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课堂

2014-10-31 20:18华德红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预学端点导学

华德红

我上了一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公开课,课题是四年级上册<线的认识>。课前我积极认真准备,但仍心中无底。一节课下来,我感触颇多。我觉得课堂上“问题”很多,我和我的学生一直在围绕着“问题”在走。我感觉“问题”在主载着课堂。我已失去掌控教学各环节先后的“权威”,但我高兴的是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不是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可贵吗!那如何来掌控这种看似混乱的有效课堂呢?如何来处理这种种“问题”呢?

一、生成问题主课前

我发现学生在这节课上有问不完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呢?有效教学研究老师在备课时设计问题导学单,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导学单引导下进行课前预学。学生在预习后提出自已的问题,写在导学单上。在下课后有一个学生拿着导学单来问我,他指着导学单上的一个问题说:“老师!这个问题我还不明白?”我一下明白过来原来学生的问题来自课前预习时生成的问题,他们也按要求写在导学单上,别人的问题己经解决,没解决的当然不依不饶问个没完。这更让我坚信课前预习生成问题的重要性。课前预学能不断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预学中也能培养学生生成问题的能力,预学为学生提供了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二、重复问题不漠视

课上问题虽然多但是有很多是重复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重复问题呢?课后加以小结发现主要有这样几类:有不听别人发言,只顾发问的;有听了还是不明白的;有别人说时没听到又问的等等。这种种现象是在别人发言时学生缺少倾听和边听边思考的意识。我认为要多向这两个方面来引导,而不要正面打击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断培养的,认真倾听是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教师应长期培着学生倾听和边听边思考的习惯。

三、共同问题应重视

在这节课上学生就端点问题从不同方面提了近七八个问题,占这节课交流问题的百分之五十之多。可见端点问题是这节课的共同问题,也是这节课的难点问题。按“以学定教“的理念,我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交流,我也加入其间或讨论或指导。我发现通过端点问题的讨论,学生对三种线的特征把握的更准确。共同问题说明是学生都不明白的问题,那就是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所在。教师应加以梳理并引导,交流把问题解决掉。

四、不明问题要善待

学生提问题时,有时会出现一些让人不明白或难以理解的问题。如:为什么线段会有两个端点?我让学生交流学生不知怎么回答。于是我换个角度问:“线段要是真没有两个端点会成什么样?”学生一下有话说了:要是没有两个端点,会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变成直线了,就不是线段了。我追问:“三种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不同?”。学生交流说出了三种线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由于己有的知识和能力有限提问题时会出现表达不清或看似没有价值的现象。作为老师应该仔细听,巧引导,尽量帮助学生将问题展现出来并成为有价值的问题。

五、所有问题为目标

每节课都有重难点,而学生也许提问题时会出现提不到重难点上来,偏离教学目标。如:线和角有什么关系?我面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下节课我们就上有关角的知识,我们下节课再研究好吗?我们这节课主要研究线的内容。”面对这些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应该巧妙回避。从而让学生养成围绕教学内容来提问的习惯。

六、解决问题靠大家

面对这众多的问题,不能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学生问老师答。这样不符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简单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答。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生成小组问题,由老师组织全班交流来解决,教师可参与指导,但不能变成老师讲授,主要还是靠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培养目标,让学生解决同伴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倍增。

我们的学习就是围绕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的。而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有发问的权力,老师应给学生发问的机会,哪怕问的不在点上,也应保护其发问的积极性。来自学生的问题才是真实的,才是真正的问题。提出问题就是学生思考的起点。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发问权,培养发问的意识,并不断提高发问的质量和能力。让问题主载我们的课堂,让问题闪现思维的为花,让问题成为创造力的源泉。

【作者单位:霍山县城东小学 安徽】

猜你喜欢
预学端点导学
非特征端点条件下PM函数的迭代根
参数型Marcinkiewicz积分算子及其交换子的加权端点估计
预学——在中低段语文课堂绽放别样美丽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基丁能虽匹配延拓法LMD端点效应处理
目标导向的高中英语课前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