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未绝

2014-11-11 12:10王梅芹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课堂教学

王梅芹

偶读《梅兰芳与霸王别姬》一文,据作者徐兰源先生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在香港演出《霸王别姬》时,每演到项羽见虞姬自刎后念“啊呀!带马!”锣鼓起“急急风”下场,观众就“开闸”,无心再看下场了。什么原因呢?当时有人认为是梅兰芳下场不出台了,可是梅兰芳却说:“观众离地,恐怕不完全是因为人的关系,而是戏的问题。情节发展到这里,整个扣子解开了,再往下演就显得拖和无力了”他说,“戏,得给人不尽有余的感觉才好。”

“不尽有余”——这颇富意蕴的四个字,很值得品味和深思。戏的结尾做不到不尽有余,观众就要“开闸”。戏是如此,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的结尾如果不能耐人寻味,草草收尾,或有头无尾,或是虎头蛇尾,这样就会破坏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艺术性,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好的课堂结语,可能是这节课知识的总结巩固,也可能是新知识的发端。它能敲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开启知识之旅。它的力量就在于不仅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重新回忆,而且使学生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在无限回味之中,收获更多的启迪。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看到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笔者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做了一些研究,进行了方法上的总结。

一、总结归纳式

这种结语方式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一项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它意在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的印象,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它要求教师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泛泛而谈。

例如,讲完《项脊轩志》,我们可以这样做结语:古人云: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一人就占了两项,但他被生活折磨、煎熬到极点的那些情愫,并没有像火山般喷发出来。他以小见大,从生活这棵大树上采撷下来最光彩的枝叶,从生命长河中摄取最动人的镜头,选取了生活中最平常的、最琐碎的小事娓娓道来。他把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寄托在景、事和物上,使得一枝一叶总关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文章看似平淡,无意于感人,但是欢愉惨恻之情,处处溢于语言之中。这样的结语,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课文写作特色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对课文知识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对作文教学也起到了指导作用,真可谓一箭双雕。

二、感情升华式

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必须要“传道受业解惑”。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可以运用精练、诗意、抒情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浸润和熏染,带着一种澎湃的激情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走向人生。这类课堂结尾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情感向前推进一步,再升华一下,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冲击力量,这样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比如在教完杜甫的《登高》之后,可以这样设计结束语:“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受到一次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更有对生命的执着,对自然的热爱。这就是那一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一位老人吧,让我们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在今后的岁月中,我们或许成不了他,但我们可以向他靠近再靠近。”这样的课堂在强烈的感情中收束,学生既重温了诗的情感与主题,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还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学生的灵魂怎能不受到洗礼,情感怎能不受到触动呢?

三、余音绕梁式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是说雅乐有延时效应。一堂课的“终曲”时,有经验的教师会留白,让学生有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正好收到了“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这种方式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这样才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譬如《项链》一课,文章以悲剧收尾。笔者布置了两个思考题(任选一个):①在深为虚荣危害的同时,你同情玛蒂尔德的遭遇吗?若有,想想是什么使你有如此的感受?②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合理地续写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之后的心理。在这样的富有创意的训练中,拓展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渠道,让他们带着更深的问题走出了课堂,使他们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创造性得以充分发展。

四、延伸拓展式

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在三尺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这样的结语能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吸引学生自觉地寻求课外的知识,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这样看似本节课已经结束,实质上是第二课堂的开始。因此,教师在结语时,可以用简洁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在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个基础上,再介绍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外资料,除了拓宽学生知识,扩大视野之外,还为他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提供了帮助。

比如说:在讲《赤壁赋》时可以推荐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在讲《鸿门宴》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史记》;讲《宝玉挨打》则同样可以利用恰当的结束语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这种结语方式利用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提高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开阔了学生视野。这种方式的结束语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

五、练习巩固式

一堂课讲完了,学生掌握得到底怎么样,教师心中往往是没有底的,这时需要通过提问、练习等手段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强化和巩固所学内容,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练习的内容要紧扣这节课的教学。练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选择、填空、提问、写作等都可以。

比如,在教完一篇文言文时,总要就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现象,诸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或者重点句子的翻译等等对学生进行抽查。事实证明,必要的测验是能反馈教学情况的,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同时也能指导教师自己的教学。

六、悬念诱导式

这种结语巧妙设置,诱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学生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轻松地进行语言沟通和交流,进而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对语言文学的判断力,同时也锻炼了语文应用能力,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综合文学素养。例如在讲到为人要谦虚,处事要收敛时可以用谚语“人家夸,一朵花;自己夸,人笑话”,也可以说“人活七十稀,请教不为低”。

二、使汉语的精神内涵与语文教学相融合

汉语作为民族语言与母语,体现着整个汉民族的价值观,是当代人的精神导向,通过学习固定词汇所包含的内在含义,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文化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应用中懂得与人相处时的礼仪、礼貌及禁忌等汉语规律,让学生在运用中做到灵活自如。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就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就每节知识的字面定义、内在含义分别给出特定语境下的用法,避免学生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例如我们中华民族有尊师重教、潜心学研的优良传统,在学习苏教版《师说》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通过一些名人故事进行气氛渲染,之后根据韩愈先生文中的指点进行精神解读。

同时,汉语的表述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例如李商隐的《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个“只是”就反映出了作者无尽的回忆,将其经历的悲欢离合、可望不可及的过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要通过语言的积累让语文应用更加传神、更加能刻画出所要表达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对已有的千古佳句做到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在规范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语文应用水平。

三、通过课堂写作实践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初步目标是让学生可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写出规范的文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积极组织写作,让学生熟悉写作的格式、结构和语言特性,只有通过不断实践锻炼和摸索,学生才会掌握写作的基本要领,更写实、写真,将实际生活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还应注意现代文学与古诗词的结合,学生只有通过对前人文章的感悟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技能,才能更好地从语言中提炼出自己需要的知识,从而锻炼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到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记念刘和珍君》的时候,通过激烈的措词来感受鲁迅先生当时对政府的愤慨及对学生的心痛。“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种赞美的手法可以让学生实践应用到作文之中,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作文才能具有说服力。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否则不仅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写作失去兴趣,也容易让学生在借鉴古诗词时模式化地生搬硬套,无法将这些知识全部吸收,不利于写作及语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整体素质合理安排写作课,让学生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通过轻松的氛围和途径感受文学的魅力并努力地去创造自己所需的意境,加强自己对语言、结构、格式的理解,做到既可意会又可言传,将所学语文知识加以科学的利用。

综上所述,语文在日常的社会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与人之间顺畅沟通的基础和桥梁,而高中语文作为必修课,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至关重要。通过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锻炼,可以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语文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