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载体建设的现状、瓶颈及提升路径研究

2014-11-07 06:45刘晓萍
决策探索 2014年20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载体升级

刘晓萍

马克思在劳动分工理论中提出,“一定的产业总是坐落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上,一定的劳动空间必然有一定的产业与之相应”,产业的发展与转型需要有承载、传递和催化作用的载体平台,推动产业升级必须落实到空间范畴上。

一、河南载体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河南省持续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城市新区为核心,高新区、开发区为龙头,以产业聚集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为主体,以工业园区为基础的载体体系。

(一)城市新区:高端产业环节集聚效应明显

2009年以来,河南加快培育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先后设立了郑州、开封、洛阳、焦作、许昌、漯河、南阳、安阳、商丘、平顶山、三门峡、鹤壁、濮阳、新乡平原和驻马店15个城市新区,集聚高端产业和高级要素,成为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区域性总部落地的重要平台,对区域经济和产业的辐射带动力逐步显现。以郑东新区为例,目前入驻郑东新区的全球500强企业达18家、全国500强企业33家,总部经济迅速升温,累计入驻各类金融机构112家,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金融机构最为密集的区域。

(二)高新区和经开区:创新资源集聚势头良好

目前,全省省级高新区达到10家,国家级高新区5家,国家级开发区9家,河南国家级开发区数量位居中部地区排名第一,聚集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资源,成为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2012年9月,新乡高新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准,成为继郑州、洛阳、安阳和南阳之后,全省第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3年2月,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也是继郑州、开封、漯河、鹤壁、许昌、新乡、洛阳和林州之后,河南第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省级产业集聚区:产业承接能力显著增强

自2008年以来,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各项政策的引导下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承接大产业、大项目转移的主平台。2010年到2013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3.56万亿元,占同期全省投资的45.3%。2013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3万亿元,占全省的52.6%。

(四)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态势显现

2012年,河南出台指导意见开始布局“两区”建设,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176个“两区”发展规划编制基本完成,41个“两区”成立了专门运营管理机构,理顺了“两区”与所在行政区域的关系;省财政专项安排7.3亿元资金用于支持“两区”基础设施建设,“两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4.9平方公里;全省“两区”入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1.46万家、23.36万户,吸纳就业92.6万人,渣打银行、华润集团、大连万达等一批境内外知名企业陆续签约入驻,金融、信息、研发、企业总部、中介服务及商业贸易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的支撑力也开始显现。

(五)工业园区:战略基点作用持续强化

作为工业载体的基础元素,工业园区也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步伐。据统计,目前经各省辖市上报省发改委备案的专业工业园区总数为150个,其中市区25个、县域125个。工业园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了一批以中牟汽车产业园、郑州曲梁服装产业园、巩义铝工业园、荥阳建筑机械工业园、汤阴食品工业园、南阳光学工业园等为代表的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了工业园区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点作用。

二、载体建设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由于载体体系构建涉及面广、任务重,且各地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也不尽相同,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亟待破解。

(一)载体体系内部升级渠道尚不顺畅

以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为代表的三个层次载体升级存在诸多障碍,一方面,在政策法规上存在升级障碍,若产业集聚区升级为城市新区,需要将由省市联合完成的集聚区规划重新调整上报国务院批准,若专业园区升级需要重新进行“三规合一”衔接,也需报批国家,两者操作难度都很大。另一方面,在行政管理上,县域内的产业集聚区与工业园区不存在升级为新区的可能性,省辖市的产业集聚区若升格为城市新区,将在部分城市出现一城两个新区的现象;而专业工业园区由于管理主体主要是省辖市,省级层面难以指导和审核大批升级。

(二)载体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全省产业集聚区有的是在原有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上布局发展起来的,其基础较好,部分已形成较大规模,集聚协同效应也已显成效。而大部分产业集聚区是近三年起步建设起来的,发展规模偏小、产业集而不聚、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截至2012年11月末,仅有34个产业集聚区已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50家,不足10家企业的还有17个。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仅有1个,500~1000亿元的只有1个,57.2%的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不超过100亿元。2012年1~11月份,基础设施投资超过10亿元的有47个,有13个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资不足1亿元。

