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孙正义

2014-10-18 01:43王彦
中国商论 2014年16期
关键词:佐佐木孙正义软银

本刊记者 王彦

疯狂价格战

2014年5月1日,彭博社的消息称,孙正义控股的Sprint将于今年6月或7月正式竞购T-Mobile US,竞购如果成功,孙正义将发动对AT&T、Verizon Wireless的价格战。为此目的,孙正义和他的Sprint高管团队已花费数月与6家银行讨论融资事宜,以确保在收购T-Mobile US完成后能够按计划向AT&T、Verizon Wireless发起价格攻势。

这并不是孙正义首次使用价格战作为进军一个市场并获得绝对市场优势及市场份额的策略。

2006年10月24日,在日本政府的推动下,日本电信市场开始实施“携号转网”制度。而在前一天的10月23日,闻风而动的软银移动就已宣布大幅调低手机通话资费的“金计划”。

根据这一计划:所有加入该套餐的用户,在软银网内互打电话、互发短信均免费。

为了配合“金计划”,软银移动在日本本土展开了大规模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的“金计划”广告“袭击”了难以计数的日本人,而这些被“袭击”的日本人很快做出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决定——转投软银的网络。

在“金计划”大获成功之后的2007年,软银移动推出了“White Plan”计划。

根据这个计划,软银移动要通过大规模的价格战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当时日本其他两大运营商的每月包月费通常在 4000日元左右,而软银移动此时推出的却是每月980日元包月的“White Plan”。

正式实施的“White Plan”于同年1月16日展开。

仅仅10天,软银移动的用户数就突破了50万,3周内突破了100万。之后,则以月增100万用户的速度一路增长。

在商业竞争中,价格战一直是最低端的竞争策略。为什么孙正义要如此频繁地采用这一低端竞争策略——他能从中得到什么呢?

一般而言,价格战不仅仅是拼经济实力,更容易造成的是两败俱伤。孙正义是否会像中国商人在价格战中落一个叫好不叫座却血本无归的“悲惨结局”呢?

答案现在是很清楚的。

孙正义有今日的财富和商业领袖的地位,决非是靠包装出来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孙正义的软银移动免费让用户打电话是怎么赚钱的吧。

那些转入软银移动的日本用户在进入软银移动的这个计划后,很快就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因此而省下多少钱。

当时的软银移动还是一个小运营商。作为小运营商自然用户数量不会比大运营商多。用户少,自然网内互打的用户数也就不多,大部分软银移动的用户需要打给其他运营商的网络用户时所产生的电话费自然也不会少。此外,软银移动还规定在移动电话使用高峰期打电话时并非免费。

如此一来,软银移动在增加了大量的用户的同时,并没有因为促销的免费而少赚钱。

孙正义为什么要发动这样的组合价格战呢?

根据孙正义后来的说法,他注意到当时的运营商在语音业务方面将会萎缩。而作为小运营商的软银移动一旦发起价格战,那些大运营商反而会因为自身的强大而自缚手脚。

2008年,孙正义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说,未来语音话费的收入将只占软银总收入的 2%~3%,手机上网收入将大幅超过语音。“我们可以毫不在乎地把语音通话变成免费服务,送给消费者。”

倘若孙正义正式竞购T-Mobile US得手的话,他的大规模价格战是否会导致AT&T、Verizon Wireless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大幅减少,现在做判断确实还为时过早。

毕竟美国监管当局是否会批准此项收购仍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疯狂发明人

早在孙正义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读书的时候,他就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通过课余时间在校内勤工俭学或偷偷地到校外打黑工挣取生活费和其他费用,当然,他也没有像有些同学一样靠家人每月提供零花钱来过活。

