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4-11-11 12:18李建党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动机有效性文本

李建党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多以串讲为主,难免导致“重言轻文”的现象发生,致使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素质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课堂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资源越来越广泛,“生本位”的教学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使得阅读教学有效性获得了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动机激发阅读兴趣

动机是阅读的内在驱动力。尽管在教学活动中可通过外部环境渲染和教学引导来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但学生观念意识上的重视与认知动机才是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从狭义的层面来看,阅读教学中的认知动机可以理解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前提是“知识”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

比如阅读《兰亭集序》这篇文言文,初读下来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若从“序”这个并不常见的文体出发,以文本的文学价值与造诣为研究切入点,会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即突出“序”作为全书阅读线索的索引,起到了介绍作者写作意图、开宗明义的作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不仅延续了“序”的基本功用,还融入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于生死的感悟。教师可通过概括性的教学导入,达到启发阅读的效果,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既能满足科学设置阅读动机的需求,又实现了通过悬念设置来吸引学生好奇心的目的。

通过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在教学中把握学生阅读动机的关键在于找准教学切入点,上面案例是通过日常少见的文体来吸引学生的猎奇心理,还可通过拓宽知识面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鸿门宴》一文中四位主人公席间的座次就颇值得玩味。宴会是生活中常见的聚会形式,但在文章中却充满了杀机。教学中可从古代礼仪角度切入主题,通过研究座次安排、风俗习惯、职位等,逐渐扩展到研究敌对双方的军事形势,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营造特定课堂氛围

阅读需要强烈的代入感,首先使学生的心情平静下来,通过诱导阅读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依照教学大纲要求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及教学流程,根据教学内容需求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可积极整合外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刺激,实现激发学生文本探究兴趣的目的。

课堂氛围的营造需以文本和教学内容为蓝本,以感官刺激为手段,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目的。比如在《兰亭集序》一课中,文本内容大气、雅中含韵,充满了东晋文士阶层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中,可增加《高山流水》等节奏舒缓、气韵悠扬的古筝曲,以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心境尽快平静下来,融入到古香古色的氛围中。再看视觉刺激方面,比如《鸿门宴》一文,出自史学名著《史记》,后被改编为多部影视作品,这些作品植入课件中,可发挥吸引学生眼球的效果。

课堂氛围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仅依靠外部手段,通过外因推动内因发生变化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真正提高阅读有效性的还是学生的内因。因此,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中,还需要创设学生的心理期待,也就是充分地给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舞台。比如上面的案例《鸿门宴》中,教师鼓励学生去挖掘刘邦、项羽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归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由被动阅读向主动探究转化,不仅提升了自身能力,还培养了学习自信心。

三、以问代教促进思考

评价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内化程度。当然,这与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语文素养和努力程度不无关系,但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正是帮助学生将课文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纳入自身的语文知识体系中。因此,在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启发式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来连接整个教学活动,以问代教,实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标。

以问代教的重点是做到“因材施问”,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选择适当的学生来回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提问的梯度。比如《鸿门宴》中,可以设置问题“文中共出现哪些主要人物”,这样的问题适合成绩稍差、语文素养不高的学生;而“谈一谈项羽的性格”,适合于成绩中等,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学生;“项羽为什么没有杀掉刘邦,鸿门宴对双方军事形势的变化起到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较为深刻,适合于酷爱阅读、语文素养较强的学生。这样设问的好处是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能力的提升,对文本阅读产生兴趣,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仅仅是单方面地促进学生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仍然处于被动思考的状态;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水平不高,仍然需要鼓励,因为提问的过程是主动思考的过程。这是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发生的“质的转变”,也是教学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标志。

四、互动交流提升能力

从回答到提问,学生的知识得到内化,但将文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需要一个外显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来促进知识的外显,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并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互动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以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两种形式为主,采取的形式很多,如课本剧表演、辩论、演讲,其目的是通过形式化的互动帮助学生实现情感认知、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比如《鸿门宴》一文已被改编为多部影视作品,这些作品中不仅出现了学生喜欢的偶像,还在学生中间广为流传,具有一定的熟识度,为改编课本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于这样一篇课文的改编,不仅考查了学生的作文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今后自主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当然,整个活动还是建立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基础上的,剧本改编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教师可以艺术指导的身份参与活动。而剧本表演则是生生交流的过程,可启发学生迸发思想的火花。

互动交流活动通常是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探究文本的角度来看,这种形式有助于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方法。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看,互动交流通过兴趣的牵引,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完成了知识的外显。

通过案例分析与理论剖析,可以看出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既是外部教学手段的革新,也是引导学生实现内因转变的关键。从找准学生的阅读动机入手,激发其阅读兴趣;再通过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等外部手段的改善,实现学生在观念意识上的转变;再通过梯度问题设置、构建以问代教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后以互动交流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外显,以实现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猜你喜欢
动机有效性文本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