(三)载体集约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全省产业集聚区的亩均经济产出、单位产值能耗、投资强度等方面离先进集聚区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土地利用效率为例,2013年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已超过3600平方公里,同比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速。集聚区建成区平均工业经济密度(建成区土地单位面积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19.74万元/亩,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载体内部主导产业仍不突出

总体上看,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涉及装备制造的超过79个,其中确定为机械制造的产业集聚区25个,涉及农副产品加工的产业集聚区34个、食品工业的产业集聚区32个,可见产业集聚区仍然存在明显的产业同构现象。从全省层面来看,虽然180个集聚区都明确了主导产业,但仅约有一半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优势较为明显,其他产业集聚区及大多数工业园区确定的主导产业更多的是处于谋划阶段,企业集聚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集中布局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链及产业集群。endprint

三、以载体建设支撑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

(一)推动载体配套体系建设,支撑产业集群化发展

以载体配套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就是通过加快载体在质量检测、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科技培训、展览交易、法律服务、项目审批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功能,持续加快企业分工协作网络构建。下一阶段,河南应支持载体招商引资向产业链瓶颈环节、缺失环节以及生产性服务环节倾斜,不断推动产业从依赖跨区域采购向本地配套供应转变。

(二)推动载体创新驱动发展,支撑产业高端化发展

譬如,通过依托郑州、洛阳、安阳、南阳、新乡、漯河、鹤壁、许昌等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中央科技区,促进企业研发中心和各类科研机构向中心集聚,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区域性研发中心入驻,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高地和河南工业研发创新中心。通过提升载体的技术支撑力,推动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配件制造、铝深加工、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在高加工度环节、增值环节、瓶颈环节、关键环节、配套环节上寻求突破。

(三)推动载体要素多样化集聚,支撑产业服务化发展

以载体多样化集聚推动河南工业的服务化发展,就是要将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自我服务环节逐步外置化、独立化和专业化,以工业产品和工业技术开辟生产性服务业新领域,不断推动河南工业由过度依赖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并举转变。下一阶段,政府应尝试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总部经济集聚区、服务外包集聚区和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载体,推动研发、设计、采购、物流和营销等多种生产性服务要素相互融合,引导部分行业龙头由单一产品生产商向集成产品服务商转变、由加工制造向制造服务增值提升。

(四)推动载体生态协调性提升,支撑产业绿色化发展

以载体生态协调性提升推动工业发展的绿色化,必须坚持产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升载体建设的生态协调性,具体而言,就是要集中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节能环保项目建设,加快完善载体内废水、废弃物处理设施;认真落实载体规划环评,从严限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入驻;加强信贷、土地、环保、供电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合,严防建设淘汰类项目;加快推动有色金属、煤炭、火电、食品、化工、建材、造纸、医药等八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四、加快载体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汇集更多政策资源,支持载体科学发展

一是进一步明确加快载体建设的发展思路,以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视野,重新定位产业载体的作用和发展。二是积极研究出台新的支持政策,整合促进中部崛起、中原经济区建设事关产业载体建设的相关政策,给予载体建设更大的政策支持。三是充分借鉴先进地区载体建设经验,结合河南产业体系,力争在政策创新上做到先行先试。

(二)完善载体发展考评体系,增加载体发展活力

针对载体体系的不同层次,需要设定不同类别的指标。譬如,城市新区、高新区、开发区以及具有产城融合性质的产业集聚区,在考核指标设置上需要涵盖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复合特点,将生产总值、税收收入、固定投资、建成面积以及常住人口作为主要考评指标。然而,单一工业产业集聚区、专业工业园等,更加强调发展经济、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等职能,在指标设置上应以营业收入、税收收入、招商引资、投入产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科技和新兴产业项目比重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等作为主要考评指标。

(三)加强制度与环境建设,提升载体支撑能力

加强制度环境等软件要素建设,以较好的软环境弥补硬设施尚不完善的相对劣势。在土地保障机制上,整合土地资源,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前提下保障产业集聚区用地,对重大项目用地予以优先保障。在融资平台建设上,充分利用财政扶持资金,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基金,支持龙头企业多突进扩大融资规模。积极探索符合载体建设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全面解决不适应载体的体制性障碍,根据载体类型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别扶持政策,切实发挥产业载体的“共享”和“互动”优势,促进各种要素的有效配置。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13年度青年课题“区域产业升级的路径分化与政策协同研究”(2013D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科院科研处)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载体升级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磐安工业园区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回暖与升级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