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札记

2014-11-12 23:25姚正安
青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子夏温习做官

姚正安

学与仕

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后期,发起了一场批林批孔运动。将林彪与孔子并列起来批判,不知出于何意,林彪驾机出逃,所批理故当然,为什么又突如其来地批判孔子呢(当时的小将老将们可不称孔子,而是蔑称孔老二)?难怪国学大师梁漱溟在政协小组会议上表态,批林可以,批孔不行。梁公的话如同过耳春风,自然不能挡住批孔的熊熊烈焰。

我当时正读高中,学校里免不了掀起一场批孔热潮。批孔的内容还挺丰富,什么“封建卫道士”、“封建专权的始作俑者”,师生们主要批判孔子的读书做官论,其证据是“学而优则仕”。按照当时的解释,“学习学好了,就去做官”,与“书中自有千钟粟”,似乎如出一辙。这还不是读书为了做官吗?典型的读书动机不纯。

后来读《论语》,才知道,真的冤枉了孔子。

一是张冠李戴。此语并不出于孔子,而是出自其高足、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我们知道,《论语》成书,是孔子身后的事,是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的,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弟子们的心得,比如“学而优则仕”,比如子夏还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大意是说,一个每天能知道自己所不能知道的,每月不忘自己所掌握的,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二是断章取义。子夏说了两句话,前面还有一句话,即“仕而优则学”。

三是望文生义。我们不妨来个字词落实,直译一下“学而优则仕”。学是指学习没错。优是指充裕、余力。关键是仕,在古文里,仕作官讲,有词为仕途。这只是一义,还有另一义,“仕”同“事”。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训仕为入官,此今义也。”段公引《毛诗传》为据,认为“仕,事也”。这说明,孔子时代“仕”只作“做事”或“实践”解。

“仕”理解为“做事”或“实践”的话,那么,境界全出。子夏的话可完整地翻译成“事情做好了,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搞好了,还有余力,就去做事”。做官本身就是做事,但做事不一定非得做官。

这样一理解,即使“学而优则仕”是孔子说的,也不能据此定他读书做官论的罪,拿来进行批判更是扯淡。

不用说,两千多年前,这两句话,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引导劝诫作用,就是放到今天一点也不过时。

孔子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他自己曾言“学而时习之”(习是温习,习是实践)、“学而不厌”;也是做事的一生,他做官的时间很短,而且是个很不起眼的小官,但做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尽管如此,仅凭这一点是不可能流芳百世的。正因为终其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对《诗》、《书》、《礼》等典籍的流传,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又筑坛授徒,才成为万代师表,至圣先师,令世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主张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也包括做官),又主张力学不辍,即使被围陈蔡,也是手不释卷,“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就是在那种背景下劝导子路的。子夏所言难免不受其影响。

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做事才有本钱;有了一份工作后,再继续学习,才不致落伍,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孔子所处的时代,毕竟是封闭的,知识技能也是比较单一的,总起来是“六艺”,如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要求自己学与仕结合,并且一以贯之,何况今人呢?

可是,今天,无论是学,还是仕,我们做得都很不够。学校里的学生学得浮躁,或者说学得比较肤浅而简单,一般知识多,实际技能少,勿勿走上社会,步入岗位,往往捉襟见肘,难以胜任工作。有了工作后,满足现状,得过且过,不是没有时间学习,就是临时抱佛脚,很少有人持之以恒地学,坚持不懈地学,知识恐慌、能力不足,观念落后,思想僵化,就见怪不怪了。至于为官者是不是学习,是不是如恐不及地读书,似乎也不乐观,经常看到报刊曝光某某官人文凭造假,论文剽窃。

现在看来,子夏的两句话,非但不应批判,还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它强调的是学习,揭示的是学习与做事、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南宋学者朱熹对此有一段很精辟的注解,他说:“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一个人一辈子,做好学习与做事这两件事就足够了,做清洁工也好,做官也罢,都是做事,都需要认认真真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事。若如此,虽然不一定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至少生活不会空虚,人生不会枉然,可能还会减少很多遗憾和悔恨。

学与思

有一天,孔子对着他的学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他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冥思苦想,却没有任何收获,(与其思而无益),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学习(读书)。”(《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三十章》云:“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又有一天,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论语·为政篇第二·第十五章》云:“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的二十个篇章里,涉及到学习的很多,比如第一篇的第一章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还有如“温故知新,可以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但是,阐明学习与思考两者之间关系的仅两章而己。

孔子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告诫学生,读书要思考,不思考,就不会有收获,一味思考而不读书,也将一无所成。孔子甚至认为,一个人只思考而不读书将步入危险的境地(殆者,危险也。)

这当然是夫子的经验之谈。

古人还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无疑不读书”。其意都是强调读书要带着自己的思考,物有良莠,书也有优劣,不加思考,不进行选择,就会变成书奴、书痴,染毒受害也不可知。思考必须有具体内容,如果把思考比作一盘石磨的话,那么,必须给石磨加入实物,才能磨出东西,加米则得米粉,加麦则得麦面,否则,纵令磨齿锐利,怎么磨也是空磨。一台无论多么先进的豆浆机,不加入豆子,是不会流出豆浆的。

可见,思考之于读书是多么重要。读书是思考的内容来源之一。

有的人常常抱怨:书读得不少,就是没有收获。那是因为仅仅是读书,而没有参入自己的情感、思维。读书是一项情感活动,思维活动,也是再创作的活动,如果将书看成是远处的风景,一看了之,无所思之,自然“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怎么会有超越于书的新发现呢?

