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学术论坛”综述

2014-11-14 17:47吴会蓉
郭沫若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巴蜀郭沫若研究

吴会蓉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39)

由四川省社科联、乐山师范学院与西华大学联合主办,乐山师范学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联合承办的“首届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学术论坛”于2014年4月25-27日在成都隆重召开。来自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湘南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大学、乐山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阿坝师专、西华大学、西南财大等省内外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史志办、档案馆的110多名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会议收到论文60篇,先后有59位学者在论坛上发言。概括起来,本次论坛主要涉及下列内容:

一、对巴蜀文化内涵及特征的研究

学者们对巴蜀、巴蜀文化的涵义与特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先生介绍了蒙文通对“巴蜀”、“巴蜀文化”涵义与特点的理解。他指出,先生所谓“巴蜀”无论从空间和时间,即是指巴蜀地名、族名、国名、郡名,又是指整个古代历经变化的四川地区。文通先生用历史地理、区域地理的观念与方法来命名“巴蜀文化”,指出其涵义既是自先秦巴地、蜀地至秦汉巴郡、蜀郡及其影响地区的文化,又是魏晋以降四川地区及其影响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区域性文化。学界一般对巴蜀文化的界定有两种,一是文化圈,指的是先秦时期蜀国和巴国的文化,即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二是某一地区的文化。蒙先生的界定属于后者,是地理单元的文化。关于巴蜀文化的特征,胡先生认为,在蒙文通老师的眼中,“从来四川的文化有它的特殊性”,“词赋、黄老、律历、灾祥是巴蜀固有的文化”。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名誉会长章玉钧先生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巴蜀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辐射性等特点。四川师范大学曹万生教授对考古学上的巴蜀文化与文学中的巴蜀地域文化概况进行了反思,他指出考古学上的巴蜀文化主要是通过研究秦以前出土的反映生存方式的器具的区别来界定巴文化和蜀文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目前文学研究中主要关注巴蜀籍作家群体的现状妨碍了研究的深入,影响了研究的学术性。他认为,文学中的巴蜀文化是一个流动性的概念,如何科学准确地对它进行界定,值得深入研究。西华大学李钊老师对巴蜀文化这一概念作了学术史的梳理,他指出巴蜀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巴蜀地区人群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和,既包含史前时代,也包含整个文明时代。

二、对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

本次学术论坛既有对巴蜀文化巨匠郭沫若的研究,亦有其他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探讨。

