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三叹 且行且思

2014-10-31 20:52王旭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书虫亲子课外阅读

王旭

课外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主渠道,是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记得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一书中说过:“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这两个博动厚重的字眼牵动着国人的目光,课外阅读之风已刮遍大江南北,我决定在班级中加强课外阅读实践,带领学生诵百家诗文,吟圣贤之言,品世间万象,悟人生百态,期待着“书香满园关不住,一缕墨韵顺风来。”

踌躇满志

暑去秋来,新的学期开学了,我兴致颇高地迈进三(4)班教室,面对着三十八双清澈无邪的眼睛,我例行宣讲了新学期的要求后,增加了一项新举措——两周读一本课外书,一周写两篇摘抄并请家长检查签字。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他们觉得新奇、不解:以前课外阅读可没有量的限制,而且不用家长签字啊。我一看情形不对,忙来一番称赞加“蛊惑”,这帮小家伙经受不了我的糖衣炮弹,个个拍胸脯保证没问题,我心中暗乐:“哈哈,小家伙,姜还是老的辣嘛!”

乘热打铁,我发动每个小朋友带图书,又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了二十本,空荡荡的书橱,现在塞得满满的,课外阅读的“战役”正式打响。

场景一:

课间、中午,教室里处处可见埋首阅读的身影,本本散发着墨香的图书在孩子们手中旅行。

场景二:

每天早读课上,总有一位老师挨个检查家长签字情况,看着家长书写的“已读,已摘抄”她偷偷地乐了。不用猜,这个人就是我啦。

思考:专家的研究指出,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有鉴于此,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作了科学而详实的要求,并在每一学段都有具体分配:1—2年级不少于5万字,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当量和增强学生的母语底气是至关重要的。看到孩子们乐于阅读的劲儿,我高兴坏了,40万字的读书量达标指日可待,在教学随笔中写下这样一段:“笔弱多临秦汉帖,辞穷多读古今书。”对于阅读储备还不丰厚的三年级孩子,能坚持多读古今书,这一份耐性毅力弥足可贵。我觉得请家长督促、签字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学生借助于外力阅读能沉浸于书中,这就是个良好的开端。”窃喜之情,溢于言表。

峰回路转

然而,好景不长,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急剧下降,原以为是法宝的家长签字成了形式。我在反思:怎样才能激起阅读兴趣?这样的阅读是否是无效阅读?怎样让课外阅读走得更远?

我开始新的尝试。

一、范读

这里说的范读包括两种形式

㈠是老师在教室内阅读课外书。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引领班级读书方向。

㈡是老师大声读给学生听

二、亲子阅读

校园内阅读延伸向家庭,最有效的途径便是亲子阅读,尤其是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上学期的家长会上我大谈特谈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什么能走近、认识孩子,使家庭更温馨,什么可以让孩子的课外阅读更有成效……凭着这些鼓动,家长兴致勃勃地表示,回家试试看。嘿,别说效果还真不错。从家长喜笑颜开地诉说孩子读书时的痴态、憨态我觉得亲子阅读真的成了亲子“悦读”了。为了使亲子阅读更见成效,我还常常通过校信通、阅读联系本等多种形式鼓励家长坚持亲子阅读,向他们推荐读书品目,共同探讨有效的读书方法。

三、“借”书

“借”书说的是家长把书放在我这,然后我以书的拥有者身份借给学生。这种想法缘起一件小事,我班的纪铭言小朋友开学至今不是丢了就是磕坏了近二十支钢笔,他的妈妈挺着急,在他又丢了新钢笔后,他妈妈急冲冲地拿支笔来找我商量:“黄老师,请你把这支笔给纪铭言,说这笔是你买的,这样他就会爱护些。”自从得到这支笔,他当宝贝似的,不许人碰,还到处宣扬:这是老师的笔。果然,这支笔用了很长时间。我就想,如果我把书借给孩子们,他们定会如获至宝,他们的阅读兴趣不就会更浓些,阅读收获是否会更厚重些。于是“借”书这一形式就盛行起来,至今那帮小书虫们还蒙在鼓里呢。孩子们,多年后当你知晓了这个小小的秘密时,老师相信你已腹有诗书气自华!

思考: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子阅读、“借”书、范读这些形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校和家庭浓浓的读书氛围中;在长期和优秀文学的亲密接触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浸染。“久熏幽兰人自香。”兴趣浓,爱读书,享受到读书的快乐,自然促使他们坚持多读书,这已进入了良性循环。

柳暗花明

孩子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但读书囫囵吞枣、贪多求快,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呢?

我们在看感人至深的电影、电视剧时,心里常有千言万语想和人分享,阅读也是一样,在看完一本书后,每个孩子的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些想法。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分享彼此阅读感受,领会书中隐含的深意,学会深度阅读,体验更多阅读乐趣,我在思索着。

一、聊书

每周设置一节聊书课,聊聊读书后的感受,把文中精华深化成自己的东西,正如牛反刍一样,咀嚼、消化,才能吸收营养。

聊书课不定主讲人,大家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发表读书感受,就象朋友聊天,随意而亲切。当然,除了这节聊书课外,有时也会见缝插针地问学生:“你喜欢看这本书吗?书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这里,我主要是引领、指导、点拨。难题让学生通过读书、讨论、交流来解决,不包办、不喋喋不休地讲。

二、读书接龙

读书接龙活动的要求是同学们每看一本书,填好扉页我设计的“书虫蠹书卡”,“书虫蠹书卡”的内容是:姓名、读书时间、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及原因。以此了解学生对书的理解程度。这样,书在传阅,读书感受也在交流。

思考:“聊书”、“读书接龙”两种形式的尝试,使他们在这种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分享彼此阅读的热情、快乐与困惑,他们的思想能够充分表达,思考获得提升,对作品的感受与认识不断加深,由浅度阅读向相对深度阅读转换。

童年阅读是为人的成长打下精神底子的过程,我们有理由、有责任用童年阅读来守望儿童心灵的故园,让我们的孩子多一份语言的醇厚与灵动,多一份精神的丰裕与深广。这些只是我的一些实践与思考,也见证了我的课外阅读指导的心路历程,实践过程(外力干预—兴趣激发—内在需求),这只是个开始,思索的脚步不会停息!

【作者单位:涟水县南门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书虫亲子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书虫来袭
幸福的小书虫
我是一个“小书虫”
小“书虫”如何养成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