有的人常常感到苦恼:自己思考得不少,就是思考不出名堂。其原因分析起来比较复杂,要么是漫无边际地神游,要么是大而无当地幻想,要么是天上地下地乱思。总起来说,是学思脱节,思无指向,思无主题。如此之思,一定是有花无实。

西方有句谚语,叫做“一百个读者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是思考的结果,不同的读者,其身世不同,阅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虽然思考的对象相同,结果必然迥异。

读书要思考,没有思考,读书就是白读;思考要读书,没有读书的过程,思考就是无源之水。

读书只是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之一。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太多了,看电影是学习,浏览微博微信是学习,外出考察是学习,哪怕是参观景点也是学习。但许许多多的学习,如果不把自己摆进去,情感和意识不进行深度地参与,思想和灵魂不走进学习的内容里,学习也只是形式罢了,绝不会有自己的东西产生,更不可能有大于学习内容的成份溢出。

学习加上科学的思考,其结果大于学习,思考会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孔子是至圣先师,一生勤学不辍,其思考更深更精。一部《论语》记录着孔子学习的过程,“十五有志于学”,更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吾辈不可不切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用

《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对于这句话的解释,素来众说纷纭,通常的翻译是:“学习了,又不断地温习,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宋代大儒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云:“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者不能巳矣。”

古今有学者,表示了不同意见。晚清怪杰辜鸿铭在《辜鸿铭讲论语》里作如此说:“随着不断地学习,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确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与此意见相同的,还有现代学者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对这句话的解释所以有分歧,焦点在“习”义的选择上,“习”有“温习”义,也有“实习”义。一般人是选择“温习”,即如朱熹也不例外。辜杨二君选“实习”。我以为二君之选切合孔子的意愿,因为“温习”往往是一种重复,而“实习”不仅有“温习”之功,而且有提升之效,把所学习内容运用到实践中,是一次提升。我从辜杨。

“学而时习之”之“学与习”呈递进关系,强调的是,要学习,更要运用。

孔子一生注重学习,更注重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实际工作生活中。孔子曾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五章》)。意思是说:熟读《诗经》三百首,交给他以政治任务,却办不通;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地谈判酬酢;纵使读得多,有什么用处?

“诵”表明了“学”,“不达”、“不能专对”表明“用不上”,或者说学的东西没有用到工作上,对工作没有推动作用,孔子于是感叹“纵使读得多,有什么用处呢”?

孔子告诫我们,要注重学习,更要注重运用。一个人不学习,就不可能进步,学习了不运用,等于不学。

环顾当今社会,学和用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先说学之不足。一个权威机构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和比较,我国国民年读书平均每人5本,而以色列国民年读书平均65本,从量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国的读书氛围不浓,国民读书的热情不高。

学习的途径很多,但读书是一个重要学习途径。一位学者曾说,“文化不是在经典中存在,而是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存在”。由此可见,读书的意义和作用。

再说个体的学习也不乐观,不妨做一个调查,看看公职人员每天读书的时间和年读书数量,结果可能不会太好。几乎在每年的工作总结会上,每个人谈存在问题时,第一条常常是“学习缺少毅力,缺乏系统”,年年如此,少有改观。有的人也不是没有学,但不是学得浮泛,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就是学得空洞,囫囵吞枣,死搬教条,抑或学非所需,草率应付,甚至学得荒诞,读《肉蒲团》、啃《厚黑学》。

诸葛亮曾对他的儿子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知识不会增加,才能不会提升。但学得不持久,学得不专业,学得不深入,学得不正经,纵学,也不会有多大作用。

至于用,就是用所学的知识、理论指导生活,解决问题,推动实践。孔子还说过:“弗学何以行?”意即不学习就无法开展实践。有的人整天不学习,或者靠着在学校学到点知识,去做事,去生活,免不了刻舟求剑,无的放矢,甚或南辕北辙,不知所之。

时代已经到了大转型,大调整,大变革的紧要关头,新知识,新现象,新问题,海量涌现。我们只有加强学习,坚持学习,才能更好地熟悉社会,掌握规律,进而成为智者;只有不断地把所学各种知识和理论科学娴熟地运用到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推进者,才能成为能人行家。

身处今日之社会,不学习不行,学习了,不很好地运用也不行。学习与运用,是一个有机体,以学助用,以用促学,方能学用两得。

“学而时习之”,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满足、心理上快乐,还会有成功的享受。

猜你喜欢
子夏温习做官
《论语》知多少?
“做官”的目的是什么?
做人做事做官“十不如”
立心守正——做官不可“厚黑”
孔子借伞
不温习烦恼是人生的智慧
孔子神算
要夹着尾巴做官
漫画论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