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2014-10-21 12:43裴晓能
课外语文·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互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

裴晓能

【摘要】语文课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文本之间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互动过程。互动过程中的目标就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而怎样让充满个性的学生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是教师给孩子插上一对创新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飞”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教育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但是,这个“转轨”仍受到学生课业过重的困扰,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40分钟,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一、提前预习,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重要阶段性是预习。”预习能对新学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与理解,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课堂上当老师新授的知识与自己的理解有差异时,学生就会集中精力重新去理解和思考。理解不透时,学生就会从中发现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预习,只是上课时被动地听老师讲解,就会造成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主动去思考,更不会主动提出问题,即使有提问也是机械问答式的。这种模式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的思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没有了学生的“思”,就不会有“疑”,没有了“疑”,整个教学课堂就成了老师的“独立空间 ”,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不会点燃。

教学《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时,突然有一学生问:“我昨天已问过爸爸,箬笠是用竹子做的,蓑衣是用干草或干棕叶做的,都是棕色的,而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成了绿色的,为什么呀?”他这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同学们都在窃窃私语。这时我重复了一遍学生的问题后,播放了一段有关春天美景的视频,让学生边欣赏,边听老师朗诵,边感受意境。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张志和,用心去贴近春天,感受白鹭的自由飞翔、桃花的尽情开放。在学生自我感受以后,我对张志和作诗背景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这时学生个个畅所欲言:

生:我觉得张志和喜欢大自然。

生:我觉得作者喜欢春天。

生:作者已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绿色

的。

……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正是因为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了解了箬笠和蓑衣是棕色,学生在课堂上才有了这样思考,才会提出疑问。也正是这一“疑”,才点燃了其他学生智慧的火花,课堂上学生才会主动思考,并能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这一课的知识难点。这也是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二、科学导入,是有效课堂的起点

一篇好文章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才能引人入胜,这大家都知道。一堂课中好的导入就如好文章中的凤头,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探求新知的欲望。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导入呢?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二年级课文《雨后》时,正好是雨过天晴。上课伊始,我带领学生们自由地尽情地在操场上玩耍五分钟后再回到教室,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所做在课堂上互相交流。然后我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在雨后的操场玩耍是那样的快乐,而我们今天将学的这篇文章《雨后》中的小哥哥、小妹妹在雨后的操场上又干了些什么?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看看哪些与你有相似之处?用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文中的小主人翁作比较来感悟课文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不但学起来轻松,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一旦学生想表现自己,他就会让自己的思维快速“飞”起来。

(二)情境导入,烘托课堂气氛

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时,我首先利用视频让学生边听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插曲边看影片花絮,让学生直观上感受我国东北三省沦陷时悲惨的情境,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以直观、新颖的形式引入课文,不但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烘托课堂气氛。

(三)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课堂上老师的“问”往往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如我在《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伊始就问:“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谁的?为什么要在衣袋里装满昆虫呢?”是呀,这一行为与常人是不一样的,这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急切想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巧妙提问,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一节课,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都离不开一个“问”字。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之间密切相关,教师的课堂提问关系到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启迪学生的心智和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良好习惯。

《渔歌子》拓展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直钩能钓到鱼吗?

生:当然钓不到。

师:据资料记载,张志和钓鱼时就是用直钩在垂钓,你们觉得他能钓得到鱼吗?

生:当然钓不到。

师: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他钓到了些什么让他迟迟不想回家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想想。

生:我读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张志和钓鱼之意可能也不在钓鱼吧!?

生:他可能钓到的不是鱼,而是美丽的景色吧!?

生:我觉得他可能钓到的是娇艳的桃花吧!

生:他可能钓到的是他那悠闲自在的生活吧!

……

教学片段中,学生能够抓住诗的主要内容,思维活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主要是我在提问时巧妙地用上了“迟迟不想回家”和“联系课文想想”这几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字,它能让学生联想到诗中前几句的内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溪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景物描写。endprint

课堂提问的巧妙,除了上述以外,其实还应注意的问题包括:问在合适的时间、问在合适的地方、问在合适的对象上,否则就难以取得预设效果。

四、巧妙评价,有效课堂的精髓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中,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有时就像“兴奋剂”一样使学生精神振奋,学习信心倍增;一个赞许的目光就像一股暖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情,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在教学课文《最大的麦穗》第七段时,我问:在这段话中有一对反义词,能找到吗?这时一学生马上举手回答:不失时机——错失良机。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小问题,但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肯定也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你就像孙悟空一样有一双火眼金睛,能明察秋毫。(在上这一课之前正好上过《三打白骨精》一课,孙悟空那智勇双全的形象早已在学生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一表扬完,就发现这位学生正了正身子,向我会意一笑,那自信与得意溢满了整个小脸。在后半堂课上,该学生的眼神一直跟着我在转,好想再次不失时机寻找表现自己的机会。课文《山谷的谜底》,这是一篇哲理性强的借物喻理性文章,学生在理解上有些吃力。教学完“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段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段话,我让学生联系自己阅读过的名人的故事、看见过的身边故事或亲身经历过的自己的故事来谈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这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一个学生不时在用眼睛看看我,眼神中既有一个期待,又有一种犹豫。当我的眼神再次与他的眼神相遇时,我投以一个信任的微笑,示意他来回答。他腼腆站了起来,小声地回答道:“《卧薪尝胆》中的越王勾践为光复自己的国家忍辱负重,好像就是这个道理。”他一答完,我面带笑容地一边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一边赞许:“你真是一个特别会学习的学生,懂得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知。为了奖励你,我送你一句名言——相信自己,其实你自己就是最优秀的。”望着他红润兴奋的小脸,我接着说:“我想再请你自信地把刚才的问题再回答一遍。”这时,他抬起头,条理清楚地大声重复了刚才的答案,我带头鼓起了掌。接着我走到讲台前郑重指着他说:“这就是自信带来的精彩!我希望你们也能用你们的自信带来更多的精彩!”话音刚落,同学们接二连三地举起了小手,学生的思维给纷纷打开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

成长中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迫切地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美。如果受到的表扬出自教师之口,更会让他们提升对自己的认识,增强自信心。也只有教师巧妙地评价,恰如其分地肯定,才能让学生放下包袱,放飞自己的思想,扫除学习中的拦路虎。

参考文献

[1]吴晓珊.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1(28).

[2]范丽花.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学周刊,2014(5).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