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灵动,焕发光彩

2014-10-31 06:04孙艳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牛郎霍金师生

孙艳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许多教师都较注重课内的传授效果,认为课堂生成能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后的生成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拓展认知领域的最佳途径,因此课后的生成更能够使师生强烈的感觉到知识活力的涌动。

经过一阶段的调查研究,我发现虽然一篇文章学完了,但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停止,仍在不断的扩散、探索, 充满了灵动。

一、锻炼思维,拓宽知识领域

六年级的教材里有一篇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虽然这已是传载千年的故事,但是学生们还是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同学们遇见我还会兴致勃勃的谈论。一般女同学读了这篇文后知道七月七的来历,很容易的被牛郎和织女的相爱故事所感动,憎恨王母娘娘,但是许多男同学就不以为然,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引经据典来反驳牛郎的痴情,他说古人早就有“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之说,假如我们同意这个时间观,那就像古人诗中所咏:“若将此意窥牛女,天上曾无片刻离。”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引了好多首咏赋七夕的诗词,如崔灏 《七夕》:“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严蕊《鹊桥仙.七夕》:“人间刚道隔年期,想天上方才隔夜”。我们看来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实际上他们在天上却是天天见面;还有的同学还抢着说:牛郎星位于天鹰座,呈银白色,直径相当于太阳的1.6倍,位于银河的东岸;织女星:位于天琴座,比牛郎星更大更亮,足有太阳的33倍大,位于银河系西岸;牛郎和织女分居银河的两岸,相距14光年,终生无缘见上一面,“七夕鹊桥相会”只是人们善良的一厢情愿。

他们的这些观点让我觉得新奇与惊喜,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真是让我惊叹,真想不到一篇小小的民间故事能让他们增长了如此多的知识。

二、学以致用,使知识价值得以体现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使所学的知识能够得到巩固与加强,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

有一段时间,我的目光始终停留在一个学生身上,上课坐的端正,注意力集中,作业整洁且质量高。他的表现令我很是惊奇,是什么原因让让他从一个“问题学生”变成优秀学生呢?跟其谈心,明白了是《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给了他强大的力量:“虽然课文已经学过很长时间了,但霍金的那种遇到困难不退缩,顽强不屈的精神时常在我脑海出现,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不就是底子差吗,至于整天混日子吗?一遇到学习的事儿,就逃避、就胆怯,没有那种勇敢进取的精神。霍金却不同,就算自己遇到了多大的波折,也要奋勇直前,而我跟霍金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我是健全的人,又是正在学习的年龄,我在不上进,太说不过去了。老师你能相信我成功吗?”相信!老师当然相信!这就是一篇文章所带来的神奇力量,所给予的知识价值观。

三、创造与生成,创造师生交流新途径

现代教育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的“发生器”,师生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和知识,充满了创造色彩,作为教师必须有质疑的意识,质疑的精神,质疑的勇气合格的先行者。老师和学生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教师才能把握教材,也才能引导、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才能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信息。在“传授与接受”完成之后,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巩固与知识价值的体现,那就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创造与生成”,可以通过对话性沟通使得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已有知识被他人的观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师生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身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作为教师不能囿于教参,应当多元解读、自主发现文本涵义的空间,不能再搞过去应试教育下的一元论。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有创意的阅读,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前理解”去阅读,同时又借助于别人的“前理解”;努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文本的其他含义;对理解到的意义作出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而不仅仅停留于理解本身或人云亦云;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产生联想而生成新的意义和塑造新的形象。

在师生对话中,参与对话者会发现对方观点中的可疑之处,会产生批判性的意见,而批判性的信息正是对话交流得以深入发展的支撑力。在对话互动中,参与者大都能一边听同伴发言,一边反思自己的理解。质疑使对话深入,使对话的内涵丰富,多种观点的聚集与碰撞、消解与融合、深化与提升,扩展了认知领域。

关注学生,关注课后生成,你会发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文本在不断的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需求、新方向也将会不断的产生。此时的你将会惊叹于你的学生!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浦东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牛郎霍金师生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向史蒂芬·霍金致敬
宇宙之王霍金
科学大咖霍金
麻辣师生
牛郎和织女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