相反地是,孙正义在诞生过千百个发明家的美国——他要成为另一个发明家。

为此,孙正义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每天都必须有个发明,不管大小。

就数量而言,他确实可以与大发明家爱迪生相比,但是,就“质量”而言,孙正义与爱迪生确实没有可比性。

尽管,孙正义既没有能成为另一个爱迪生,也没有能按照他的“规矩”那样每天都有一个“新发明”,但是,一年后,在他的“发明研究笔记”中还是记载了250项他自己的小发明。

在这250项小发明中就有后来为他赚取人生中第一桶金的——“多国语言翻译机”。

虽然名称是“多国语言翻译机”,但是,当时孙正义所发明的这个世界第一台电子翻译机的功能其实只有“日译英”和“英译日”。

与现在各种“语言翻译机”或相关软件相比,孙正义当时所发明的“多国语言翻译机”可以用现在网络所流行的一个词汇来形容——“爆弱了”。

事实也是这样。

但是,就是这个从字典、声音合成器和计算机这三个单词组合而来的“多国语言翻译机”在当时却是孙正义的发明,决无抄袭痕迹。其工作原理之简单,和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词霸”没有什么差别:只要你输入一个日文单词,就会有正确的英文发音来告诉你那个日文单词是什么意思。

有了这个小机器,你就如同随身带了一个同声传译人员,不同的是直到现在,同声传译人员的人工费用仍然很高,而且,你也没法24小时只使用一个同声传译人员,可有了“多国语言翻译机”,你就能在一天中的24小时内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将你所需要翻译的不同国家的文字转换为你所熟悉的语言文字。

如此精巧的工具,对于雇不起同声传译或普通翻译的人来说,在当时实在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工具。

但是,好工具也要能将之推广到需要它的消费者手中才能使之物尽其用,并且由此带来可观的利润。

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孙正义利用假期里回到了日本。

在行前,他发出了50份信件给日本的50个家电厂商的社长作为洽谈业务的预约函。作为学生的孙正义当然不可能从自己并非鼓鼓囊囊的钱包中拿出一笔费用来拍发电报或通过国际长途电话来和那么多家日本企业的老板预约。

在孙正义的拜访名单中不乏当时已经名声显赫的日本家电业巨头——佳能、欧姆龙、日本HP、卡西欧、松下电器、夏普等10家大公司。

但是,孙正义和他的“多国语言翻译机”并没有得到这些大公司负责人的肯定,相反地是,他们用拒绝的方式做出回应。

与现在炙手可热的孙正义相比,当时的孙正义不仅仅是名不见经传,而且连其中几家家电业巨头的前台那关,他都没能过——前台直接拒绝了他要拜见该公司老板的请求。

孙正义的联系函显然没有说服力——因为没有一个显赫的人物作为介绍人的缘故。

连着吃了10次“拒绝牌”的孙正义并没有因他们眼中的孙正义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他疯了,在1996年3月的时候,向一家刚刚兴起的公司投以亿计的钱显得太冲了,但我们认为他是靠运气,他看到的是15年、20年后的事情。

——雅虎创始人杨致远

软件银行总裁孙正义先生转眼之间就创造了一个国际互联网帝国,他正着手实行自己的300年商业计划。孙正义先生不愧是国际互联网之王。

——美国《福布斯》杂志此而修改他的日程表。

根据他的计划,他继续试图拜访他的潜在客户名单中的另40家。

用中国的俗语来说就是“吃一堑,长一智”,从美国回来的孙正义为了能见到他要拜访的潜在客户的老板——社长,他不得不根据当时日本商业界的潜规则——托关系。

被称为“日本电子产业之父”的当时的“夏普公司”的负责人佐佐木便是孙正义托了关系才见到的。

当然,这也不能怪佐佐木,因为想见他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出于对掮客的礼貌,佐佐木会见了孙正义。

在会见刚开始的时候,佐佐木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并不在意。但在孙正义认真讲述自己的发明及其用途时,佐佐木开始注意这个年轻人了。孙正义的“认真”和“朝气”给佐佐木的印象颇为深刻。作为商业巨子的佐佐木当然是慧眼识人,在他看来,这个年轻人很勇敢,属于应该“大力栽培”的对象。

