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文化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

2014-10-18 00:33李晓琳
对外经贸 2014年6期
关键词:巢湖市巢湖旅游

李晓琳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一、引言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明显,国内对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正在逐渐增多,不同学者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李冬冬(2013)通过对菏泽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分析和等量等级划分,并在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合菏泽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1]。张彬彬(2012)在对文化旅游发展理论基础和太原旅游发展代表模式进行探究后,提出了太原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应该分三步走:一是选择文化内核作为增长中心,二是研发相关文化产品,三是拓展文化内核,扩大文化旅游产业范围[2]。杨会宾(2009)以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为研究点,分析总结出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即以文化旅游强市为目标,大力实施特色战略、市场化战略和创意战略等三大战略,构建保障体系,提高文化旅游产业水平[3]。钟军(2011)立足海南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利用层级分析法对海南核心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估,提出该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一是开发特色环岛旅游;二是对民族文化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三是打造旅游品牌;四是调动企业积极性,注重企业联动性;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4]。徐丽霞(2012)提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先进观念体制的引领,坚持市场导向,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重视对文化的“反哺”[5]。吴鹏飞(2012)在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济宁市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定型定量分析,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宝贵意见:该区应该坚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利用儒家、水浒文化发展影视类创意产品发展模式;由休闲观光旅游模式过度到体验参与型模式[6]。吴金霸(2012)以鄂中南地区的荆州市为例,分析出荆州市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在于工业,而文化旅游业就是其发展潜力所在。同时指出荆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模式应遵循六点:一是突出规划,科学发展;二是加强重点景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拓宽外引内联的旅游市场;四是优化发展环境;五是完善旅游经营体制;六是打造特色品牌[7]。金璐(2012)从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遇到的困境及原因,分析出新疆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是以政府主导为主,发展大旅游业,以“创优”为载体,综合优化城市旅游环境,利用新疆特色开展形象策划[8]。

安徽巢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星罗棋布,不同时期的古文明在巢湖地区交织,具有良好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但对巢湖如何开发和利用自身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如何选择适合巢湖的旅游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尚处于空白,所以本文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为视角,对巢湖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研究。

二、巢湖文化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巢湖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关“陷巢州”的传说流传至今;古今名人辈出更让这片土地多了别样的魅力。古有项羽的“亚父”范增,近有巢湖三上将——“植树将军”冯玉祥、“和平将军”张治中、“情报将军”李克农;而凌家滩等古人类遗址的发现更是增添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古韵。中庙、柘皋等古镇依然在诉说这座城市悠久的人文历史。街头巷尾传唱的巢湖民歌,每逢佳节的特色风俗都在展现着巢湖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见表1)。

自2011年以来,巢湖市政府利用自身优势开办“湖鲜美食节”、“温泉养生节”、“牡丹节”等众多旅游节,大力提升巢湖知名度。同时,巢湖市政府重视本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例如成立巢湖民歌研究会,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在合肥政府的协助下重新规划古镇中庙的开发,大力挖掘潜在文化资源;顺延湖滨大道进行统筹规划,建设龟山公园,将一些文化古迹镶嵌进公园开发,加强巢湖文化宣传力度。

表1 巢湖文化旅游资源一览表

(二)劣势(Weakness)

1.知名度相对较低。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但巢湖的知名度远逊于其他几大淡水湖,很多人对于巢湖都是只闻其名,不知其景。原因在于对巢湖的宣传力度不够。一方面,巢湖缺乏旅游地宣传的历史资源,如历代文人的诗词文章等。鄱阳湖载于王勃的《滕王阁序》,而洞庭湖更是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有详细的记述,相对而言,巢湖有其先天不足。但后天的宣传,尤其是对于巢湖周边历史文化的宣传不到位,严重抑制了巢湖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缺乏必要的开发资金。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需要大量资金,但巢湖本地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巢湖景区规模的扩大。在巢湖市并入合肥市之后,其经济状况稍有改善,但仍然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巢湖许多有潜力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基础设施落后,旅游景点分散[9]。巢湖旅游资源丰富,但景点之间距离过远,又因基础道路设施不健全导致景点间交通不便,各个分散景点难以形成一个整体,致使景区吸引力下降。而旅游区内的基础服务设施更是不完备。这些因素无疑成为巢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近些年来,巢湖市内虽开设了远洲等几个大型酒店,但是距离旅游城市的发展标准仍有较大差距。而通往银屏等地的公交系统也只有节假日才会开放,这给不具备自驾游条件的游客带来了很多不便。

(三)机遇(Opportunity)

随着巢湖行政区划的调整,巢湖市正式并入合肥市,在合肥市“大湖名城”政策指引下,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针对巢湖市的发展,合肥市政府提出要循序渐进,实现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跨越;坚持“产业第一”的原则,发展现代产业,以产业引导和支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力争在发展中求突破;注重中庙的核心区位优势,统筹中庙周边旅游资源,打造以特色乡村、人文历史为主题的精品旅游项目;整合资源,依托品牌效应,打响文化旅游中庙名街,优化文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产业发展凝聚力。在各种政策支持下,巢湖市即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四)威胁(Threat)

巢湖沿袭湖泊旅游开发的老路,强调自然山水的风光,对于自身特有的历史人文景观不够重视,或突出力度不够,因此严重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由于湖泊是一种遍在性资源,可替代性强。因而,巢湖的旅游产业必将受到同类湖泊型旅游地的竞争,尤其是临近的太湖景区。太湖位于苏南,临近无锡、苏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无论从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开发程度等方面都优于巢湖,对于巢湖来说可谓是极具威胁的竞争者。此外,巢湖发展缺乏科学规划,污染严重,许多稀有资源被严重破坏,难以恢复。

