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巧预设课堂促生成

2014-10-21 19:57王东影
关键词:情境设计学以致用

王东影

[摘要]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引导之功,贵在善问。“情境预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问题情境设计是“课堂生成”的第一步,是能否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关键,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推进生成的过程。他拥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學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所以教师吃透了文本,进行合乎学情的预设,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得法,巧妙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迸发,生命激情荡漾的“动态生成”课堂。本人认为,情境设计的方法很多,有几点可以尝试:首先,设疑激趣——让枯燥变得生动;其次,静水投石——化被动为主动;第三,学以致用——由课堂到生活;第四,以图引题——事半功倍、凸显地理特色。这样,有效的问题切入是教师预设的精彩,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是课堂动态的平衡。这样的地理课堂会因“动态生成”而精彩。这样的地理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才会有浓浓的地理味。

[关键词]情境设计 预设生成 学以致用 以图引题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推进生成的过程,他拥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所以教师吃透了文本,进行合乎学情的预设,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得法,巧妙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迸发出来的学习的“场”,凸显地理课堂的独特魅力。

我认为,“教无定法”,教师情境预设的方法很多,应因学生、课堂等情况的不同,灵活巧妙的选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总结了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在这里抛砖引玉,以求共同切磋。

一、设疑激趣——让枯燥变得生动

兴趣产生动力。有人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他们分配任何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十几岁的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只有激起他们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去探究。而初中地理不用中考,成绩的好、差不影响升学,所以学生并不重视,我对所教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本级49%的学生“对什么内容感兴趣就学什么”,36%的学生“自己看自己的地理书,而且大多数不是看老师正在讲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从而重视地理学科,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个别现象来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昼夜交替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明和美国的姑姑通话一个说“早上好”一个却说“晚上好”?为什么夏天我们的白天要比冬天的白天长呢?等等;在讲气候对民居的影响时,可以设计为,我们北方的房子顶有些平是怎么回事,南方的民居为什么为尖顶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些现象,教师在讲课时提出这些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深入地去研究课本,以达到很好地教学效果。

二、静水投石——化被动为主动

长期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思维定式,学生有问题不愿意去说,教师也缺乏认真去倾听学生的问题,因此,课堂枯燥无味,学生被动的学习,面对这种情况,我注重去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预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随时捕捉学生的提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的瞬间,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俯下身来倾听,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加以巧妙的利用,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学生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的课堂才是动态生成的课堂,绽放生命灵动之韵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验,设计问题情境,或指导学生做实验,然后让学生去分析实验所反映的问题,例如:进行“地球自转的意义”一节教学时,为证明地球自转的偏向,教师可拿一把雨伞,将其打开比作北半球,则伞顶端代表北极,伞的支架杆代表经线,若伞不动时,从“北极”向下用水杯倒水,则发现水珠从伞布上沿“经线”向南流动,若将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匀速转动,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水珠是否和刚才相同?又如,为证明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日影长短的变化,我指导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实地测量学校旗杆的影子长短,并且是长期的,以一年为单位,这样,由实验来引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变被动为主动,同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学以致用——由课堂到生活

地理课标要求要交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任何地理教学都是为生活服务的,让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认识生活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课堂进入生活,用生活中的情境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所学内容,借助时事来引发问题,例如:在讲中东地区时,我拿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战争为例,引出问题,同时还向学生讲述在耶路撒冷出现教徒朝拜时的踩踏事件,引出宗教作为中东热点问题的原因。这样设计问题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战争,另一方面,又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图引题——事半功倍、凸显地理特色

图表是地理教学的精髓,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图片是地理的真正见证,它记录着地理最真实的一刻,是语言和文字无法代替的,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更能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地图在地理课本中随处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地图来引发问题。例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时,针对“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一图,教师让学生第一说出图名;第二读图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第三找出图中相关的知识关系,这样学生就知道如何识别昼半球和夜半球,怎样找到太阳的直射点,怎样认识某一地的地方时刻,怎样比较几个地方的时间早晚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教给学生以识图、读图的方法,教会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想到甚至主动利用地图来认识事物,感受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效率。又例如,在讲授南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和特点时,我事先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我利用Flash将一月、七月风向图制作成动画示意图,利用PPT适时插入一些与之对应的景观图片及录像,让学生在分析季风的形成的过程中,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动态的风向箭头,又给学生极其深刻的印象,鲜明的颜色使学生立即发现一月、七月风向是截然相反的,于是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因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叫季风,进而读出风向:一月是东北季风,七月是西南季风。那么,受季风影响的气候特点又是什么呢?画面上黄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启发学生注意观察风的源地,多数学生能答出“一月东北季风来自陆地,故寒冷干燥”,同时,配上一段南亚冬季的景观录像,让示意图生动起来。七月西南季风来自海洋,它有什么性质?它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哪些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这一难点。同时,进一步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学得愉快,记得扎实,自然愿意深入思考,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设问,学生就会积极地去分析地图、查找原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看图、分析地图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问题设计的方法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去设计问题,例如从反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地球自东向西转会产生的影响。另外,还可利用古诗文来引出问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地理中的什么原理?(物质循环)。“人间四月芳扉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什么原理?(地理对气侯的影响)等。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在经济竞争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愈显重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的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释疑的强烈愿望,并且善于在特定的情境中,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既情绪激昂,又头脑冷静,最终获取新知识。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沙井子学校)

猜你喜欢
情境设计学以致用
高职《图片处理》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
培养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思想
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尝试写诗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巧设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莫让对话止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