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2014-10-21 20:00杨道明
中学时代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办学农民

杨道明

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主动担负起科教兴农、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研工作,对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认真思考和探索。

一、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上,相当一部分学校宣传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机电一体化、数控、商务英语、文秘等二、三产业热门专业,脱离地方或区域的产业结构实际需求,从而造成专业结构不合理、对口就业率低下的状况。

2.办学形式单一,模式不灵活。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任务,部分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片面注重学历教育的不良倾向,对于农村需要什么,农民在想什么、要干什么研究较少。尤其对于剩余劳动力庞大的资源,这一矛盾在农村职业教育方面显得越来越明显。

3.对农村职教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够。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研究尚不够深入,总认为农民是传统的“种植业人才”,殊不知科技型、市场型、创新型多层次复合人才才是新型农民的典型特征。

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积极探索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途径。

1.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应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广大的人才群体,包括从事一、二、三产业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农业职业学校必须紧扣区域经济结构,加大宣传力度,均衡设置一、二、三产业的专业,真正体现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

2.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农民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新形势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一转变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培养数以万计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勇实践、敢创新的新型农业职教人才。这种人才首先应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具备新时期所必需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其次,应具备一定的科技素质。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现代农业与科技的关系日益密切,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绿色食品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农业的出现,要求农民在掌握农、林、渔业等传统科技知识以外,必须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获得这些新型科学技术。第三,应具有管理协调素质。由于目前农村基层组织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思想意识相对落后,管理协调组织能力偏低,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培育迫切需要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业务过硬、懂政策法规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3.加强以服务“农”字为基础的教育资源整合。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与时俱进、创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立足劳动力转移,立足农村青年的发展,立足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发挥政府的统筹职能,将其职能领域内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统筹起来,避免部门、行业内的推诿扯皮和重复建设。统一行政管理,统一政策措施,统一经费使用,统一资源建设,实现效益最大化。

4.创新办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首先,办学机制要灵活。农村职业教育应以非学历教育和分阶段学习为主,学制要长短结合,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的随时可投资性特征。其次,农村职业学校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职前与职后结合,走多元化办学的道路。第三,面对农民流动会产生多样化职业需求,农村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应多元化,以促进农民流动。

5.着力开展创业教育,努力实践职教富民。作为直接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服务的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近几年民营农业企业发展很快,急需一批农业技术及其他科技推广的实用型、创业型人才。这些家庭农业规模经营的小农场主、农村经济创业服务型人才、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的农业经营者、推广者都是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批创业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模式的探索

1.办学模式定位的探索。一是找准基点:“三农”。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必须立足农村,与农村经济社会紧密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二是把握主体:农民。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而培养新型农民离不开教育,特别是离不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定位要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发他们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使之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三是瞄准导向:市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本地的市场需求上,还要着眼长远满足更大范围区域的需求,利用自身优势实施跨区域合作办学,实现参与各方的共赢局面。

四是追求目标:和谐。目前,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社会阶层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讲,东部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打破区域局限,改革办学模式,有条件的可以与西部地区开展跨区域联合办学。

2.办学模式构建原则的探索。一是要坚持区域适应性原则。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首先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要与地方的产业特点相适应;再次,要与当地群众的特点和需要相适应。

二是要坚持结构整体性原则。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为此,要求模式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必须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意识,统筹处理各类别、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三是要坚持运作多元化原则。中等职业教育更要讲究运作的多元化,使我们能够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对办学模式进行比较、选择与评价。

四是要坚持实践操作性原则。办学模式作为办学思想的具体化和外显化形式,在实践中应具有可操作性,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动态调整。通过自身的调节,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是要坚持功能效益性原则。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其提炼、提升过程中,可根据职教实践的需要,不断改善其内部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各种功能。

3.办学模式构建形式的探索。一是以学校为主导的办学模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区域合作转移型——学校主导,政府推动。实质是充分利用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优势及其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源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提高从业能力,从而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尤其是向城市的有序转移。合作方式主要是实行对口招生、联合办学,如“1+2”模式,由不发达地区职业学校面向当地农村招生,并在当地职业学校学习1年,完成文化课和部分职业基础课的学习,再到经济发达地区条件优良的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2年,毕业后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第二种:校企合作转移型——学校主导,企业参与。指企业配合农村职业学校,以面向农村、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宗旨,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和资源,实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办学模式。

二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整合型办学模式。就是依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效益优化、共同发展思想,将各类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与整合,形成职业教育农村人力資源的合力和网络体系,或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从而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办学模式。主要包括四个层次:①整合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形成职业教育为龙头、成人教育为支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和培训基地。②整合城乡职业教育服务资源,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市场,广开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③整合“农科教”教育资源,三者各自发挥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④整合社会资源。主要是充分利用城市、社区、行业、企业单位的教育资源,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就业与再就业培训。

三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岗前培训模式。就是指企业根据转移劳动力的特点,包括劳动力的文化基础、劳动技能、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以及企业对上岗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而对转移劳动力施行的岗前针对性培训。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办学农民
耕牛和农民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农民
自治区近年将建65所标准化中职学校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