(一)对郭沫若及其著作的研究

本次论坛集中体现了对巴蜀文化名人郭沫若的研究,尤其体现为乐山师范学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皆以郭沫若及其著作为研究对象。蔡震研究员在《郭沫若与“白屋诗人”》的发言中,通过梳理郭沫若与白屋诗人吴芳吉交往的珍稀史料,分析了二人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这几则史料虽少,但对于郭沫若研究极具学术价值——其一,《送吴碧柳赴长沙》一诗是迄今尚无记载的郭沫若的一首未刊佚诗,且是他新诗创作爆发期内罕见的一首旧体诗作;其二,它是反映郭沫若人际交往的罕见史料;其三,它反映了郭沫若与吴芳吉的交往,实际上是一个新诗写作者与旧体诗写作者互为“诗友”,彼此引为同道的交往。杨胜宽教授作了《郭沫若学术研究的“疑”与“通”——兼论其与蜀学精神传统的一致性》的主题发言,他考察了郭沫若50余年的学术生涯(1921-1970),认为其早期学术研究(20世纪20年代)充满了怀疑精神与融通观念;郭氏三四十年代的学术成果体现了于“疑”、“通”的学术理念与实践,这一学术理论与实践使其成为横跨众多学科领域、建树颇丰的文化巨人;郭沫若不惧权威、敢于独抒己见,融汇百家,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批判精神体现出与蜀学精神传统的继承性与一致性。何刚副研究员在《回首故乡:不同时期里郭沫若的四川叙述》的发言中,对不同时期郭沫若的四川叙述进行了历史性考察,他指出,郭沫若在留学日本、流亡日本以及抗日战争三个时期对四川的叙述是不同的:在留学日本时期,郭对四川的叙述呈现出两种面相——一种是恋乡情绪的抒发,一种是从关注国家政治角度出发对四川政治乱局的批判;在流亡日本时期,郭对四川的叙述成为其证明唯物史观的一个绝好的例证;抗战时期,他又在多个场合强调自己是四川人,四川身份认同构成其四川叙述的主体。郭沫若的四川叙述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其背后有复杂的思想资源的支配。廖久明教授考察了国共两党对郭沫若的著述——《甲申三百年祭》的不同态度、原因及其命运。他指出,郭文发表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从中认识到,要以李自成为鉴,“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毛泽东之所以能从《甲申三百年祭》中发现这一点,与其对中共党史因骄傲而失败的教训的认识十分深刻有关。相反,国民党却将其与败战主义和亡国思想联系起来,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蒋介石并无超越时代的远见,郭氏的作品被其视为影射现实之作,而未以史为鉴,对国民党内部进行认真的整顿。抗战后,腐败激化了社会矛盾,动摇了其统治基础,从而导致其走向灭亡。马文美博士通过分析郭沫若的小说《牧羊哀话》中的关键人物李夫人及子英之死的疑团,揭示了该小说隐藏的情感模式——由禁忌引发的悲剧,并认为这种情感模式普遍存在于郭氏的小说中,从而使其情感小说别具艺术特征与魅力。万保君认为,郭沫若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在文、史、考古、诗歌等领域都取得非凡成就的“球形”人物,与其受到以“嘉定四谏”为代表的乡贤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唐瑛通过考察20世纪郭沫若的旧体诗,总结了其背后的经验、教训及人生得失。

