岁是李贽思想转变的最重要时期。

(2)万历二十年即李贽六十五岁左右时,他终于迎来了积累的爆发期,代表李贽思想精华的《焚书》、《藏书》就是这个时期的硕果。

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产生,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性格及坎坷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明中后期封建社会的衰落、资本主义的萌芽、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为李贽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来源;另外,李贽的性格高傲,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不同流合污与世俗格格不入,也是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个性特点、理论根源,产生了李贽独特的“童心说”美学思想。

二、李贽“童心说”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特点

他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焚书·童心说》、《焚书·琴赋》等著作中。“童心说”表现了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理论的精髓,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去童心,便失去真心,便失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③这是对封建卫道者们的有力抨击,他同情下层人民疾苦,为农民、商人辩护,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自由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可以说,“童心说”既是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又是他的人格理想和艺术标准。

1.“童心说”是强调真情实感,以童心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童心说”出于其《焚书·童心说》。什么是“童心”呢?李贽告诉我们,“童心”指的是像天真无邪的儿童那样具有的真情实感。这里的“童心”是真善美的合一,表现在音乐艺术上,则是强调对人性的自然表现,他的这种见解,强调真情实感,以童心为美,表现了他在音乐审美上敢于反对束缚的勇气。他认为,“童心”不是指儿童的天真无邪的心灵,虽然它近似于儿童天真无邪的本真、本性,但如果说童心是指儿童之心那就没有看到童心说的本质。

李贽对这种真心的解释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④就是说,童心不是来自传统观念中,而是去掉一切虚假的纯正真实的本心,是发自自身本心的真情实感的东西。所有艺术创作包括诗歌、小说、戏曲等等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出于童心,只有童心才能创作出真实、纯美的艺术作品。

2.建立在人的主体性与民主思想意识之上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早期的美学思想中,音乐只被用来做伦理教化作用的工具,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只强调教化和规范人心的作用。李贽对此予以否定,他以“童心说”为根本,以“自然之美”为标准,提出要建立在主体性和民主思想之上的以真实、自然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⑤提倡艺术应该在内容形式上不受传统规范约束,崇尚自然,自由展示个性,指出音乐要为人的思想服务,肯定了人的主体性,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建立在封建礼乐基础上,以中和为美的美学观。

他提倡音乐的根本特征在于以时间中运动的乐音体系表现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音乐艺术既然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为根本特征,具有充分的主体性,就必须尊重人的主体价值,确立人的主体地位。⑥而艺术家在创作中应该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不受外在的束缚,同时还要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使自己的感受与老百姓保持一致。因此,李贽的“童心说”能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历史背景下勇敢地提出,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第一次肯定了音乐的主体性、音乐的表现特征是发自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第一次表述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确定了人的主体地位,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强调音乐创作的独创性和个性化的音乐美学思想。李贽认为,在音乐创作上,要尊重个性,形成自由宽松的艺术氛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艺术创作上应给每个人以充分的自由。他认为一切美与艺术都必须是“童心自出”,必须是只能出于“我”而不能出于他人,即必须具有独创性,具有独特的个性,也就是强调童心对音乐创作的情感动机的影响。

他主张各从所好、各从所长,发挥各种各样人的个性和特长,提倡大胆地抒写愤怒、批判现实。如:“发狂大叫,流涕哭,不能自止”、“见景生情,触目兴叹”。⑧号召人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打破传统清规戒律的桎梏,追求创作上的解放和独特自我的风格。他说:“莫不有情,莫不有性,而可以一律求之哉!若有意为自然,则与矫强何异?”⑨这种强调独创性的论调,是他从“童心说”的观点而出发看艺术创作的一种探索,这是他试图摆脱一切传统思想的束缚,追求个人、个性的解放思想,也是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中最可贵的。

三、李贽“童心说”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意义及对社会的影响

1.对于梳理和把握中国近现代音乐美学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和价值。李贽生活的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资本主义萌芽逐渐产生的一个时期。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到此,出现了多元、混乱、粘连的局面。而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封建主义没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兴市民阶层挣脱封建枷锁,争取自由解放的思想愿望在音乐美学领域的强烈反映。因此,对“童心说”音乐美学思想更加全面、真实的认识,对于我们把握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脉络,对于梳理和把握中国近现代音乐美学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2.是对当时封建社会落后的理学思想及其文艺思想的反抗和超越。明代后期,李贽的文学、艺术思想,实际上已成为新的文学思潮的纲领,他的启蒙主义思潮正代表了晚明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基本特征。他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疑孔、反孔,否定权威,要求平等自由和思想解放,提出了“天赋平等”、“个性自由与解放”等一系列启蒙式的思想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促进了社会进步。⑩在他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自然人性论及平民意识的思想潮流,兴起了人文主义启蒙思想运动,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

反对封建正统文化包括反对封建文艺思想的新观念,实质上就是对封建社会形态的超越,而李贽的文艺思想就正好扮演了这一“超越”的主角。因此,“童心说”美学思想是对当时封建社会落后的理学思想及其文艺思想的反抗和超越,

3.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贽“童心说”音乐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观点,体现了一种崭新的主体价值观念,它使人性获得解放,个性得到张扬,音乐得到自由发展,他把富有民主思想的观念带进音乐美学领域,从而创立了一种崭新且更为科学、合理的音乐美学观,开启了后来的文艺思潮及政治运动,对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根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当时的社会上掀起了阵阵涟漪,具有深刻的反封建意义。在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下,汤显祖、张琦、袁宏道、冯梦龙等一批文学家、理论家、戏曲作家,掀起了具有反封建求民主的启蒙思潮,而这也成为明代后期的文学、艺术最鲜明的特点。

四、结语

李贽提出以“童心说”作为创作和评价文艺作品(包括音乐作品)的审美标准,这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都是崭新的第一次,开启了一代新思潮和新风尚,在创作和理论上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直接推动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前进的步伐。

作为中国对封建统治思想提出全面批判的人物,李贽以他独特的文化底蕴及才华和高洁人品,勇敢地抨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为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旧观念的解冻和理论建设的拓进奠定了重要基础。其“童心说”的创立,赋予了中国音乐美学传统全新的内质和境界,开创了新的理念,扭转了千百年来人们根深蒂固的音乐美学观念,改变了传统音乐美学的格局和面貌,使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园地绚烂多姿。

猜你喜欢
李贽童心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李贽之死新探
——以黄麻士绅纠葛为中心的讨论
发潜德于快悦,出谨肃以春和
——《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评介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童心绘天下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