三、巢湖文化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早期巢湖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重视,使得巢湖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其经济效益日益凸显,政府着眼于开发巢湖的文化旅游资源。然而,由于支持和规划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得发展始终存在问题。2011年以前,巢湖旅游资源分属于合肥、巢湖两市,旅游景区各自为政,缺乏合作,多头管理的现象屡见不鲜,使问题更难以解决。通过对巢湖本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国内外各种文化旅游业模式的分析,认为巢湖市文化旅游业可以基于以下三种发展模式进行产业升级。

(一)品牌驱动模式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本质在于文化,需要树立文化品牌,在品牌的驱动下,带动周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如浙江绍兴就拥有以鲁迅故里文化品牌为核心,周恩来纪念馆、沈园等为依托的文化旅游产业。

品牌驱动模式的关键一是建立品牌,二是宣传品牌,三是保护品牌。

1.建立品牌。需要依靠文化旅游产业原有的基础,将一些已经形成一定价值但同时又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进行升级包装,在已确定品牌定位方向的条件下,进行品牌的创新建立。目前巢湖市文化旅游仍然以观光娱乐体验型为主,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可推出民俗游、巡游等新型体验项目,如巢湖市的牡丹观赏节已经连续举办几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政府可利用这一品牌活动进行创新,变换活动方式,完善活动内容,更新宣传方法,扩大对游客的吸引力,将当地的文化积淀和现代的休闲形式结合起来,产生品牌效应。

2.宣传品牌。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必须要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宣传方式上,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如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加强宣传,表现出城市友好开放的态度,建设新时代具有巢湖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城市知名度。同时需要发挥政府和民间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加强政府宣传,发挥官办大型活动的宣传效应,着力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加强民间团体的宣传作用。发挥巢湖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将引江济巢、湖岸线治理等生态工程与旅游景区开发、统筹城乡旅游开发相结合,引导城市发展向生态城市方向的发展,提升巢湖市文化旅游产业品质,在优势互补间提升品牌宣传的作用。

3.保护品牌。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行品牌跟踪监测机制,建立数据动态系统,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保护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立法和规划,将地区文化旅游品牌保护纳入体制管理中,同时可以将本地具有特色的品牌进行商标注册;建立品牌保护反馈系统,及时进行受损品牌的修复工作,建立品牌的公众信任度。文化旅游品牌的保护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创新为纲,以保护为核心,促进文化品牌的长足发展。

(二)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模式

统筹规划,将本区内众多分散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成体系的文化旅游项目。

实现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的根本在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不同文化旅游资源的聚合效应,实现产业聚合,不同文化旅游资源互补。不同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在巢湖的不同地区,旅游资源分散导致资源难以形成聚合效应,文化旅游产业难以发展形成规模经济,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的客观性决定了只能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如交通、旅游服务等,让景点连点成片,加强各个文化旅游地区的联系。以交通为例,巢湖市要充分利用宁西、京福高速铁路、淮南干线铁路和合宁、合芜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此外,巢湖还需充分利用当地水运的特色,丰富文化旅游产业。目前,随着巢湖并入合肥,城市旅游空间扩大。在此基础上,巢湖市还可以寻觅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如临近的六安、无为等城市,扩大交通网,从而增强城市旅游交通通达度。如在建的湖滨大道全程建成通车后,将大大缩短各个景区的路程,有利于实现湖滨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体化,要将整个旅游交通网覆盖全市地区,并且加强整个交通体系的服务。

实现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加强统一规划,打造出成体系的文化旅游项目。只有基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立足于游客的体验,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打造文化产业一体化游览项目,才可以使巢湖分散的文化旅游资源产生最大化效应。可以借鉴济南市成功经验,采取统一规划,一票多游等措施。巢湖名人故居众多,探索实施巢湖文化旅游景点一票制,打造名人故居整体游览项目。一方面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了成本,让利于游客;另一方面规范了各个景区的规章制度。在利润的刺激下,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也会不断扩大,有利于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三)自然旅游与文化旅游并重的“双轮驱动”模式

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并重,充分利用巢湖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关键要求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以及加强自然旅游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关联性。近些年来,合肥政府针对巢湖市发展现状,提出要重视巢湖生态保护,对巢湖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要在坚持生态环境优先的前提下,统筹规划,逐步推进环巢湖流域的生态改善工作,改善自然资源,完善旅游业发展环境,促进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结合。同时巢湖市可在现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挖掘人文资源,如规划城区内的洗耳池公园,宣传“洗耳恭听”的历史典故,打造出全新的自然人文型旅游资源;开发姥山岛旅游,深入挖掘“陷巢州”的传说,凝聚历史文化精神,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双重结合下,带给游客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享受。

[1] 李冬冬.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菏泽市为例[D] .曲阜师范大学,2013.

[2] 张彬彬.太原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讨[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88-90.

[3] 杨会宾.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 .山东大学,2009.

[4] 钟军.海南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研究[D] .湖南:中南大学,2011.

[5] 徐丽霞.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讨[J] .河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7(4):19-21.

[6] 吴鹏飞.济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2.

[7] 吴金霸.荆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 .长江大学,2012.

[8] 金璐.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33(3):38-45.

[9] 胡召芹.基于SWOT战略分析下的环巢湖旅游区建设[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119-123.

猜你喜欢
巢湖市巢湖旅游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热烈祝贺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建校五周年
巢湖颂歌
安徽巢湖市老年大学校歌
农村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反思
旅游
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
巢湖玉卮意蕴长
华能巢湖电厂脱硝系统的改造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