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生情以情促思

2014-10-31 20:38陈婧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新知创设情境

陈婧

本节课《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础。

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生活实际,综合教育教学这几方面,整节课我以学生的各种活动为载体,在精心创设的大量情境中,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地探索感悟新知,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充分交流思想情感,感受数学魅力,享受学习乐趣。

下面我就撷取教学中的几朵小浪花,简述我是如何巧创情境,迸发学生思维灵感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思维活跃性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因此,教学伊始,我从学生所熟悉的事和物着手,初步渗透、感悟新知。

本节课,我谈话导入:老师想认识的这位同学坐在第2组第5个位置上。你们猜他是谁?孩子们众说纷纭的答案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于是我顺水推舟,引导小结:由于同学们的想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看来要想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才行。其实刚才老师想要认识的第2组第5个是这位同学(请从左往右数是第2组从前往后数是第5个的该生站起来)。我再让学生站在我的角度介绍我的想法,从而水到渠成介绍列和行,统一了认识标准。

在导入新知的这个环节中,我借助“座位”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学生身边娓娓谈起,使人倍感亲切,自然。通过师生之间精彩的对答以及学生找到不同的对象,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能以最短的时间进入数学王国,同时让他们初步感悟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有一个“标准”即寻找到确定位置的方法。因此认识列和行的教学就渗透依附在这有趣的活动中,无声无息,却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创设活动情境,培养思维敏捷性

创设一个合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数学,真正地“动”起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发挥了学习的自觉性。

例如,在教学完列和行之后,我请第3列的同学举举手;请第5列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请第3行的同学拍拍手;请第5行的同学笑一笑;请第4列第3行的这位同学敬个礼等等。又如,本课的最后一个游戏环节,“幸运大抽奖”。我抽一个学号,该名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若正确就有机会抽奖得到礼物!

举举手、点点头、拍拍手、笑一笑等非常巧妙的设计让学生手、脑、口并用,同时玩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精神疲劳之际,最后的游戏环节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在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中既轻松愉快的感悟、应运了新知,又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再比如:“数对”的教学,从生活实例到直观平面图到圆圈图,最后归纳小结数对的读法,写法和意义。我突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找一找,指一指小军,小红,小芳这三位同学的位置,顺理成章引出“数对”,然后以男女分工合作的方式,男生写,女生读或女生写,男生读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加以练习强化。

事实表明,如此教学,由具体到抽象,过渡自然,层次分明。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掌握“数对”概念。教学手段又丰富多彩,学生感悟得非常到位。而且学生在积极发言,流利表达的同时,活跃了思维,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

三、创设开放情境,培养思维创造性和发散性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应用于生活。

在完成课后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用数对表示花色地砖的位置时写得既快又准,于是我问:“你有什么诀窍可以和大家分享吗?”我的问题一出,许多孩子都跃跃欲试,列举了同列不同行,同行不同列,列、行都不同这三种隐藏在练习题中的情况,还有一些学生提出了类似于这些花色地砖构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等等精彩纷呈、令人称赞叫绝的答案。

其实,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几乎没有机会说上几句话,更没有做任何指导和暗示,而是真正把课堂交还给了学生!也许正是我的这种“无为”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和自由探究奥秘,使学生更加“有为”。这不正是巧设情境,学生感悟理解新知后又内化为自己知识时的一种思维的灵感、思维的创新吗?这样不仅使学生长知识长智慧,而且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和发散性。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然而没有兴奋地情绪怎能激动人,没有振奋的精神怎能鼓舞人,没有精彩的情境怎能唤醒沉睡的人呢?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效教学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本次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表明,充满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的、灵性的、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时才感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才肯动脑筋去思考,对所学的内容也就容易记住;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对象缺乏兴趣时,则会感到学习空乏无味,成为负担,产生厌恶情绪,不愿动脑思考,也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们总是愿意去认识、接近、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人、事、物。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有效地利用情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向导”的指引下,升华数学思维能力,充满热情,去探索更为广阔的数学空间。

【作者单位: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新知创设情境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新知
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