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出发:让创新思维的火花频频闪耀

2014-10-31 23:22李伟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定势苏教版周长

李伟

数学上的问题,往往是充满挑战、充满诱惑的。如何通过引导学生应答问题,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下文,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把持问题的切入点

这里的切入点,是指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契机,把持切入点,就是要让问题的呈现和回复显得自自然然,有思考的价值,既不能不动脑筋随口应和,也不能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同时,还蕴含着一种教学艺术,无痕切入,顺理成章,不让人感到突兀。

课堂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所以要“问”的明确和恰当。只有提的问题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果教师的提问“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最后可能就事与愿违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或者听见,有的学生说“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应该从哪里开始”,“这个问题我要从哪里下手呢”?我们知道对于逻辑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来说,前后章节都是有一定的脉络,有一定的衔接性的,那么学生在获得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所获得思维的过程也是这样,倘若教师在讲课传授知识的时候没有按照既定的大纲,没有按照一定的逻辑来走,或者说前后衔接不上,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会让学生困扰,就会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其思维的发展就会跟不上节奏。当然如果学生的起点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那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教师就必须起到引导的作用,必须要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和步骤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走流程化、清晰化、以及更加的有条理和更加的有逻辑。

二、把捉思考的转折点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突然说了一半就没下文了,这种常见的“卡带”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障碍。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就要加以引导,适时点拨,让学生可以顺着原有的思维继续说下去,完整的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故此,善于抓住思维的转折点,是突破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例如;我们的教师在讲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苏教版数学五年级 下册)这个问题的时候,在给了学生五到十分钟的思考时间之后再提问,那么有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所想到的解题思路进行陈述,因为这题同时涉及到了按比例分配与分数乘法这两个知识点,故此学生的回答就可能会绕进去,进而出现得不出正确结果的“卡带”的现象,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就应该把握好其思维的转折点,对其进行引导。

其实,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就是从问题入手,通过层层解析和筛选各种信息,最后,经过综合思维判断,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目的。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就是从具体开始,逐步演变成抽象的逻辑思维,作为教师要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必须将着眼点放在一步步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分析、总结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法,提高创新意识,发展发散性思维。求同和存异在小学数学教学属于常见现象。在小学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来说,要恰当地运用求同存异的思维方法,通过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两种方法的可行性或者是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快更简便,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讲解同一知识“平行四边形认识”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课时,我们可通过一个可变动的平行四边形来转换位置,从而让学生对其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即使是摆放位置的不同当其依旧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只因为他们对边都平行且相等。这一课中对于平行四边形进行转换位置就是异种现象的存在,而他们的共同点栋欧式对边平行且相等,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快速的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同时开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把握应答的闪光点

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许多学生存在着思维定势的缺陷。这种思维定势,常常困扰问题的解决,有时甚至陷课堂于尴尬的境地。然而,通过教师挖掘学生应答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宽视域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寻求方法,那么,这样经常性“历练”的结果是什么呢?很自然,就会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提升,从而,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打下重要基础。比如:在讲解“长方形周长”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比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来得出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四条边相加的和,这是从一个角度上来说的。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周长是一条边的四倍;而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由此可得出周长是相邻两条边之和的两倍。更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其实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从多角度上解决问题,克服思维的定势,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从而间接的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进行了培养。又如:如教学“小数的性质”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题:“8、80、800这三个数,谁能加上适当单位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这时学生感到新奇,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愁眉不展,有的跃跃欲试。看到这种情形,我说:“大家可通过小组讨论来搞清这个问题。”小组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不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8元=80角=800分。”有的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米=800厘米。”这时,我适时提出如何用同一单位将上面各式表示出来的问题。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地提出: 8元=8.0元=8.00元,8米=8.0米=8.00米……。看到学生的潜能如花绽放,我趁机切入“小数的性质”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弄清像8、8.0、8.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为什么相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数学是“人类悟性的自由创造之物”,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数学创新始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和应答。因而,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的是数学教学的实战,而非滔滔不绝的说教。我们从问题出发,让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频频闪耀吧!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定势苏教版周长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巧算周长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周长小诊所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