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病由心生

2014-10-14 16:35
检察风云 2014年19期
关键词:刘志军违纪官员

人的健康包括“身”和“心”两个方面,很多时候,我们过于重视身体健康,却忽视了“心理健康”,官员也是如此。

事实上,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官员的腐败不仅是人性贪婪的表现,也是在官场这个古往今来特定场合下某些固有心理作祟的结果。

官员也需治“心”病。如果说依靠有效的党内制度及法制制约,是从制度和监督的层面进行“外部”反腐,那么,让心理学参与到反腐中来,则是力求从“内部”消除官员的腐败心理来源,有效遏制腐败动机的衍生,从而为社会及官场本身正本清源。

心理决定行为,人的心态观念变化了,行为变化才能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和稳定性。

本刊编辑部

贪腐怪相的心理学解读

点评人/李滢 林紫心理机构副主任心理咨询师

盘点以往的落马贪官,我们会发现一些让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很多贪官总爱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多官员过不了“59岁”这道坎?为什么一些地区或一些行业容易出现“前腐后继”的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的发生。

怪相一:“农民的儿子”现象

在落马官员中,很多人称自己是“苦出身”,靠勤奋读书、努力工作做上官。近期落马官员刘志军、谷俊山等也都是农村出身。为什么苦出身的人当官了却不知珍惜,反而容易成为贪官?

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案

1953年1月,刘志军出生在湖北鄂州市华容县牌坊村刘金湾,祖上都是农民,他在家中排行第三,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志祥。

据媒体报道,小时候,刘志军家里很穷,初中一毕业,父亲就求人把他送到铁路修护队去修铁路。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一无背景二无文凭又是农村户口的刘志军只能从最底层的计划外临时工干起。

刘志军因聪明勤奋,得到时任武汉铁路局副局长黄从全的赏识,将其调任江汉货运站的团委书记,后一直走到了铁路系统权力最顶层。2004年春运期间,刘志军来到深圳火车站售票大厅了解情况,曾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知道农民的艰辛,他们一年到头在外打工不容易呀!决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不力,使他们的血汗钱被票贩子盘剥!”

2013年6月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刘志军涉嫌受贿、滥用职权案;7月份,法院作出一审宣判,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原江西省副省长姚木根案

姚木根的老家是樟树市中州乡甘竹村。从赣中农家走出的姚氏兄弟,多年来一直被视为全村的荣耀。姚家三兄弟里,姚木根是老大,他的官也做得最大。另外两个弟弟,一个是县委书记,另一个在检察院工作。三兄弟都在做官,姚氏家族因此也成为当地有名的望族。

甘竹村村民对姚家人的印象不错,他们说村里的池塘、水泥路,都是姚家人想办法拨款修建的。姚家三兄弟回老家时,对乡亲很客气。不过姚木根的官声,在江西也算不上好。一名知情人士透露,去年中央巡视组进驻江西时,就有很多人反映姚的问题。甚至早在姚木根担任发改委主任期间,告状信就满天飞。

一名江西省政府的离休干部谈及姚木根的落马,不无惋惜地说:“当他个人一句话,可以决定价值上亿甚至几个亿项目的生死时,就像飙车飙到200码,本身就处于危险状态。”

2014年3月,姚木根接受组织调查。

心理点评

人出于对痛苦的自我保护,往往会启动补偿的机制。比如,饱受饥饿之苦的人,对食物有强烈的渴望,总希望吃饱、时常备着点吃的不能让自己饿着;从小被忽视缺少关爱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上的渴望,希望通过依赖别人、有人陪伴来获得安全感;而早年家境过度贫穷的人,对物质和金钱也会产生强烈的渴望,希望积聚钱财让自己心里觉得踏实。这种补偿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过度补偿。对于这些“苦出身”的贪官们来说,过度补偿心理使他们对金钱有着异于常人的、过分的、难以抗拒的渴望,这种渴望已经超越了对金钱的正常需要。在更大的程度上,金钱对于他们来说变成了一种象征,象征能带给他们满足感和安全感的东西。在过度补偿的背后是对贫穷的深深的恐惧。

怪想二:“窝案”频发

当前,危害极大的一类贪腐案件便是某某系统窝案,即在某个领域,如医疗、教育、科技、交通等系统领域内,上到大领导下到小官吏全部涉入贪腐,形成了浓郁的贪腐氛围,影响非常恶劣,那么一个系统里窝案频发、高发,是否有群体心理作祟,与个体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叫“斯坦福实验”。他把一群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狱警,一组扮犯人。六天后,实验被迫结束。因为扮演狱警的大学生变得充满暴力和攻击性,扮演犯人的大学生变得顺从屈服,实验组织者甚至都无法通过控制让他们有所“收敛”。这就是 “路西法效应”,“窝案”的发生也是这个道理。当个体进入到一个群体后会不自觉地融入群体,避免被孤立;而群体也会极力地把新进的个体纳入,以抵抗异己的存在。所以,在一个已经有贪污领导的环境里,一个清廉的下属也会变得贪污,因为清廉使他成为公敌,除非他选择离开。这就如同,在一个无视交通信号的城市里人们更容易闯红灯、在肮脏的环境里人们更会乱扔垃圾一样。

“59岁”现象

2014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法治蓝皮书》指出,当前中国腐败案件“59岁现象”显著,公职人员在临近退休年龄之际,有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贪腐的现象。蓝皮书称,2013年查处的公职人员中,51岁至6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3.7%。缘何大多数贪官在该画“句号”的时候没有画圆,最终落得个晚节不保的结果?他们可能抱有一种怎样的心理?

