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点感想

2014-10-31 16:50张晨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交流信息技术游戏

张晨

小学信息技术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而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不爱听老师多讲,常常表现为跃跃欲试,许多学生根本没有听清楚要求就开始操作了。不会操作怎么办呢?有的学生干脆和旁边同学讲起话来,有的学生偷偷地打开游戏网页点几下过过隐,还有的学生滥竽充数、装模作样,不知在干些什么。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差的。

我也曾请教有经验的教师,他们说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在他们心目中树立威信。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但我认为并不是最佳的方法,学生要乐意学,乐意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才是真正良好的课堂氛围。要驾驭好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先深入了解学生,想他们所想,教师的思想和理念一定要贴近学生。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来应对:1.教学语言要生动有趣,要适当地鼓励、表扬一些学生;2.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比如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开展一些小比赛,发一些小奖品等,来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激发学生兴趣,让教学更生动有趣;4.精讲多练,讲解不宜过长,叙述操作要领和练习方法要提纲挈领。5.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一般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6.提升教师的自身魅力,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正所谓“亲其师,重其道”。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学生学得十分轻松,教师驾驭课堂灵活多了,教学效果有了质的飞跃。下面结合具体教学来谈一谈。

一、游戏引入,在玩中练

将学生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现在游戏中, 贯穿于游戏中, 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进而不知不觉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让学生玩《纸牌游戏》,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学会单击、双击、拖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讲解单击、双击、拖动、指向和单击右键的知识,学生就十分乐意听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玩起鼠标来就十分得心应手了。

二、协作学习,事半功倍

我们应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他告诉了我们合作、交流的好处。

1.“能者为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总有一些天资比较聪明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操作任务,但还有一部份学生你就是给他们整堂课的时间,他们也无法完成,而光靠老师手把手的辅导,显然也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利用这些“高手”来给那些同学当“小老师”,帮他们解决一些操作中的难题,没想到起到了一举两得的功效。

2.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例如,在教学word这部份内容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电子报刊,小组内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进行明确的分工,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负责输入文字资料,有的负责制作图片等。同时,小组之间还在局域网上共享搜集到的资料,一种和谐合作的学习气氛使同学们的学习更加愉快、更有成效。

三、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计算机,也就是在学生上机操作时,给每个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让他们独立完成,与上课时让学生自由操作相比,可说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的实用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另外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

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点到为止。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2.广泛交流。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讲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5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15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3.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总之,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研究教法,要研究每个学生的需求,不能把他们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抓两头促中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有机和谐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单位:昆山市花桥中心校 江苏】

猜你喜欢
交流信息技术游戏
如此交流,太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爆笑游戏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