当然,同时留给佐佐木深刻印象的还有孙正义带来的“多国语言翻译机”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市场价值。

会谈结束前,佐佐木就与孙正义达成了合作意向并使之很快成为合约:4000万日元(时值100万美元)买下孙正义的“多国语言翻译机”。

这是孙正义的第一桶金。

那一年是1977年,孙正义19岁。陪同他一起访日和洽谈业务的是他的合作者之一莫泽尔博士。

孙正义是个聪明人,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让年轻人为他赚钱。

——榉翼集团董事长王钦海

你和我一样都是冒险家。

——比尔·盖茨

孙正义可谓是互联网经济的先知先觉者和受益者,而实际,孙正义领导的“软库”是唯一一家全球性的互联网企业。

——美林公司分析员

孙正义对电脑的情有独钟像比尔·盖茨;在风险投资领域,他的重拳出击颇有乔治·索罗斯的风范;在选择出手的对象上,他又有点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证券投资者沃伦·巴菲特的味道——不败之道在于做足功课然后行动。

——美国《电子商务》杂志

颠覆者 孙正义

1978年,孙正义在美国开设了一家名为UnisonWorld的公司。资金来源就是他从销售“多国语言翻译机”中所获得的客观利润。

从“多国语言翻译机”及相关软件中尝到甜头的孙正义当然不会让自己的第一间公司去做其他的业务,他的这个公司从事的仍然是“多国语言翻译机”与其后的产品开发,当然,进口电玩机与开发电玩软件也是他的公司的经营范围。

在进口电玩机及其相关软件方面,孙正义的经营方法其实并不复杂。

孙正义将从日本买进的电玩机经过重新组装后,再将多达350台改装后的电玩机投放到餐厅、酒吧、咖啡厅与学生宿舍等地。

与孙正义19岁回日本的被冷遇作为开始不同的是,他的UnisonWorld公司发展相当顺利。

到孙正义大学毕业时,他的UnisonWorld公司员工已经增加到25人左右。

毕业后的孙正义没有选择留在美国继续经营他的UnisonWorld公司,他选择了离开。

孙正义将自己的办公室和职责留给了他的友人。留给他的继任者的话也只是一句“I shall return”。

1980年3月,21岁的孙正义再次回到了他的故国——日本。

孙正义在日本所设立的第一家公司的名称有点特别——“株式会社和音世界”。

只是这间一人公司的业务主要是寻找项目和做各种相关的调研,而没有什么实质的业务发生。

对此,孙正义的解释是“要做,我就要做到在该领域是日本第一。问题是,选择哪个竞技项目。”

为此目的,孙正义决定用2年的时间来找寻他中意的项目。

在孙正义当时的办公室里,堆积了高达十几米的文件。这些文件包括40种项目,都做了10年的预想损益计算表、预测平衡表、资金周转表及组织结构图。

直到1981年9月,孙正义终于找到了他要做的项目。

苹果手机为孙正义的成功奠定了道路的同时,也为他和他的软银集团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为此,他成立了另外一家公司——即现在在全球投资界鼎鼎大名的“Softbank”(软件银行)。

公司成立当日,孙正义召集了他仅有的2名员工站在他的面前,而他自己则站在一个苹果箱上向他的全体员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

当他在演讲谈到未来时,他说“5年以内销售规模达到100亿日元。10年以内达到500亿日元。要使公司发展成为几万亿日元,几万人规模的公司。”

对于苹果演讲台下的2名员工来说,他们的仅有1000万日元投资额的老板对公司未来的期许或展望实在是不着边际。以至于,这2名员工以为自己是在为一个精神病人工作。

作为对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和对自己负责,这2名员工很快就协商出一个办法:炒掉老板。

再次成为一人公司老板的孙正义并没有因为仅有的2名员工炒掉自己而着急。

因为一个信息抓住了他——1981年大阪电子产品展销会即将在一个月后开展。

孙正义要在这次电子产品展销会上崭露头角。

在展会现场,孙正义租下来展会最大、距入口最近的展厅。他将展厅里的空间同时还免费提供给各软件公司。

孙正义疯了吗?这下可不只是已经炒掉他的那2个员工将他当作精神病人了,和孙正义熟识的人也都认为他疯了——花费800万日元租下的展厅竟然免费给其他企业使用?这家伙想干嘛?