原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陈安众案

2013年12月8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称,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陈安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陈安众生于1954年,被调查时正好59岁。2013年6月4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称,59岁的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被查处时59-60岁的部分官员还有:

甘肃酒泉市原政协主席杨林,男,汉族,1954年9月出生,甘肃武威人。2013年12月19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称,甘肃省纪委对杨林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调查。

湖南衡阳原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国初,生于1953年,2013年12月18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

59岁对于男性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它意味着奔六、退休和衰老,还预示着曾经拥有的地位、权力和成就等外在成功因素的失去。不管人们如何宣扬或提倡退休后的生活可以过得积极阳光,面对退休都是一个处理分离的过程。身处其中的人需要接受即将“退休”这个现实;需要和过去的身份告别;需要体会失落、孤独、空虚、恐惧和哀伤的情绪;还要承受对于未来不确定感的焦虑和对于丧失甚至是死亡的焦虑。

“59岁现象”正是某些领导干部在退休前疯狂抵挡分离焦虑的结果。他们认为能够在退休和衰老后仍能带来安全感、价值感和存在感的东西就是金钱,而不是他们自己。他们不切实际的希望通过疯狂地敛财把曾经拥有的地位、权力、成就,甚至是人际关系网络保存下来。

专家型官员也腐败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巨大的转型期,社会发展对于现今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有着前所未有的需求。近年来,被查出的不少贪官兼具专家和官员两种身份,这些“专家型官员”的落马在让人痛惜的同时,又能折射出哪些在心态和价值观方面的扭曲呢?

长沙规划局原副局长顾湘陵案

长沙市规划局原副局长顾湘陵,人称“六多局长”,钱多、房子多、情人多、行贿人多、受贿次数多、受贿方式多。他至2013年共受贿6000多万元,任规划局副局长的近10年间日均进账2万余元,包括四栋别墅在内的16套房产遍布长沙和北京,坐拥上亿元家财。这一副处级别干部敛财数千万元的案件被查办后,再次引起人们对规划领域腐败的强烈关注。

顾湘陵身兼专家和官员身份,他曾不断被邀请出席各种房地产论坛。办案检察官坦言,在规划设计方面,顾湘陵确实算得上是个专家型人才。

然而,出众的规划才能,也使寻求顾湘陵帮忙的开发商越来越多。市检察院查明,涉及找顾湘陵帮忙的长沙开发商经查实的就有50多人。

广东省科技厅厅级官员落马

2014年5月,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可炜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他人巨额贿赂,其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纪并涉嫌犯罪,经广东省纪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并报广东省委批准,给予其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收缴其违纪所得,并将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2013年以来,广东省科技厅已有3名厅级官员落马,包括去年7月厅长李兴华因涉嫌严重违纪问题被调查,今年3月党组副书记张明涉嫌严重违纪接受调查。

王可炜,原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亚太科学中心协会(ASPAC)总议员、广东省科技馆研究会理事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在他之前落马的李兴华、张明在科研界同样拥有着光鲜、耀眼的身份。

上海徐汇区医院“蛀虫”

上海市徐汇区有不少三级甲等医院,专业能力处于国内顶尖水平。

然而,2004年至2009年,本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医疗领域具有副主任医生以上职称的专家型人才职务犯罪案件18件18人,该区占同期此类案件的33.3%。这些领导和专家型人才利用对人、财、物的管理权和支配权频伸“黑手”,在药品购销、医疗器械采购、基建项目建设等上演了一幕幕“权钱交易”的丑剧。

随着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需求的增加,“专家型官员”相比之下也拥有更多获得财富的机会,这是对努力与能力的尊重和回报。可是,当某些“专家型官员”把专业技能变成敛财的工具,而不再是为社会作贡献的工具和个人价值的体现时;当他们收入的增长跟不上恶性膨胀的个人私欲时;当他们认为金钱,而不是专业技能,与荣誉、地位或者个人消遣的关系越来越大时,这些“专家型官员”就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在他们眼里钱等于一切,赚钱越多越欲罢不能。心理学家把这种状况称为金钱数字心态,赚到1万元下一个目标是10万元,赚到10万元下一个目标是100万元,再下一个目标是1000万元,1亿元……人心被一种呈几何级数递增的心态左右。此时他们所追逐的不再是钱,而是一种幻想中拥有钱所带来的无所不能的感觉。

猜你喜欢
刘志军违纪官员
不是
高中体育专业生的违纪心理分析
官员三类形式办喜酒算违纪
广安区节后一上班 开展违纪线索“回头看”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如今这招牌
刘志军 崛起于婚恋陨落于女色
教育部:对各类违规违纪办学行为绝不姑息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