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中高校角色模型分析

2014-10-09 09:49陈攀
克拉玛依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

摘 要: 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各个参与合作的创新主体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高校在整个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与政府之间要把握好自治与调控的比例,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调控;高校要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的支撑,让高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到企业生产中;高校要积极营造促进学科建设的氛围,为科研机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高校可采取科研外包的措施,与企业实现密切的合作。

关键词: 协同创新;高校创新能力;高校角色;模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4-0049-04

收稿日期:2013-09-14

作者简介:陈攀,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1]协同创新的理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彼得·葛洛提出。他认为,协同创新是建立在参与者有着共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一种互联网络使各方相互联结、实时沟通各自的工作情况、最终实现目标的过程。[2] 40-43

大学是获取知识的神圣殿堂,时至今日,仍有人把其比喻为象牙塔。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大学的定位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抉择,如何找准大学的角色定位?大学如何处理好学科、人才与科研之间的权重关系?如何使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三者更好的体现大学的社会职能?都是值得我们展开深入研究的价值点。

查阅相关文献,着重对论及高校与企业、政府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殷翔文在《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追求》中指出在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中,应针对不同的协同创新内容,由参与合作的各有关创新主体按照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位分工,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承担相关责任。比如在人才培养或者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开展基础研究的协同创新中,高校应为主要责任主体。[3]9-10徐曼在《高校与企业合作形式探析》中把高校为企业服务的形式分为三种:为企业培养培训人才,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应用型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科技服务和为企业提供信息搜集、整理、加工等方面的信息服务。[4]133-135邓存瑞在《国外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高校与企业合作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趋势,在高技术方面的合作将会加强,促使更多的高校人才流向了工业界,并使合作逐渐走向国际化。[5]68-69田华在《论高校与政府公共关系的运作》这篇文章中提到高校与政府建立公共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高校为政府提供发展所需的人才和技术,随着知识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度增加,政府的发展更离不开高校的支持。[6]119-120

综合文献,得知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高校角色定位进行模型分析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思路总是拘泥于对关系的阐释上,如加以模型的分析,将会是对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创新。

一、产学研背景下高校角色模型分析

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国家制定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力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并于2013年4月11日公布了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公示名单,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涵盖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多个国家发展重大需求领域。“2011计划”把高校作为协同创新的组织主体,成为产学研的主导,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凝聚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前沿阵地,要求高校要统筹学科、人才和科研三者的关系,做到三位一体,并提高在这三方面的创新能力。[7] 107-109

1.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居于主体地位

高校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不仅如此,高校与科研机构还都具备强大的研发力量,政府掌控着行政权,企业拥有市场和资源。产学研协同创新就需要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和科研底蕴的组织作为牵引力量,把协同创新的不同主体联结起来,高校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充当这个角色。因此,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处于组织主体的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在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时,要充分考虑到高校的角色使命,使其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2.高校居主体地位的角色模型分析

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是建立在它本身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基础之上的。对高校主导作用的角色模型进行分析,需要细化到高校跟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间每二者间的关系。一个模型图可展示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角色定位。(见图1)

高校作为协同创新的主体,它的目标是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要促使创新主体间资源与成果的有效传递和转换。在上述角色模型中,高校与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关系都是双向的。对于高校来说,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把握好自治的比例,建立与政府合作的社会服务模式,同时政府要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等提供适度的政策调控。对于企业来说,高校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高校也可以采取业务外包和科研外包的方式,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学科发展的成熟度制约着科研机构的发展成效,高校应加快重点和重要学科的建设,为科研机构提供良好的学科支持。

(1)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就是处理自治与调控的比例问题。美国教育家、高等教育哲学理论的奠基人约翰·S·布鲁贝克曾提出:“传统的高等教育自治现在不是,也许从来都不是绝对的。”[8]33协同创新就要求高校适时调整与政府的关系,既不能完全做“象牙塔”,也不能由政府过死地压制,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就需要在管理和政策层面给予指导,在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政府对于高校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为促使创新能力的提高,政府可以与高校的行政部门联手营造适合创新的制度环境,简化科研创新的申请环节,鼓励高校与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力量的合作,支持学术上的对外开放与积极引进相结合。

