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德兼备 厚德载物

2014-10-09 23:28徐倩影
中小学德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成长师德

徐倩影

摘 要:需要与师德有着辩证的关系,教师的需要影响师德,教师的需要受师德的调节和影响。新时期教师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在不同程度上未得到满足,从而导致各种师德问题的出现。为此,师德成长应该首先从建设和谐的师德成长环境开始,满足教师生存需要;然后完善合理的师德政策制度,满足教师社会需求;最后提高教师自我修养,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关键词:师德;需要;需要层次理论;成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11-04

师德,是教师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当前,加强师德建设是时代呼唤和社会期盼,是国内教育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影响师德生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师的内在需要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一、需德兼备:需要与师德

1.需要与需要层次理论

在心理学上,需要被定义为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是人感到匮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人的“心理—行为”关系的起点。

马斯洛认为,人有五大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最底层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的需要,因此,没有满足的需要是人一切行为的动机。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提到,当基本需要越来越多地得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需要的不满足,会引发人格缺陷甚至精神疾病,也会容易产生道德问题。[1]

2.需要与师德的关系

在现实中,人们常常认为教师讲师德,就不能关心自己内在的需要,关心自己就不算是师德高尚。其实并非如此,道德也是人的社会和精神需要,而需要也是道德行为的动因。对教师而言,需要与师德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教师的需要影响师德。一方面,正当的内在需求会引发良好师德行为。教师要在职业发展中追求公平公正,自己就必须遵守规则,做到学术诚信;教师在教坛上希望获得学生的爱戴、同事的尊敬、家长的满意,自己就必须将心比心,辛勤付出。所以,教师追求合理的内在需求,会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另一方面,若教师内在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出现师德败坏问题。一名教师每天起早摸黑加班加点,工资收入却不能负担家庭生活的支出,他就可能因迫于生计而放弃道德操守进行有偿家教;一名教师以校为家待学生如子女,但“差班”的教学成绩却始终不尽人意,他就可能会怀疑教师工作的价值,迫于教学压力而背弃师德,寻找“快速”提升成绩的办法。

同时,教师的需要也受师德的调节和影响。那些不道德的需要,总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甚至会触犯法律,就如媒体常报道的教师体罚学生、校长性侵未成年人等极端恶性事件,就受到了道德的严厉谴责。因此,人们会以师德作为标准去评价教师的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师也会用师德来取舍、控制自己的需要。

二、德輶如羽:师德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随着媒体日益关注师德缺失现象,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毫无疑问,这给教师带来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和思想冲击。古人云,“仁道不遐,德輶如羽”,施行仁德并不困难,难就难在其有无志向。对于目前师德问题发生的成因,其实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早已作出了很好的回应。

1.生理需要与师德

生理需要是需要层次中最底层的需要,也是最基本的需要。不过,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2]。可见,教师生理需要的满足,是师德实现的基础。

可是,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中默默耕耘,不求回报,就如领导们开会时所强调的:“选择教师行业,就选择了无私,选择了奉献。”“穷书生”这一形象,从古到今都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刻板印象。教师也是普通百姓,需要养家糊口。但现实中,教师不仅要免费加班,有时寒暑假也要充公,教具自己掏钱购买,有些地方教师的工资甚至被地方政府违法克扣。虽说政府部门多次提出要提高教师工资水平,要与公务员看齐,实现“两相当”,但教师的荷包最多是“虚胖”,迟迟未见实质性增长。以广东中山为例,仅凭五六千的月收入,却要承担六七千一平米的房价,买个100平米的房子不吃不喝也要10年,可见教师生存压力有多大。但是,老师想要通过勤劳致富,多劳多得,合法的渠道却极少。新时期,大部分教师收入增长缓慢、住房压力大,如果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无法满足,出现“逼良为娼”师德败坏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2.安全需要与师德