(二)对其他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探究

除研究郭沫若以外,此次会议也体现了对其他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探究,自汉代的扬雄至当代的阿来皆有涉及。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吴明贤、乐山市文化局唐长寿、西华大学王国巍等人皆对汉代的扬雄有独特的研究。吴明贤教授在《论扬雄的模仿》中介绍了扬雄模仿的概况,指出其模仿也是一种创新和发展,他还指出扬雄模仿的原因与其受文学创作的方法与汉代社会风尚的影响及其自身的因素有关。唐长寿对扬雄在乐山、犍为、五通桥、沐川等地的5处遗迹作了考证,并根据文献记载指出,这些遗迹是宋代以后逐步形成的纪念性建筑,其形成与宋代的造“文星”运动有关。王国巍梳理了四川民间流传中有关扬雄的传说故事,进而分析了其艺术、社会、经济及哲学价值。成都大学杨挺与西华大学王庆对李白作了探究,杨挺与潘珗考察了李白离京后的长安记忆与身份认同及其帝都书写,王庆考察了“天才李白”与“诗人李白”的不同面相,并指出李白的天才与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西南民族大学祁和晖教授的《唐代女诗人薛涛的传奇人生要事论辩》一文,从唐诗史、中国书法史及造纸史上评价了薛涛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并指出薛涛在十大生平本事的研究方面尚无定论,进而对其中四件要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薛涛确曾被剑南节度使武元衡奏聘为军镇府内校书郎;自16岁始被剑南节度使韦臯召见,令入乐籍;与元稹的关系由钟情相恋而情同夫妇,最后理性地定位于知己好友;晚年常着“女冠”服,但非正规女道士),此外,祁教授还分析了薛涛爱竹的原因及其不幸中之幸事。四川师范大学房锐考察了五代宋初孙光宪的词的题材及其内容风格,肯定了其对宋词的影响作用。《杜甫研究学刊》彭燕女士考察了宋代蜀人师尹注杜诗的时间、底本与特点。西华大学官性根先生指出,宋代苏轼安民思想体现在务崇道德、宽弛赋役、赈济灾民和除去奸民四个方面,并分析了四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启示。西南交通大学段莉萍分析了宋代华阳才子王琪的诗学思想,指出王琪的诗创作既有受晏殊影响的一面,亦有自己的特色;其诗学思想已具“宋调”,体现出后期西昆体诗人的“新面貌”,对后代诗人有一定影响。四川大学古籍所杨世文教授对朱熹《南轩集》中张栻的疑伪诗文进行了辨析。西华师范大学蔡东洲与张亮先生考察了明儒吴伯通对地方文教事业的贡献,详细梳理了吴氏在河南、浙江、四川兴办书院与教书育人的事迹。金生杨教授考察了明人任瀚的著述及其价值,并指出在明代出现“为官一任,为集一部”、“文人之间传颂诗文盛行”、“文学批评盛行”等特点。西华大学郑家治考察了张问陶后期诗学思想的嬗变,指出张氏后期诗学继承了早期所崇奉的传统诗学,崇尚李杜,倡导诗歌当关心时事,表现忠义而又不废性情;在发展“关心时务”的基础上,推崇史诗,重视乐府诗与讽喻诗;后期诗学历时较长,是其诗学的总结期,其诗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继续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强调真、创新与诗教,更深入地论述灵感。蓬海县政协胡传准考察了清代张氏家族的诗人与诗作,并分析了其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色。四川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刘平中以尚书为例,分析了清代巴蜀才子李调元的经学成就。《杜甫研究学刊》编辑刘晓凤对清代名将岳钟琪的归隐生活作了探究,指出岳氏放归故里期间,结庐成都,与杜甫故居比邻,每日种菜吟诗,对成都文化发展与人民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曾绍敏考察了宋育仁“复古改制”思想及其产生的思想渊源与社会政治条件。四川大学胡昭曦教授分享了读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的心得体会,介绍了蒙文通对“巴蜀”与“巴蜀文化”概念的认识,对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地位及巴蜀文化固有特征的理解及其治学精神与研究方法。四川省文史馆谢桃坊研究员分析了李安宅对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开拓与贡献,指出李安宅是中国第一个文化人类学者,并分析了理由。四川师范大学刘开军探讨了刘咸炘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明史研究的贡献,指出刘氏治史推崇史识与史意,善于提出明史上的重大问题;在明代理学史领域作过修补黄宗羲《明儒学案》的部分工作,深入研究了王守仁及泰州学派;以察势观风的眼光,探讨了山人、游侠、绅衿及其与晚明政治间的关系,其对明史的相关论断对于现今研治明史仍有启迪意义。四川大学韦兵对近代巴蜀文化视野下的吴一峰及其绘画作了考察。四川省地方志编委汪毅考察了张子善的艺术生涯、虎痴情结与抗战情怀。四川师范大学成飞分析了康子林对民初川剧发展的贡献。成都龙泉驿区档案馆胡开全通过回顾近代蜀中学人王叔岷“勤志”,下苦功夫打基础,后通过教书与著述而服从知识分子的使命反哺社会,指出促成“勤志服知”的保障机制在于要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尊重知识的人文环境、正常的激励机制及体面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环境。西南交通大学段从学分析了川籍作家萧蔓若的编辑活动与成长道路,并引发了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格局的反思。重庆工商大学邓伟探讨了李劼人文学精神的异质性,乐山师范学院付金艳梳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中关于李劼人的书写历史,反思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缺失。西华大学王学东对巴蜀文化视野下的巴金文学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巴金创作及其文学思想根基在巴蜀大地,体现着浓烈的巴蜀文化精神。重庆大学彭文斌教授考察了艾芜南行经历,认为其《南行记》三部曲为我们了解特定历史时期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与文化变迁,边疆变迁、国家-民族建构和作者文本叙事的曲折与复杂性提供了富贵的素材。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秦川在介绍马识途生平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创作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四川大学陈思广教授通过阿来的《瞻对》,分析了其艺术视角(呈现、镜像、介入三种视角)、文体特征(“本事”以事,“叙事”以形,“论事”以理)与创作意旨。陈先生认为,《瞻对》的作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希望以其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但却有思想大于艺术及作家错位之嫌。