免费的“大餐”不吃白不吃——孙正义所租赁的这个最大的场地确实吸引了十几家公司成为他的展厅的使用者。

这次电子产品展销会给孙正义带来了什么呢?

孙正义成功地和当时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哈德森签订了独家代理合同。

“要和别人合伙,一开始就要策划好和最大的公司合伙,这是我的观点,为此也尽了全力。一旦合伙成功,剩下的,你不用吭声就能做好了。”孙正义说。

自此,孙正义的“软件银行”的业务得以迅速展开。

与之前近2年的蛰伏相比,仅仅成立不过几个月的“软件银行”在短短几个月就成为日本最大的软件营销商,控制了日本软件市场40%的份额。

“再也没有这样舒服的经营了。”笑到最后的孙正义说。

出版人 孙正义

与其他企业发展一样,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当然,这是在项目的可操作性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情况下。

看准市场未来的孙正义自己所拥有的资金显然是不足以使得他的“软件银行”在企业飞速发展的道路上疾驰。

与其他企业主一样,孙正义需要借助银行业的助力来完成自己的企业规划。

孙正义需要的资金是5亿日元。

第一劝业银行的经理御器谷是孙正义拜访的银行业经理人之一。

作为银行家的御器谷虽然对个人电脑及软件几乎一窍不通,但不妨碍他作为一个职业银行家对孙正义的陈述做出正确的判断。在与孙正义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谈话后,御器谷做出了决定——支持这个24岁的年轻人和他的事业。

御器谷当然不能擅作主张将高达5亿日元的款项大笔一挥就给了孙正义。

按照程序,他与他所服务的银行的高层做了汇报并说服他们同意了这项贷款。

在这5亿日元的贷款中,孙正义拿出了相当一部分用来办了两份计算机杂志:《Oh!PC》和《Oh!MZ》,原因是当时在计算机领域名声显赫的主流期刊《I/O》、《ASCII》、《微软》拒绝刊登正常付费的“软件银行”的广告。

不过,这次孙正义的投资可没那么快就见效。

前2个月,他的每期印数5万份的杂志被退率保持在85%。

这一年是1982年。

知难而进的孙正义并没有被蜂拥而至的账单所吓倒。

他花费半年的时间来阅读数以万计的读者反馈卡,并据此提出的6条整改计划。

这个整改计划需要再投入1亿日元的资金,这对于靠贷款经营的孙正义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但是,孙正义毕竟是孙正义,他很快就找到了切入口:NEC个人电脑。

不久,画面上有NEC个人电脑的孙正义的出版物广告就出现在日本家庭的电视画面中。

爱屋及乌原理使然,当时畅销的NEC个人电脑的品牌效应带给了孙正义的出版物同样的热销——10万份杂志3天售罄。

1984年,孙正义得到了桥本五郎的帮助,又创办一份名为《TAG》的购物指南杂志。

6个月后,孙正义的这份杂志累计亏损额已高达6亿日元,而就此关门是不现实的。善后所花费的资金也不是一个小数字——4亿日元。

于是,孙正义未成首富,先成负债10亿日元的“巨负”。

做“雅虎”们的投资人

孙正义的“巨负”桂冠并没有一直戴下去。

1991年,孙正义和当时炙手可热的C语言缔造者——Borland公司及区域网路专业公司网威ell、迪士尼合作开发日本市场。

作为代理商的“软件银行”年营业额达1.3亿美元。

1992年,孙正义与美国思科公司合资开发日本市场,同年,孙正义的“软件银行”市值10亿美元。

1995年,几个在美国留学后计划自己创业的学生找到了孙正义。

他们的目的是想听听这位同样在美国留学过的商业人士的建议。

与他们所期望的相反,孙正义在30分钟的会面中并没有长篇大论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是在倾听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30分钟的会面时间毕竟短暂,然而,就在会面即将结束时,孙正义告诉他们他自己的决定——做他们的投资人。

