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4-10-21 15:52贺毅王宇光卢正楷沙宇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6期
关键词:髋臼移位股骨头

贺毅 王宇光 卢正楷 沙宇

外科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贺毅 王宇光 卢正楷 沙宇

目的 髋臼后壁骨折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观察。方法 42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14.2±25.6)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544.2±120.3)ml, 随访1~2年, 复位满意率(移位≤3mm)85.71%(36/42), Matta评分优良率为83.33%(35/42)。5例患者发生骨性关节炎, 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再脱位现象。结论 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效果较好, 手术过程需严格操作规范, 做好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以保证手术效果。

外科手术;髋臼后壁骨折;效果

髋臼后壁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 髋臼后壁的解剖厚度非常薄, 难以固定, 在患者生理活动时极易受到撞击, 如果处理不当, 则可能导致永久性功能残疾[1]。为进一步探讨髋臼后壁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效果, 特对本院收治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42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片显示髋臼后唇线中断移位, 髂骨斜位片显示出前臂、后柱均正常, 在闭孔斜位片显示有髋臼后壁骨折块。42例患者中男30例, 女12例, 年龄24~67岁, 平均年龄(46.1±3.5)岁。

1.2 治疗方法 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 用K-L入路, 检查坐骨神经后完全暴露髋臼后缘骨折、后外侧关节囊位置,清理关节内部软骨块, 然后撬起压缩骨折块, 在其下方实施自体、人工骨植骨, 解剖复位的骨折块, 恢复关节表面正常形状, 再用克氏针实施临时固定。用3.5 mm皮质骨螺钉简单固定大块骨折, 用髋臼重建钢板联合螺钉固定粉碎性骨折,重建钢板预弯以便于和骨表面密切压配。钢板上面至少用2枚螺钉固定骨折块, 用螺钉在上方髂骨、下方坐骨体位置固定钢板两端。手术后负压1~2 d, 要求患者常规口服吲哚美辛片, 术后3~4 d保持坐位, 进行髋关节被动活动锻炼;术后24~84 d主动活动髋关节, 扶着双拐锻炼行走, 术后98~112 d丢掉双拐练习独立行走。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手术时间, 术中失血量, 骨折

复位满意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

2 结果

4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14.2±25.6)min, 术中平均失血量为(544.2±120.3)ml, , 随访1~2年后, 采用X线片检查患者骨折移位程度, 对复位满意(移位≤3 mm)的有36例, 不满意复位(>3 mm)的有6例。参照Matta评分标准:优24例,良11例, 可5例, 差2例, 优良率为83.33%(35/42)。有5例患者发生骨性关节炎, 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后得以控制。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再脱位现象。

3 讨论

髋臼后壁骨折通常为粉碎性骨折, 边缘嵌插, 且患者关节软骨面发生严重压缩, 若以压缩部位为准对分离后壁实施复位、固定, 可能增大髋臼轮廓、导致关节面不平整。非解剖复位可改变髋关节负荷的传递, 减少关节面负重区域, 增加关节接触面的压力以至于诱发关节软骨反复性损伤, 臼间软骨磨损及退变等, 最后引起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故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撬起带有关节面的压缩骨折块, 在其下方进行自体、人工骨植骨, 以实现股骨头和髋臼软骨面的良好结合,促使解剖复位[2]。

以往的研究发现使用螺钉内固定治疗轻度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效果较好, 由于髋臼后壁骨折患者多属于粉碎性骨折,并且骨折线多数与髋臼边缘保持垂直, 故可以说重建钢板是最佳固定方式。重建钢板内固定的固定性强, 很容易进行整体固定, 且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3]。本研究中除了6例患者采用3.5 mm皮质骨螺钉固定之外, 其余36例都采用重建钢板加螺钉进行固定。虽然对患者实施了钢板结合螺钉固定, 但太高压力仍会导致骨折块移位, 内固定失去应有效果。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若早期负重, 可能会导致术后骨折块移位或者髋关节脱位, 重则还需进行二次手术。故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术后要注意减少髋关节屈曲、内收运动, 和常规负重时间相比需推迟28~42 d, 以最大限度减少股骨头对内固定或骨折块的压迫, 提高骨折愈合速度。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钢板与螺钉也是促使股骨头早期破坏, 骨折块吸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内固定器械介入后, 导致原本血供已经被破坏的髋臼后壁骨折块很容易出现缺血性坏死, 导致股骨头出现半脱位, 股骨头和内固定器械直接接触, 破坏股骨头。故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尽最大努力剥离骨膜, 保护与骨折块相联系的软组织, 在确保固定强度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螺钉对骨折块的直接固定, 促进骨折愈合。

本研究结果表明, 复位满意率(移位≤3 mm)85.71%, Matta评分优良率为83.33%(35/42)。说明了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效果较好, 手术过程中进行解剖复位, 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对于保证手术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1] 张庆源.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治疗.实用骨科杂志, 2012, 18(9):860-861.

[2] 刘勃, 张英泽.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策略.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1):85-88.

[3] 李建有, 管国华, 黄胜, 等.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5):529-531.

2014-05-16]

450006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骨科

猜你喜欢
髋臼移位股骨头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多孔钽杯及钽金属垫块在Paprosky Ⅲ、Ⅳ型髋臼缺损翻修中的应用研究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