三、对巴蜀地域文化的研究

本次论坛上,学者们就巴蜀史学、哲学、文学、宗教、教育、语言、档案、方志等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四川大学彭邦本教授在《巴蜀古史传说人物的历史素地和文化意涵》中指出,文化的内涵宽于历史,可以延伸到传说时代的巴蜀人物。传说时代的巴蜀圣人可通过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分析其历史素地。通过本土文献系统即《蜀王本记》《华阳国志》与中原华夏文献系统的记载,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与西陵氏嫘祖联姻,生青阳、昌意二子。西陵氏属川西高原,为蜀地。彭教授认为,西陵应在岷江上游,因它近于黄河上游,古代联姻以便于交通为宜。因此,这一地区在岷江上游(今茂县一带)更近历史事实。高阳氏颛顼也在巴蜀地区。另外,近20年在岷江上游发现了100余处历史古迹,其出土的彩陶来自马家窑文化,从而证实了这些传说人物的历史素地。因此,古史人物传说应包括相当真实的历史素地。其文化意涵不言而喻,对于探究巴蜀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极具意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伏元杰教授通过考证,认为开明氏的故地在晋南的中条山,他指出晋南开明氏与川西开明氏在文化上有传承关系,后者来源于前者。四川大学粟品孝教授概括了巴蜀史学的特征,认为其特征有四:一是巴蜀史家独抒己见、独树一帜者多,表现出很强的独特性;二是涌现出一批多元复合型史家,在道家与文学方面的修养尤高;三是地方史志的修篡传统连绵不断,且有不少精粹之作;四是贯通性著述不足,但在某些领域却有精深成就。

四川大学古籍所田君对李鼎祚易学案语——《周易集解序》进行了考证,认为其案语融会贯通,学有根柢;其自注案语象数义理兼备,崇实黜虚。西南交通大学刘思文通过考证多种文献,收集整理出与《周易蜀才注》相关的注解31条,对马国翰辑录的《周易蜀才注》进行了补证和完善。成都学院谭平教授在《道学崛起、传承与杨氏父子》中指出,自古以来,儒学重视中国人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与追求,这正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过去,道学、理学长期被视为带负面色彩的名词,这种历史应当得到纠正,因为道学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发挥它的正能量。谭先生考察了宋朝七个道学大师的主要特点,介绍了李心传、李道传、魏了翁对道学崛起的影响,通过对比杨廷和、杨慎父子的思想言行,指出杨氏父子是道学伦理的坚定追随者和践行者。

绵阳师范学院伍联群教授分析了初唐四杰蜀道文学的特点,考察了其蜀道文学在唐代文学演变中的特别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张海教授分析了前、后蜀诗坛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地位与价值。成都大学魏红翎教授对《花蕊夫人宫词》进行分类研究,认为它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蜀地的宫廷贵族餐饮习俗,为研究蜀地餐饮文化提供了富贵的资料。西南民族大学张仲裁教授从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的视角对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进行了细读,阐述了“剑门”的地方意义。阿坝师专张宗福考察了“诗界革命”视阈下的《松游小唱》,认为它不仅第一次以纪游体长诗的形式展示了岷江河谷的历史文化、藏羌民族风情,而且在吸引传统诗词曲赋的基础上,打破诗歌严谨的格律,对诗歌艺术表现形式作了大胆探索,这对中国近代诗歌的现代转型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成都大学教授张锋峰分析了巴蜀交通与巴蜀名人分布之间的关系。

四川大学段玉明教授对宋代成都的佛教作了考论,他指出:宋代禅宗的发展离不开四川禅僧的贡献,川僧之所以厉害,与其受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有关。因为四川禅僧是从佛教义理走入禅僧之道,其基础比较扎实;宋代四川禅僧的文学修养极高;四川义学传统深厚,适合禅僧的修行。上述原因促使四川禅僧在宋代禅宗中具有极其显赫的地位。

