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小孩”长大难成功

2014-10-27 06:57
现代家长 2014年10期
关键词:艾伦心理学家约会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约会、藐视权威或找一帮帅哥美女朋友,确实有可能让孩子在13岁时特别受人欢迎,但心理学家警告,不要相信青春偶像剧里的说辞,在青春期早期就表现得特别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更有可能碰到毒品和酒精方面的问题,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难免会遇到障碍,并且他们往往到了22岁时已经变回无名小卒。

“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为‘高中同学会效应’。”该研究的主持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瑟夫·艾伦说,“在青少年时期最受欢迎、表现最成熟的学生,成年以后往往过得不怎么好。”

研究者对180名13岁青少年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他们不但追踪走访了这些青少年,还访问了他们的家长和朋友。

研究显示,当这些孩子成长到22岁时,当年的酷孩子们更有可能碰到毒品和酒精等方面的问题,其可能性足足比其他孩子高出45%。当年最受欢迎的孩子也更有可能参与犯罪活动。虽然“社交女王”和“社交天王”们在初中和高中时的表现比同龄人更加成熟,但是艾伦说:“当他们长到22岁时,同伴都认为他们的社交能力比一般人差,而且他们也比一般人要幼稚。”

所有参与研究的志愿者都来自美国东南部市区和郊区的公立学校。研究者在调查中也考虑到了性别和家庭收入等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

那么该怎么解释这样的结果?艾伦认为,部分原因可能是,酷孩子总想不断获得关注,因此随着年龄增长不惜采取越来越极端的方式。“但是随着同伴们的心智逐渐成熟,他们对酷小孩的这些所作所为也越来越不感兴趣。”艾伦补充道,描绘高中校园生活的电视节目让青少年认为早熟特别酷,“我认为媒体把青少年的早熟描绘得太美好了,难免会让人产生错觉,认为青少年就应该早熟。”

电视剧里的青少年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高中学生更早开始约会和饮酒,这类电视剧包括CW电视网旗下的《吸血鬼日记》和ABC旗下的《美少女的谎言》。研究者还指出,老辈人中也有酷孩子,比如著名影片《无因的反叛》里的詹姆斯·迪恩,就定义了20世纪50年代酷孩子的概念,而在莎士比亚名剧《亨利四世》第一部里登场的哈尔王子也一样。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人的命运在13岁时就已经注定。用艾伦的话说就是,“这并非终身宣判”。但他也说,青少年应当知道,如果太过看重外表和社交等级,可能不利于身心健康,父母也应适时伸出援手,鼓励孩子追求长期目标,而不是短期受欢迎程度。

“那些安静的、不太受欢迎的孩子,从长期来看反而过得更好。”艾伦说,“其实我自己以前就是个不太受欢迎的孩子。”

(詹姆斯)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艾伦心理学家约会
谁更难过
吉米问答秀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四季约会
人生什么最重要
心理学家
风之彩
野餐篮丢失案
浪漫约会
我们约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