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琵琶行》音乐的感召力

2014-10-21 22:32赵静
课外语文·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感召力琵琶行音乐

赵静

【摘要】《琵琶行》语言通俗流畅,生动感人,且富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是一首典型的描写音乐的佳作。白居易用语言来表现音乐,使人从文学的形象中感受到音乐的形象。

【关键词】《琵琶行》;音乐;感召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白居易的《琵琶行》写于唐元和十一(公元816年)年秋, 时白居易四十五岁,是作者贬官江州司马第二年所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浔阳江头夜送客”时,“忽闻水上琵琶声”,一曲琴声为媒介,把两个“天涯沦落人”牵到一起,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诗稿一问世,即广为传播,远扬塞外。唐宣宗曾在白居易去世后作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诵不衰。诗人的这番怨情正是有感于琵琶女的琴声,基于诗人的情不曾离了音乐,本文试就其音乐的感召力做点探讨。

音乐,本是无形之物,是一种抽象艺术,要把它诉诸文字并非易事。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捕捉和表现的。而曲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怎样写好琵琶女声情并茂的弹奏及其所创造的美妙境界?诗人白居易平日高度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断。在白居易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却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长诗从渲染环境——江水、明月、枫叶、荻花组成的秋夜入篇。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睛。景物成了溢满悲伤感情的意象,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凉袭来,渲染了凄凉愁惨的氛围。诗人在离别的惆怅中送客时凄凉地感到“举酒欲饮无管弦”,此时潦倒的白居易无乐送客,冷冷清清。就在这“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气氛猛然转折,琵琶声打破了寂寥,冲散了沉闷,音乐牵动了主人和客人,竟达到了“主人忘归客不发”的效果,这也第一次点明了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和音乐的魅力。动人的琴声在这“终岁不闻丝竹声”的浔阳地僻之处出现,使主人和客人的情绪起了变化,要“循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摆身份,而是由于有一肚子的“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琵琶女登船献艺,“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看她那挥洒自如的动作便可以想到她即将演奏出的琵琶声的感人,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接着是“低眉信手续续弹”,可以设想弹奏的乐曲是深沉、压抑、舒缓的,通过这样的音乐来诉说“心中无限事”,也可以看到琵琶女技艺的娴熟。演奏者的内心通过琴声表达出来,听的人通过乐曲去感悟,这就是音乐的魅力。紧接着,诗人对全曲的演奏做了极为细腻生动的音乐描绘,值得特别称道的是,诗人用了许多具体而贴切的比喻,把极其抽象的音调、高低强弱的特征,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大弦嘈嘈如急雨”,是写弦音的繁密沉浊;“小弦切切如私语”,是写弦音的细促轻幽;“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写弦音的疾徐抑扬、清脆错杂;“莺语”,是写声音的多变、婉转动听;“幽咽泉流”,是写声音的凄绝。进而又写到琵琶声像结冰泉水那样又滞又涩,弦好像凝结不动,声响暂停了,使听者能从中体味出“幽愁暗恨”来。这样的借音调来抒写感情,如泣如诉,使人感到弹奏者有弹不尽的沉重心曲,有诉不尽的不幸遭遇。此时声音虽然没有了,而所表现的情感却更胜于有声的音乐,有着“余音绕梁、曲终犹在”的动人魅力!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琵琶行》之所以成为描写音乐的绝唱,之所以传诵千古不衰,除了文词的精妙外,更重要的是其中的音乐描写以“情”贯之,句句融情。面对夜半琵琶声,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琵琶声背后的辛酸和沧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听懂弹奏者的一股幽怨?正因为诗人是带着一颗敏感的心,带着一腔的愁绪来听的,所以他才能敏感地捕捉到琵琶声中的弦外之音,“座中谁解琵琶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琵琶女身世漂沦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天涯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他们都是封建专制社会的牺牲品。他们的命运在日趋没落的中唐社会中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在客观上暴露出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腐朽。又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那更加凄苦感人的乐声,反过来又牵动了诗人的心弦,真是以哭当歌,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己的一幕。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的感情尽情地宣泄,这种情感的升华,形成如泣如诉的二重唱,正是“琵琶语”引发出来的,诗人遭贬谪而郁积胸中的牢骚、怨愤也就在这音乐的感召中淋漓尽致地迸发了,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一曲《琵琶行》唱出了琵琶女的凄凉,唱出了白居易的失落,唱出了世态炎凉,唱出了命运的不公,唱绝了以乐传情的旋律。诗人白居易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被泪水浸得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江州司马脸上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总之,《琵琶行》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音乐的角度来读它,都富有很深的内涵,不仅语言通俗流畅,生动感人,且富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是一首典型的描写音乐的佳作。白居易用语言来表现音乐,使人从文学的形象中感受到音乐的形象。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召力琵琶行音乐
怎样跑出更好的成绩
做追赶的人
浅谈如何培养少儿文艺导演的感召力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不断增强中国话语影响感召力
知我者谓我心忧——解读白居易《琵琶行》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