乐山师范学院陈俐教授考察了郭沫若青少年时期接受教育的两所学堂的创办过程及相关的人事关系,两所学堂与蜀学及巴蜀文化的关系,并呼吁拓展既有廖平研究,开展井研学派甚至乐山学派的研究。她特别指出此所用的《乡土历史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体系十分严密,表现了现代教育师生互动的教育观念,为当今教材的编写与建设提供了启迪。四川师范大学周泳伶、陈颖介绍了《华西第一年学生用中文教材》的作者与内容、前言、语音系统、方言词汇、方言语法,指出其对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四川方言中的成都话风貌与历史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西南交通大学汪启明教授结合考古学成果与传世文献,指出古代的蜀人、夏人、商人、周人均源于古老的羌人,他们有共同的族源。上古时期的殷商语、周语和蜀语亦具有同源关系。西南民族大学涂鸿教授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重庆作家的语言符号系统,指出苗族作家的语言摆脱了传统的工具地位,走向了表现与传达的语体自觉;生命的自然语言被创作主体的精神激活,产生了情绪的美;寻找一种适合自己又能给接受者以充分艺术感染力的言说方式。

成都大学张晓霞教授对成都市档案馆现存成都慈惠堂档案(1891-1952,共535卷)的内容进行了考察,并介绍了由成都大学与成都市档案馆合作编篡的《百年慈善机构成都慈惠堂档案资料汇编》的编纂方法、编纂体例、内容等进行了介绍。陈俐教授也介绍了嘉乐纸厂档案的整理情况,并指出其对研究李劼人在抗战中的地位极具价值。西华师范大学蔡东洲教授还介绍了《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的形成与传承、内容和价值及其整理与研究的现状。西华大学吴会蓉女士通过在查阅整理《西康通志馆》与《西康通志稿》的相关档案,阐述了西康通志馆成立的历史背景,通志馆的筹备、建立、改组与解散以及西康通志馆围绕编纂《西康通志》所开展的活动。最后,西华大学李钊先生对2013年巴蜀文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四、对其他地域文化的研究

湘南学院李映山教授考察了郴州文化及其文化精神,并指出郴州文化在语言、文学、戏剧与民俗方面与巴蜀文化有相近之处。此外,李教授还分析了巴蜀文化与郴州文化之间的区别,认为巴蜀文化富有开拓精神和浪漫色彩,而郴州文化则较内敛、含蓄,具有强烈的现实情怀,郴州文化是迁移文化、流域文化、贬抑文化。中山大学陈希教授在《广州咸水歌艺术形态及保护》一文中考察了广州咸水歌的发生、艺术形式与演唱方法,分析了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咸水歌的方法与手段,呼吁大家重视对咸水歌的拯救和保护。

五、对治学方法的探讨

本次论坛也涉及对治学方法的研讨。老一辈学者胡昭曦先生介绍了其恩师蒙文通先生的治学精神与研究方法,尤其谈到其引入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史(巴蜀史)的研究。章玉钧先生强调应从“出蜀”与“入蜀”方面来研究巴蜀文化名人。曹万生教授指出,在研究蜀巴文学与地域文化时,应当全面分析,不能以偏概全。秦川先生提出,应当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马识途与莫言作对比分析;他还指出做学问一定要靠原始资料来说话。关于四川文学研究的方法,邓伟指出应当开展基础性的文献搜集与整理,寻求理论突破,并有问题意识。何刚先生通过读郭沫若的作品,指出从事研究应当转换视角,开展历史性考察,并对文本进行细读。王锦厚与张宗福均指出,作学问应当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切勿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曾绍义指出,应当采取“打通”(古今打通、新旧打通、中西打通)的方法来从事巴蜀文化的研究,呼吁开展苏轼与巴金、郭沫若与李白的比较研究。此外,学者们也谈到了要重视通过田野考察的方法,开展对巴蜀古迹、古城堡寨、祠堂碑刻的调查、保护与研究。