(2)高校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企业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撑,尤其一些对技术要求严格的企业,更注重平时技术的研发。先进技术不仅来自企业自身的研发机构,很大一部分来自高校及其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历史由来已久,西方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有着优良的传承基础,值得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借鉴和学习。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4]133产学研协同创新迫切地需要构建高校与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平台,因此,我们应该在以往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探索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的路径。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要兼顾和健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形式,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高校还要考虑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尽可能与企业发展相同步,探索新的培养方式,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4]133-135高校还要积极进行科学技术研发,可以开展独立研发,也可以开展联合研发。独立研发对高校的要求比较高,高校不能有“等”和“靠”的思想,要时刻注重创新,无论条件是否具备,都得独自承担;联合研发包括校际间的合作,也包括校企间的合作。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高校自身没有很好的区分开知识传播和知识的直接运用,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要担任知识的传播者,而不是直接运用知识进行生产的生产者,要为企业生产不断提供先进技术的支撑。

(3)高校学科的发展是科研机构创新的必要保证。科研机构依托于扎实的学科基础、强大的研究队伍、高素质的研究人员以及与时俱进的观念,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对科研机构的划分分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研机构,二者在组织属性上没有多大区别,归结到一点都应为协同创新提供科研支撑。“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落脚点,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终究是要对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起促进作用,这些领域对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的渴求度高,亟需科研结论的支撑。基于此,以高校科研机构为首的组织就要尽快着手开展相关调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想要在重点领域取得持续的发展,就得从高校本身做起,对科研机构进行创新,否则就会使现有的研究囿于之前的思维和成果之中。

高校科研机构是依附于高校的组织,高校学科、人才素质和科研经费等的发展对其都会产生影响;企业的科研机构是企业为了改进生产技术而成立的组织,它的发展更多地受到企业自身情况的影响,但是仍然有大多数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的高素质人才和研究成果。因此,提升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从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等入手是稳妥之举。

实验室、研究所等是高校科研机构的组织形式,它们建立在一门或几门成熟学科的基础之上。事实证明,越是发展近乎完善的学科,配套的实验室和研究所的数量也就越多,研究机构的软硬件设施水平也很高。学科是科研机构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高校要注重学科的改革,从“需求教育”[9]7-10的层面进行学科的增减,而不是仅仅把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作为依据;高校要重视对重点学科的发展,也不能忽视特色学科的建设,形成重点学科稳健推进、特色学科大放异彩的局面,对于弱势学科高校要引导其发掘学科发展的内外部有利条件,从而兼顾各学科的统筹发展,并不断促进学科创新力的激发和生成。

二、研究启示

1.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罗伯特·B·登哈特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现在政府的角色应是从控制转变为议程安排,使相关各方坐到一起,为促进公共问题的协商解决提供便利。[10]8-10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政府的服务职能就至关重要,而不是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进行政策的制定;相反,政府需要做的是调动起协同创新各方的积极性,为它们整合资源、及时沟通交流建立条件,更多的是担任幕后工作者的角色。可以想象得到,政府如果能真正做到权力下放,获益的不仅仅是高校,最大的变化将体现在治学环境的改观,学术和科研的发展能有更多自由呼吸的空间。

2.随着虚拟企业概念的提出,出现了“业务外包”的提法,推而广之,在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中也可以借鉴外包的经验,比如高校做关于生产技术的科研,可以把其中生产实践的研发环节外包给企业,这样在节省高校科研成本的基础上,还会提高科研结果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现在,外包最多的体现在服务外包上,而像科研外包还是很少,因此高校与企业可以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契机,建立高校、企业间的业务外包链,促使高校的发展与时代进步接轨,为建立世界知名高校创造氛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1).

[2]卜琳华,安实,付强.基于高等院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

[3]殷翔文.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追求[J]. 中国高校科技,2012(7).

[4]徐曼.高校与企业合作形式探析[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26).

[5]邓存瑞,邓文. 国外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发展趋势[J]. 高教探索,1991(4).

[6]田华. 论高校与政府公共关系的运作[J]. 大学时代(B版),2006(6).

[7]郭菊娥,李奎泉.“2011计划”的目标追求及其实现路径[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2).

[8][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9]蒋文宁,陈振中.从“需求教育”的角度看大学专业设置[J]. 现代教育科学,2008(4).