安全需要也是道德产生的基础。所以,安全的、不受外部威胁的生存条件,是美德的保证。但是,正如一位研究者所提到的,“普遍缺乏安全感的人们最容易丢掉的就是道德,更何况在道德教育的宣传中,经常过分强调人的‘无私道德,这种道德是只为他人着想而不考虑自身其他安全需要的道德,最终使‘道德变成了只说不做的东西,成了纯粹的高调”[3]。教师的安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关系到师德的实现。

行外人总是说,做老师很好,轻松,又有寒暑假。可是,老师们在平时为了学生的成长而无偿加班加点、无休无止,牺牲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甚至牺牲吃饭睡觉的时间,这些付出,两个假期又岂能弥补?但在人们心中,这些牺牲都是教师理所应当的义务。如果说教师用生命去工作,一点都不夸张。但是,从“家长闹上门”“学生打老师”“班主任被学生捅死”等新闻报道中便会发现,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往往成为社会对教育问题不满的替罪羊,教师其实也因此而成为不折不扣的高危行业。如何为教师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氛围,保护“弱势”教师群体,是师德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3.归属和爱的需要与师德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接受和认同。同样,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4]这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很多老师说,让他们坚持教师行业的动力便是对学生的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高尚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爱,“爱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神圣爱。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能以爱之名创办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当今很多教师都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自己学生的成长上,给予他们父母亲般的爱,尽现良好师德师风。社会对师德的期望,其实更多是站在归属与爱的需要上。可见,班级学校归属与对学生爱的需要是师德产生的动力。

师生关系是教师职业中最重要且是最不容易处理的关系。处于萌动青春期的青少年文化五彩斑斓,教师必须从生理和心理上深入了解学生,教师的师德风范必须满足青少年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做到师德中的“自律”,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归属,给与适当的爱。但也有不少教师因此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忽略了自己另一种社会归属身份,导致家庭关系不紧张,工作与生活失衡,进而影响教师的幸福感。

4.尊重需要与师德

也因为重视友情和爱情,人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付出爱,便有了道德行为。教师拥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做有益于学生、学校和社会的事情,敬业奉献,便能获得学生、家长、同行和社会的尊重,其尊重需要也得到了满足。正如老子所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当前,我国师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大部分教师都德才兼备、以身作则,但也有部分教师师德缺失,严重影响整个教师行业的名声,导致教师地位一直处于不高的水平。网络上笑称教授为“叫兽”,讽刺老师为“老湿”,连校长也成为“危险分子”的代名词,可见教师的尊重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师德追求的动力也因此减弱。

5.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师德

马斯洛认为,“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更成熟的,人性更丰富的),他们的基本需要已经得到适当满足,现在是以另外的高级方式受到激励,这可以成为‘超越性动机”[5]。可见,自我实现者对道德有着强烈需求,能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就如最美教师张丽莉,不惜牺牲自己来换来学生安全,她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安全需要,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当然,不是说教师的自我实现都得舍己救人,但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潜能,都属于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范围。因此,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如教师个人发展前景、社会营造的教师职业发展环境等,成为了师德成长的牵引力。

三、厚德载物:师德成长对策

《易经》云,“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而教师内在的各种层次需要与师德成长密切相关,因此,要做好师德建设工作,就要考虑教师的需要与师德之间的层层关系。

1.建设和谐师德成长环境,满足教师生存需要

“和”,正如嘴边的粮食,是生活需要的满足;“谐”,就像自由聊天的每个人,是言论需要的满足;“和谐”,便是个个衣食无忧、生活愉快。和谐师德成长环境的建设,可以从物质环境、身心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改进。

首先,应从生活、住房等方面提供相关保障,提高教师收入,减轻经济压力,如:真正实现与公务员相当的收入和待遇水平,让教师有机会以合理适当的方式多劳多得,为自己创造财富,等等。

其次,要为教师创造积极健康的身心环境。身体是革命的资本,教师的身心健康是师德实现的本钱。大家都说,教师如蜡烛,牺牲自己,点亮学生。教师常常奉献自己的休息时间埋头苦干加班加点,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复旦教师于娟在感动万人的“抗癌日记”中提到,“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6]人们疯狂转载这段话,却又依旧继续着自己原来忙碌的生活模式,这确实是很多教师的真实工作写照。因此,教师要树立健康的三观,修炼乐观的心态,提高幸福感。