六、值得拓展的研究领域

一是有关巴蜀文化的理论研究。胡昭曦、李钊、曹万生、魏红翎等皆有讨论。胡昭曦先生指出巴蜀文化的涵义、巴蜀固有文化及其特征;巴蜀固有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产生、发展、传承与创新;蜀学的源流与特点;“染秦化”、“文翁化蜀”的涵义及其影响;蜀学与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问题都尚待深入研究。李钊主张关注巴蜀农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巴蜀文化在同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巴蜀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古蜀文化对当今巴蜀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研究巴蜀文化的科学方法。曹万生、魏红翎都提出应当重视对巴蜀文学概念与对象进行科学的探究。

二是有关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关于郭沫若研究,成都学院邓经武教授指出可从其影视剧本《郑成功》的视角来拓展郭沫若研究。蔡震先生认为郭沫若与巴蜀文化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探究。他还呼吁大家重视对吴芳吉的研究。秦川先生重视史料的发掘,呼吁后辈对马识途进行深入研究,或将其与莫言作比较研究。段玉明先生提倡加强对四川宗教名人的研究。曾绍义提倡开展对阆中历史文化科技名人的发掘与研究。陈俐主张利用嘉乐纸厂的档案开展对李劼人的研究,并进行廖平为中心的井研学派甚至嘉州学派的研究。涂鸿主张关注少数民族文学及其作家的研究。

三是强调对巴蜀文化遗址、遗迹的调查、保护与研究。蔡东洲、黄尚军、彭邦本等先生对此都有探讨。蔡东洲提倡重视对巴蜀古城寨堡的调查、保护与研究,黄尚军主张重视对巴蜀祠堂、古墓、碑刻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彭邦本呼吁从事考古与历史研究的人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对巴蜀古文化遗址、遗迹的调查与保护。

四是强调对珍稀文献、档案包括方志的开发与整理研究。

蔡东洲与金生杨主张加强对珍稀文献档案的整理与研究,并特别介绍了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的整理与研究情况。陈俐强调对重视对嘉乐纸厂档案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吴会蓉主张重视对《西康通志馆》档案与《西康通志》稿的整理与研究。

五是呼吁改变现代教材的书写模式。论坛上,众多学者皆谈到了现今教材书写模式的局限。陈俐对当今中小学历史教材的书写模式作了反思,指出应当借鉴清末民初的乡土历史教材编写现代中学历史教科书。蔡震、曹万生、段从学、魏红翎、付金艳等皆主张改变现有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模式,使其容纳全国性和地方性作家。此外,谢应光先生呼吁大家关注地方文化的教育与传播问题。

正如彭邦本先生所言,此次学术论坛,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参会学者队伍强大,既有老一辈学者,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更有锐意创新的青年学者。二是横跨众多学科领域,本次论坛涉及文、史、哲、宗教、语言、档案、方志、民俗等学科领域。三是充分发扬了学术民主与学术自主。四是多角度、多层面开展广泛深入的研讨,产生了许多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新角度、新问题。彭先生说,本次论坛,亮点甚多:“如作为巴蜀文化名人,不仅讨论郭沫若,把他与同时代的学术名人联合起来考察,也探讨过去未受重视的巴蜀文化名人,同时联系其生存的人文环境综合研究。本次论坛强调细读文本,这是中国学术界一个古老的传统,研究郭沫若,既要读郭沫若的文集,还要看与他同时代的人的文集,更要读郭沫若读过的文章。地域文化方面亦是如此,讨论了什么是巴蜀文学、什么是巴蜀文化,学者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同时也谈到了眼光向下的问题,许多新材料的发掘证明了这一点,在高强眼光向下的同时,还应仰望星空,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猜你喜欢
巴蜀郭沫若研究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