[10][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高校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企业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撑,尤其一些对技术要求严格的企业,更注重平时技术的研发。先进技术不仅来自企业自身的研发机构,很大一部分来自高校及其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历史由来已久,西方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有着优良的传承基础,值得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借鉴和学习。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4]133产学研协同创新迫切地需要构建高校与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平台,因此,我们应该在以往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探索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的路径。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要兼顾和健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形式,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高校还要考虑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尽可能与企业发展相同步,探索新的培养方式,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4]133-135高校还要积极进行科学技术研发,可以开展独立研发,也可以开展联合研发。独立研发对高校的要求比较高,高校不能有“等”和“靠”的思想,要时刻注重创新,无论条件是否具备,都得独自承担;联合研发包括校际间的合作,也包括校企间的合作。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高校自身没有很好的区分开知识传播和知识的直接运用,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要担任知识的传播者,而不是直接运用知识进行生产的生产者,要为企业生产不断提供先进技术的支撑。

(3)高校学科的发展是科研机构创新的必要保证。科研机构依托于扎实的学科基础、强大的研究队伍、高素质的研究人员以及与时俱进的观念,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对科研机构的划分分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研机构,二者在组织属性上没有多大区别,归结到一点都应为协同创新提供科研支撑。“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落脚点,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终究是要对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起促进作用,这些领域对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的渴求度高,亟需科研结论的支撑。基于此,以高校科研机构为首的组织就要尽快着手开展相关调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想要在重点领域取得持续的发展,就得从高校本身做起,对科研机构进行创新,否则就会使现有的研究囿于之前的思维和成果之中。

高校科研机构是依附于高校的组织,高校学科、人才素质和科研经费等的发展对其都会产生影响;企业的科研机构是企业为了改进生产技术而成立的组织,它的发展更多地受到企业自身情况的影响,但是仍然有大多数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的高素质人才和研究成果。因此,提升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从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等入手是稳妥之举。

实验室、研究所等是高校科研机构的组织形式,它们建立在一门或几门成熟学科的基础之上。事实证明,越是发展近乎完善的学科,配套的实验室和研究所的数量也就越多,研究机构的软硬件设施水平也很高。学科是科研机构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高校要注重学科的改革,从“需求教育”[9]7-10的层面进行学科的增减,而不是仅仅把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作为依据;高校要重视对重点学科的发展,也不能忽视特色学科的建设,形成重点学科稳健推进、特色学科大放异彩的局面,对于弱势学科高校要引导其发掘学科发展的内外部有利条件,从而兼顾各学科的统筹发展,并不断促进学科创新力的激发和生成。

二、研究启示

1.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罗伯特·B·登哈特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现在政府的角色应是从控制转变为议程安排,使相关各方坐到一起,为促进公共问题的协商解决提供便利。[10]8-10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政府的服务职能就至关重要,而不是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进行政策的制定;相反,政府需要做的是调动起协同创新各方的积极性,为它们整合资源、及时沟通交流建立条件,更多的是担任幕后工作者的角色。可以想象得到,政府如果能真正做到权力下放,获益的不仅仅是高校,最大的变化将体现在治学环境的改观,学术和科研的发展能有更多自由呼吸的空间。

2.随着虚拟企业概念的提出,出现了“业务外包”的提法,推而广之,在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中也可以借鉴外包的经验,比如高校做关于生产技术的科研,可以把其中生产实践的研发环节外包给企业,这样在节省高校科研成本的基础上,还会提高科研结果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现在,外包最多的体现在服务外包上,而像科研外包还是很少,因此高校与企业可以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契机,建立高校、企业间的业务外包链,促使高校的发展与时代进步接轨,为建立世界知名高校创造氛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1).

[2]卜琳华,安实,付强.基于高等院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

[3]殷翔文.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追求[J]. 中国高校科技,2012(7).

[4]徐曼.高校与企业合作形式探析[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26).

[5]邓存瑞,邓文. 国外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发展趋势[J]. 高教探索,1991(4).

[6]田华. 论高校与政府公共关系的运作[J]. 大学时代(B版),2006(6).

[7]郭菊娥,李奎泉.“2011计划”的目标追求及其实现路径[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2).

[8][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9]蒋文宁,陈振中.从“需求教育”的角度看大学专业设置[J]. 现代教育科学,2008(4).