这几个学生中就有后来名噪一时的杨致远,他们想要做的项目就有未来的雅虎(yahoo!)。

而当时,杨致远他们除了想法之外,可以用于开办公司的一分钱也没有。

孙正义首笔试探性投资为200万美元,之后追加1亿美元投资。当孙正义获得雅虎的37%的股份时,孙正义在雅虎项目中的累计投资已达3.55亿美元,作为战略投资人的孙正义毋庸置疑地成为了雅虎的最大股东。

投资雅虎还只是一个开始,仅仅一年时间,孙正义投资并成为大股东的公司就达300家,这些公司清一色与互联网存在“姻亲”关系。

有业内人士在分析孙正义的经营模式时这样写道:投资一家在某一方面领先的公司,然后把它推到资本市场上去并少量套现,套现额以收回投资并有一部分投资利润为度,然后用投资收益来再投资,再套现。这个做法既体现了他“长期投资互联网”的战略,又在总体上有效地控制了投资风险。

1996年,雅虎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股价一路追高,2000年年初每股一度达到250美元,而孙正义的平均成本大约为每股2.5美元,他卖掉手中的仅仅一小部分就换回了4.5亿美元。

孙正义这一投资所获得的100倍的收益成为华尔街的又一个经典案例。

当然,作为战略投资人的孙正义是没有义务为之后的雅虎的没落和衰败负责的。尽管他发出过相应的警告,但是孙正义作为投资人是无权决定雅虎的公司自身的调整与人事布局的,他更没有权力要求雅虎不要目空一切将自己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级企业。

孙正义语录

“当我承诺我们的公司销售额将达到数十万亿日元时,几乎所有人都谴责我吹牛。当我在我们公司遭遇了史上最大亏损而斩钉截铁地宣称我将很快把公司的盈利增加数十万亿日元时,他们也都嘲笑我。”他表示,“如今,我又要说,我们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司——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如此,例如销售营收、利润或市值等。”

链接一

孙正义的50年规划

20多岁时,要向所投身的行业,宣布自己的存在;

30多岁时,要有1亿美元的种子资金,足够做一件大事情;

40多岁时,要选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然后把重点都放在这个行业上,并在这个行业中取得第一,公司拥有1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用于投资,整个集团拥有1000家以上的公司;

50岁时,完成自己的事业,公司营业额超过100亿美元;

60岁时,把事业传给下一代,自己回归家庭,颐享天年。

链接二

孙正义观点

第一次革命是农业革命,他给人带来食品;第二次革命是工业革命,它改变了人类的骨骼和肌肉,给人类以能量;第三次革命是数字化革命,它将人类的大脑扩展到更远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专注,专注信息数字化。

与工业时代成功的因素所不同的,信息时代的成功因素不是规模,而是速度、灵活性、动态、知识,我们崇尚个体而不是组织。“所以我们投资的450家企业是450个品牌,而不是一个品牌。我们尊重我们的合作伙伴,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去做事情。”

之所以对互联网行业情有独钟,不惜将资金投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因为我看到了这个行业的不可限量的前景,对此,我有毫无质疑的信念。

猜你喜欢
佐佐木孙正义软银
软银出售20亿美元Uber股份
孙正义:和死神赛跑的软银“帝王”
6分钟豪掷2000万美元背后的真相
孙正义不投资人了
软银估计阿里巴巴IPO带来46亿美元收益
女神之“宅男女神”佐佐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