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改模式探讨

2014-10-20 17:49陈荣
科技资讯 2014年24期
关键词:教改模式探索

陈荣

摘 要: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改模式为研究对象,从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建立,具体的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实际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建筑工程 教改 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c)-0197-02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型紧缺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职能。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真正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紧缺人才。

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

笔者通过对若干建筑企业的调研分析得知,目前企业急需的是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既懂现场施工技术,又会现场的基本管理,而且对学生的敬业精神、思想素质、价值观等方面也有要求,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更希望该专业的毕业生能达到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即顶岗的要求,也就是“零距离”上岗。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之上,在企业的参与下创立了“三通一平”型培养目标。

所谓“三通一平”就是学生通过三年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毕业时必须掌握必需、够用的文化基础知识(“一通”);通晓生产第一线的施工技术(“二通”);初步掌握生产第一线的施工组织与管理(“三通”);实现“零距离”上岗(“一平”)。

“三通一平”培养目标的特点如下。

第一,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学校在根据企业“需求”的前提下,让企业参与定人才规格、定课程计划、定评估标准,使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避免了盲目性。

第二,课程开发的职业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设计和整合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和训练项目。如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根据就业岗位的需要,实行课程模块式设置,即公共通识课程模块、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模块、岗位技能类课程模块,既体现了建筑工程的专业技术特点,又突出了学生培养的职业方向。

第三,以学生为中心,实行教学过程行动化。让每个学生经历从确定教学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

2 “三棱锥”型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技能教学,既要考虑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专业适应性与相近专业的转移性),又要考虑到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为此,学院以立足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构建了“三棱锥”型课程体系。其课程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公共通识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岗位技能类课程。

(1)公共通识课程。公共通识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及职业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的一类课程,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政策、英语、计算机、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2)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的一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类基础课程。学生只有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岗位技能类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中的理论问题,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3)岗位技能类课程。岗位技能课程是按照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某一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设置的一类课程。这些课程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每一个能力模块就是一个岗位的能力要求,学生只有掌握了高职专业的一个或多个岗位技能,才能适应今后所从事职业的要求;要使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3 教学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法”

教学方式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评价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等,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系列改革。每个能力训练模块采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具体任务。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4 以就业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方法

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高职生能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顺利就业,需要通过考核来进行评价,可见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成为教改试点是否成功的关键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考试与社会的需要相脱离,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导致考试与学习相脱节,考试内容和方法与培养目标相脱节。尤其是对职业技能与能力考核缺少系统研究,有关考试程序不严谨,组织实施不严密,命题及评分标准欠科学等。因此,笔者认为现在要强化的不是教考分离,而是教考合一。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分析国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目前考试现状,研究本专业考试制度制约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以就业导向为主线,明确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任务。重点从岗位资格考试、理论课程考试、实践课程考试、素质考试四个方面开展专项研究与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岗位资格考试采用实训—培训—认证的步骤,与国家职业资格与技术等级鉴定考试相接轨。理论课程考试积极探索考试形式的多样化,进行全学程各类考试的总体设计,按照“三高、三精”(考试的高效度、高信度、高质量和精心设计、精心实施、精心管理)的要求,进行考试改革,采用闭卷、开卷、口试、论文、报告、案例分析等多种考试方法。在实践课程考试改革方面采用操作考核、现场观测和提交自制作品等多种考试方法;建立校企联考的考试制度,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和学校教授共同制定考试考核标准,完善实践课程试题库。制定学生素质测评体系,建立系统完善的学生素质量化考核制度,将学生社会实践与课外活动表现等素质能力进行分解量化,综合测评。考试方法与内容的改革,突出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考核,可带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endprint

5 人才培养过程的多样性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与学校的联手合作、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不错的选择。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有成效的校企合作能极大地缓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矛盾,能有效地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能积极地推进毕业生就业,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如图1)

5.1 使专业培养目标贴近一线需要,推进就业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与多家建筑企业合作进行专业改造和建设。在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共同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的培养目标更贴近生产实际的需要。

5.2 促进教师深入一线,提高“双师”素质

由于过去相当长时期受“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影响,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理论有余,实践不足,高校的教师亦如此。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舞台,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和企业对所需人才规格的要求,能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工程技术实践素质。

5.3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置身真实的生产一线环境

校企合作的另一个作用是为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能在生产一线真实的工程、技术环境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技术,提高能力。

5.4 有利于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依据,只有与企业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了解教学改革的内容和重点以及必须达到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的教授、工程技术专家一起讨论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共同参与制定教学计划等,使专业教学改革更有针对性。

校校联手合作对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最终是靠办学指导思想和课程体系来反映和保证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校校联手合作,互相学习,资源共享,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对培养模式的对照比较,横向合作,共同进行教学改革,促进专业的发展。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必由之路。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通过高职教育中的“学”与企业的“产”以及普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高职院校之间的“研”结合,达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甘倬.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内容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2014(3).

[2] 吴晓彤.高职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体系设计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5).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改模式探索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永续债券探析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高职院校印刷色彩管理课程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