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练笔 大智慧

2014-11-15 16:06郭烈萍
文学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小学语文

郭烈萍

内容摘要:小练笔,也有大学问,也需要大智慧。文章从找准练笔时机,激发练笔热情;把握练笔梯度,实现螺旋上升;拓宽练笔广度,提高练笔效果三方面举例来说如何提高课堂小练笔的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写结合 练笔设计

课堂小练笔是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形式,小练笔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如何提高课堂小练笔的实效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做了一些尝试。

一.找准练笔时机

课堂小练笔要因文而异,找准训练切入点,把握训练时机,发挥文本“典范”优势,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有效练笔的前提和关键是找准文本中练笔的落脚点。因此,小练笔通常要安排在课堂情感的“高潮”,学生内心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时,自然有了语言表达需求,此时趁热打铁,学生的文思会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来,我手写我心,我笔书我意,通过小练笔释放学生此时此刻内心最真的情感,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进而把课堂的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种状态就是小练笔的最佳境界。例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是篇赞颂母子情深的亲情佳作。笔者在教学时,巧抓课题,未成曲调先动情。《第一次抱母亲》文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第一次抱”给“母亲”和“我”的震撼。接着找准动情点“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引导学生从这个动情点入手,读书思考,感悟体验,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意境,被“我”和护士对母亲的真情所感染。“我”抱母亲入睡的情景达到情感的高潮,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同学们。此时用轻声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情境,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那种浓浓的母子情深充溢于学生心中,激起了学生心中珍藏已久的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水到渠成,读写结合,表达心声,笔者设计小练笔:妈妈,我想对你说,将自己心中对妈妈的感念、感激、感恩说出来,在课前准备好的爱心卡片上,写下一声问候,一句祝福,一句感谢……通过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回报之意会更加强烈地被激起,“学会爱、学会感恩”文本的真正内涵也水到渠成地达到了。

由此可见,高效的读写结合训练,必须找准练笔时机,以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点、文本意蕴的着力点、语言范式的经典处为切入点,顺势引导,随堂练笔,及时点评,才能实现有效强化目的。

二.把握练笔梯度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课堂小练笔确实要经常练,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巧办法。但是,教师在设计练笔时不仅要找准练笔时机,而且要把握练笔的梯度,要面向所有学生,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要使学生循序渐进、由易而难、逐步提高,写作能力螺旋上升。笔者认为设计课堂小练笔要把握三个梯度。

首先,可以设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带有模仿性的课堂小练笔。比如仿写句子,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的过程。例如,《孔子游春》一文中的第2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用诗一样的语言将大自然的魅力表达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针对这一自然段的独特写法,笔者让学生根据句式进行仿写,在品读的基础上学生想象美景,用美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连绵的山峰是她健美的臂膀;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绵绵的细雨是她甘甜的乳汁;粉红的桃花是她绽放的笑脸……”学生打开了想象的闸门,一句句优美的语句流于学生笔端。课堂小练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拓展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

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带有综合性、灵活性的课堂小练笔,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比如仿写一段话,这是知识的同化过程。例如,《夹竹桃》一文,季羡林先生描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引起作者诸多的幻想。“我幻想……我幻想……我幻想……”的排比句式,把夹竹桃引发的“我”的幻想写得生动有趣,让人浮想联翩。笔者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边读边想象,文中的画面、意境自然浮现在学生的眼前,不知不觉,学生进入美的意境,读出美的韵味,体会到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悦,从中受到感染,获得情趣。然后总结写法,作者写夹竹桃由真实的描写,写到虚幻的想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笔者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选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学生先开动脑筋交流生活中哪些植物可以称之为有韧性,如仙人掌、松树、梅花、广玉兰等,然后仿照作者写夹竹桃的的句式、方法赞美其中的一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关注表达,关注运用,能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也就达到了内化、外显的效果,得到了知识的积累,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再者,还可以设计一些思考性、创造性强的课堂小练笔。比如,续编故事,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很多故事性强的文章写至高潮时,便突然收笔,看似结尾,却意味深长,这就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也为课堂小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以放飞思绪,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挥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爱之链》时,课文结尾处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以“乔依醒来……”为开头,用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写一段话。学生真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想象设计了不同的结尾,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通过乔依夫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描写展现出来了。当然,续写结尾是对原文的延伸,要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明确文章中心的前提下进行,不能脱离文本,过度地自由发挥。

教师在练笔梯度的设计上,还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增加或降低难度,或作及时指导,最终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说出点什么,能够写下点什么。教师还应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从长计议,设计整册书或整个年段的小练笔,形成课堂小练笔序列,找准训练点,由易到难,反复训练,达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逐步提高。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让小练笔发挥最大的功效。endprint

三.拓宽练笔广度

人们常说阅读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写作也是一样的。课堂小练笔要提高实效就必须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有机整合,把训练延伸到家庭,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从而促成学生持久地保持表达兴趣,以饱满的练笔热情去尝试多种方式的表达,最终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发展。

拓宽练笔广度,教师要大力挖掘校内外资源,发挥课堂外资源的利用价值。老师可结合课内外不同语文实践活动,实施多层面练笔策略。例如,《莫高窟》一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每一段先写总起句,后分述,再重点介绍一个有代表性的事物,最后来侧面烘托,这种谋篇布局在苏教版介绍事物的文章中经常出现。笔者在阅读教学时适当引导发现,引导迁移,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课后,同学们参观了学校的“星火生态园”,模仿《莫高窟》的布局进行小练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小练笔开头一段略写星火生态园的位置和概况,“星火生态园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坐落在学校的西南角,北靠幼儿园,东连篮球场,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形成一个天然的绿色屏障。”接着从三个方面先概括后具体来写,“星火生态园建有一个三百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星火生态园不仅有四季如春的温室大棚,还有一个充满生机的迷你动物园。”“星火生态园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少年邮局。”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学生能在自己的习作中模仿着、创造着运用,逐步掌握介绍事物类文章的基本写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中可供练笔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去领略大自然的迷人风光,去感受人世间的爱恨冷暖,去经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由此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得,使学生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下笔成文自然会一气呵成,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现实,拓宽课堂小练笔广度是解决学生写作“无米之炊”的最佳路径。

综上所述,小练笔亦有“大学问”,也需要教师的大智慧。我们一线教师要深入挖掘课内外资源,精心创设自由表达的情境,巧妙地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练笔,坚持下去,“小练笔”这块“小田地”里一定能创出一番“大天地”。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案例与经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

2.浦黎霞.随文练笔,有“度”为佳[J]. 教育科研论坛,2010.(8).

3.吴志仙.小练笔演绎精彩课堂[J].考试周刊,2012.(49).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小学语文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