最后,还需美化社会道德环境。社会要求教师如圣人般高尚无私,但诚信危机、腐败现象、违法行为等日益增多,连媒体和群众都对这些现象见怪不怪,这实在是难以让所有教师都做到“世自浑浊我自清”。因此,要让教师“出污泥而不染”,其实更好的办法就是去掉“污泥”,即重建社会道德信仰,依法处理道德缺失行为,净化社会空气。

当教师不再为生活条件而担忧,生存需要得到满足,自然会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师德的实现也有了基础。

2.完善合理师德政策制度,满足教师社会需求

教师的工作归属感来自于学校人际氛围和管理制度。通常来说,在教育教学评价、薪酬绩效考核、人才选拔评聘等方面,由于涉及自身利益,教师之间肯定充斥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好则促进教师共同进步、相得益彰,坏则导致人际矛盾、关系不和。而影响学校教师利益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政府政策和学校管理制度。如今,教师资格不再终身,五年一考核,三部委又新出台师德考核政策,给教师划上了师德红线。在这些政策制度的高压下,教师的权益底线、自尊底线有没有得到考虑呢?教师是知识分子,因此,对于教师的管理更多应是一种服务。相关部门和学校所出台的制度应该体现教师的内在需要,能表达管理者对教师的真切关怀——不仅是校内工作的关怀,还有对教师家庭和生活的关怀。

此外,教师尊重需求的满足期待着教师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在日本,教师职业被称为“圣职”,连美国人也曾评论道:“教师在日本很明显仍然是在社会上受人尊敬的职业,是一种吸引人的工作”;在朝鲜,优先照顾教师是一种社会风气;在德国,教师是国家公务员,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终身任职;在英、法、德、日本、朝鲜等国家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地位都相对较高。[7]相比之下,我国教师群体在社会、经济地位上都算得上“弱势群体”。要真正提高教师的地位,就应该学习其它国家,先从政策制度上体现。既然国家、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从入行资格、职称评聘等方面都非常严格,通过层层考核的人民教师也的确在岗位上兢兢业业,超额付出,那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政策倾斜。

如果管理者能“接接地气”,了解教师的现实情况,构建公平公正、以人为本的政策制度,满足教师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教师职业才是真正的“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教师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师德成长才会有更大的动力。

3.提高自我修养,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教师,是师德实现的主体,是道德的化身。教师的自我实现,可以体现在职业抱负、自我价值、人生追求等方面,更可以体现在将师德内化成自己的行为规范上。正如大教育家孔子,他以高尚的师德,对学生做到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自己做到学而不厌、克己复礼、以身作则,从而桃李满天下,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抱负和“以德而化天下”的人生追求,树立了“德智统一、以德摄智”文化下的师德典范。因此,教师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必然先要提高自身修养,将师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德育,是道德教育,也可以具体为以“师德”对学生的“感染教育”。最有效的德育是知行合一,是言传身教,是用自己感染学生。所以,我们可以在职业发展上打造自己,多学习培训、多实践反思、多创优争先,积累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个人气质修养上提升自己,饱读诗书,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相信通过提高自我修养,成就了有儒雅之气,有昂扬锐气,有浩然正气,浑身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的“明师”,教师的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就不远了,师德成长也有了牵引力。

参考文献

[1]蒋桂芳.基于需要理论的青少年道德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 2013.

[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集(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470-471.

[3]李清雁.“反德育”现象的批判与省思.思想理论教育, 2012(4).

[4]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 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2.

[5]亚伯拉罕·马斯洛.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292.

[6]于娟.此生未完成——一个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1. 5.

[7]侯耀先. 略述外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与培养[J]. 西部论坛, 2002(3).

[8]文晓巍,张蓓,孙志岩.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维度重构——基于需求理论的视角[J]. 中国农业教育, 2011(3).

(作者单位: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

广东中山 52845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成长师德
致良知与师德
闾彬:师德建设应实现“四化”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有容乃大:学术期刊编辑成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