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自燃煤层回采工作面防灭火综合治理技术

2014-10-21 20:15
山东工业技术 2014年15期
关键词:综合治理

杜 斌

(江苏省矿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徐州 221000)

易自燃煤层回采工作面防灭火综合治理技术

杜斌

(江苏省矿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针对青岗坪煤矿开采易自燃煤层存在多种不利因素的现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现场案例,提出了矿井防灭火综合治理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易自燃煤层;防灭火;综合治理

1 矿井概况

青岗坪煤矿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年,设计服务年限51.7年。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开采方法:走向长壁综合放顶采煤法。

所采煤层为4-2号煤层,煤种为变质程度较低的长焰煤-不粘煤,煤层中丝炭含量相对较高,反映了成煤环境为弱氧化环境,亦是引起煤层自燃的导火索。

2 防灭火综合治理技术

2.1发生CO高浓度事故工作面概况

42101综放工作面位于矿井一采区西翼,工作面走向长度1680m,倾斜长度150m,煤层平均厚度为7.5m,倾角4~6°,工作面两顺槽及切眼掘进期间未发现断层等地质构造。采高3m,放煤高度4.5m。

该工作面自2012年12月25日开始回采以来,上隅角挡墙内CO气体很稳定,一直变化在0~70ppm。2013年11月13日-15日,上隅角挡墙内CO气体在70~90ppm之间变化,较以前有所异常,11月16日上隅角挡墙内CO气体达到260ppm。11月17日,上隅角挡墙内CO气体浓度升高到280ppm,11月18日达到500ppm,随后几天,上隅角挡墙内CO气体浓度急剧上升,最高达到750ppm,同时工作面回风流中也出现了CO气体,最高达到15ppm,工作面60#~99#支架尾梁均出现了CO气体,其浓度为10~550ppm之间。

2.2工作面CO高浓度原因分析

(1)所采4-2号煤层为易自燃发火煤层。实验室对工作面所采的4-2号煤层的自然发火倾向鉴定表明,吸氧量为6.8cm3/g,接近于Ⅰ类易自然发火煤层的7.0cm3/g的吸氧量,表明极易自然发火,接近I类自然发火煤层。

(2)未处理好采空区瓦斯抽放与防火的关系。42101工作面自回采以来,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高,从思想上重视了瓦斯的防治工作,采用了上隅角气室抽放、高位钻孔抽放、煤层预抽和采空区埋管抽放等防瓦斯措施。由于采空区对瓦斯的过度抽放,造成了采空区的大量漏风,使采空区的氧化带变宽,采空区的浮煤在其最短自然发火期内未能进入窒息带,因而发生了浮煤剧烈氧化,产生高温。

(3)采空区内油气污染浮煤增加了浮煤的自然发火性。42101工作面在回采时,不时有油气下泄到工作面,根据对油气污染煤样的研究,其吸氧量比未被污染时增加了30%,表明42101工作面采空区油气下泄增加了采空区浮煤的自然发火性。

(4)工作面上、下隅角冒落不充分。由于工作面进、回风顺槽均为锚杆锚网支护,从两道掘进形成以来,两顺槽顶板没有下沉等变化,因此造成工作面上、下隅角均冒落不好,造成了采区进风侧的严重漏风,使采空区的氧化带较宽,浮煤易氧化自然发火。

(5)矿井的防灭火能力达不到到应急防火的标准。42101工作面上隅角挡墙内出现200ppmCO气体浓度后,矿井即加强了注氮和采空区堵漏的防火措施,但是由于矿井的制氮机能力2×600m3/h是按工作面防火设计,如果是抑制采空区剧烈氧化浮煤的氧化,则注氮能力需增加1倍,如果是灭火,则注氮能力需增加2~4倍,注氮应急能力明显不够。

2.3综合治理技术

(1)加快工作面推进度。从11月21日中班开始到11月25日早班结束,累计连续推进26.4米,在架后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隔离墙。

(2)上下隅角封堵,减少老塘漏风。11月23日夜班,在上下隅角同时采用了高分子聚合材料密闭充填技术进行封堵。24日中班,再次采用类似方法对上下隅角进行了封堵。

(3)加大注氮量。现场采用了埋设3根2寸管路、以25米为一次交替迈步的方式向采空区注氮,地面两台注氮机同时开启来达到注氮效果。

(4)工作面实行半均压通风。在工作面回风顺槽附近进风联络巷安装一台2×15Kw局扇,通过φ600㎜风筒引到工作面上隅角约2-3米的位置,并在回风顺槽挂两道风幛增加风阻,这样处理后,工作面运输顺槽的风量从1090m3/h降到820m3/h,减少了采空区漏风,同时回风顺槽的风量没有显著减少,保证了风排瓦斯量。实行半均压通风后,回风侧的负压降低,有利于采空区氮气的保存,有利于降低采空区的氧浓度。同时也有利于采空区CO气体的流出。

(5)1-40#支架挂风帘减少漏风。用风帘沿1号支架后立柱拉到40号支架后立柱,将支架后立柱全部挡住,减少采空区漏风。

(6)采取工作面下隅角放炮强制放顶。在下隅角打炮眼装药强制放顶,顶板垮落,减少了采空区漏风。

2.4效果

11月23日20时,工作面防治CO气体超限的所有措施全部到位,工作面上隅角挡墙内的CO气体趋于平稳,并从750ppm逐渐下降,至24日8时,下降到320ppm,证明采空区高温点已被控制,工作面防治CO气体超限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5日9时至26日15时,工作面上隅角挡墙内CO气体浓度下降到20ppm以下,说明采空区高温点已经进入窒息带,抑制工作面CO气体超限取得了成功。

3 结语

此次CO高浓度事故处理时间历时四天,通过综合运用各类技术手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直接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

下一步要采取可靠的采空区自燃发火预测预报手段,通过瓦检员每班观测、现场取样分析和完善束管系统等措施提高防灭火工作的准确性。

有必要建立工作面应急防灭火体系。可采用1台移动式“惰气耦合高强度防灭火装备”,将液态二氧化碳或液氮槽车运送到矿井,槽车与惰气耦合高强度防灭火装置相连,矿井的惰气流量很快就可增加到2000m3/h~5000m3/h,注入采空区后可迅速抑制采空区浮煤的氧化自然发火。

作者简介:杜斌(1975—),男,江苏徐州人,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一级建造师。

猜你喜欢
综合治理
新疆某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渠道设计分析
宿迁市麦田杂草草相调查与综合治理对策
改革举措落实难的症结与出路
涉毒案件场所变化趋势的分析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
浅谈企业保卫部门在综合治理中如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