[10][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高校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企业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撑,尤其一些对技术要求严格的企业,更注重平时技术的研发。先进技术不仅来自企业自身的研发机构,很大一部分来自高校及其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历史由来已久,西方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有着优良的传承基础,值得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借鉴和学习。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4]133产学研协同创新迫切地需要构建高校与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平台,因此,我们应该在以往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探索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的路径。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要兼顾和健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形式,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高校还要考虑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尽可能与企业发展相同步,探索新的培养方式,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4]133-135高校还要积极进行科学技术研发,可以开展独立研发,也可以开展联合研发。独立研发对高校的要求比较高,高校不能有“等”和“靠”的思想,要时刻注重创新,无论条件是否具备,都得独自承担;联合研发包括校际间的合作,也包括校企间的合作。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高校自身没有很好的区分开知识传播和知识的直接运用,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要担任知识的传播者,而不是直接运用知识进行生产的生产者,要为企业生产不断提供先进技术的支撑。

(3)高校学科的发展是科研机构创新的必要保证。科研机构依托于扎实的学科基础、强大的研究队伍、高素质的研究人员以及与时俱进的观念,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对科研机构的划分分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研机构,二者在组织属性上没有多大区别,归结到一点都应为协同创新提供科研支撑。“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落脚点,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终究是要对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起促进作用,这些领域对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的渴求度高,亟需科研结论的支撑。基于此,以高校科研机构为首的组织就要尽快着手开展相关调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想要在重点领域取得持续的发展,就得从高校本身做起,对科研机构进行创新,否则就会使现有的研究囿于之前的思维和成果之中。

高校科研机构是依附于高校的组织,高校学科、人才素质和科研经费等的发展对其都会产生影响;企业的科研机构是企业为了改进生产技术而成立的组织,它的发展更多地受到企业自身情况的影响,但是仍然有大多数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的高素质人才和研究成果。因此,提升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从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等入手是稳妥之举。

实验室、研究所等是高校科研机构的组织形式,它们建立在一门或几门成熟学科的基础之上。事实证明,越是发展近乎完善的学科,配套的实验室和研究所的数量也就越多,研究机构的软硬件设施水平也很高。学科是科研机构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高校要注重学科的改革,从“需求教育”[9]7-10的层面进行学科的增减,而不是仅仅把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作为依据;高校要重视对重点学科的发展,也不能忽视特色学科的建设,形成重点学科稳健推进、特色学科大放异彩的局面,对于弱势学科高校要引导其发掘学科发展的内外部有利条件,从而兼顾各学科的统筹发展,并不断促进学科创新力的激发和生成。

二、研究启示

1.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罗伯特·B·登哈特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现在政府的角色应是从控制转变为议程安排,使相关各方坐到一起,为促进公共问题的协商解决提供便利。[10]8-10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政府的服务职能就至关重要,而不是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进行政策的制定;相反,政府需要做的是调动起协同创新各方的积极性,为它们整合资源、及时沟通交流建立条件,更多的是担任幕后工作者的角色。可以想象得到,政府如果能真正做到权力下放,获益的不仅仅是高校,最大的变化将体现在治学环境的改观,学术和科研的发展能有更多自由呼吸的空间。

2.随着虚拟企业概念的提出,出现了“业务外包”的提法,推而广之,在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中也可以借鉴外包的经验,比如高校做关于生产技术的科研,可以把其中生产实践的研发环节外包给企业,这样在节省高校科研成本的基础上,还会提高科研结果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现在,外包最多的体现在服务外包上,而像科研外包还是很少,因此高校与企业可以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契机,建立高校、企业间的业务外包链,促使高校的发展与时代进步接轨,为建立世界知名高校创造氛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1).

[2]卜琳华,安实,付强.基于高等院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

[3]殷翔文.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追求[J]. 中国高校科技,2012(7).

[4]徐曼.高校与企业合作形式探析[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26).

[5]邓存瑞,邓文. 国外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发展趋势[J]. 高教探索,1991(4).

[6]田华. 论高校与政府公共关系的运作[J]. 大学时代(B版),2006(6).

[7]郭菊娥,李奎泉.“2011计划”的目标追求及其实现路径[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2).

[8][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9]蒋文宁,陈振中.从“需求教育”的角度看大学专业设置[J]. 现代教育科学,2008(4).

[10][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专业建设新机制的实践探索
优化师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