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性肠梗阻患者开展急诊手术的临床分析

2014-11-15 09:15江展庆
中外医疗 2014年16期
关键词:急诊手术临床疗效

江展庆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急性肠梗阻患者开展急诊手术的治疗时机、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取该院急性肠梗阻患者130例,依据开展手术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患者均在48 h后开展手术,观察组患者均在48 h内开展急诊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在肠坏死率、病死率以及恢复时间的比较中,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情况较为复杂,开展手术治疗前应综合判断病人的实际情况,依据分析结果再决定适合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才能获取更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急性肠梗阻;急诊手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a)-0094-02

肠梗阻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1],主要是肠内容物在肠腔运行时受到机械因素、肠管内脏神经失调或血运障碍所引起的肠道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2]。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已经出现了显著的提升,但疾病通常发病迅速,表现复杂,也给治疗阶段带了了严重的困扰,一旦发生治疗不当,极易造成病人的高死亡率。该次研究以2008年10月—2013年10月间该院13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对象,通过手术开展的时机不同,进一步讨论急诊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急性肠梗阻患者130例,均存在腹胀、腹痛、恶心、排便困难等临床表现,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急性肠梗阻。依据开展急诊手术的不同时将,将样本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19~71岁,平均(43.8±9.8)岁,平均发病时间(1.2±0.9)d,粘连性肠梗阻者29例,结肠肿瘤6例,乙状结肠扭转5例,小肠肿瘤5例,直肠癌3例,粪石性肠梗阻2例。观察组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年龄18~70岁,平均(43.1±9.7)岁,平均发病时间(1.1±0.8)d,粘连性肠梗阻者48例,结肠肿瘤12例,乙状结肠扭转7例,小肠肿瘤6例,直肠癌4例,粪石性肠梗阻3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先期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采取措施保持体内酸碱与水电解质平衡、进行肠胃减压、预防感染以及禁食。进入保守治疗时期内,密切监测急性肠梗阻患者生命机能各项体征变化和病情变化情况,及时做好信息数据的收集统计工作,并针对病情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做好病情分析。当采用保守治疗手段宣布无效时,及时安排手术治疗,该组患者中50例患者于48 h后开展手术,80例患者于48 h内开展急诊手术。如患者发现患有肿瘤或出现中度以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以及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病症,也应该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患者不同病情不同病因,选取的手术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如:肠切除吻合术和分解黏连适用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肠造口术或肿瘤根治术适用于结肠肿瘤病患、加强区域性肠排列术适用于肠套叠的治疗。

1.3 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时间、不良反应、肠坏死率及病死率,并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拟定疗效判定标准为:①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消失,辅助检查的结果显示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均获明显改善,辅助检查的结果显示正常;③无效:症状与体征未见改善,且辅助检查也未见好转,甚至发生加重或死亡。

1.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以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情况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比较

治疗结束后,在肠坏死率、病死率以及恢复时间的比较中,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比较 [n(%)]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比较(x±s)

3 讨论

急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3],引发该病的原因主要有机械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及动力性肠梗阻,其中以机械性肠梗阻最为常见,在该组样本中均为该种情况。而粘连性肠梗阻又是该种梗阻的最常见类型[4],该次研究中粘连性肠梗阻占比59.2%。多项研究[5-6]表示临床治疗时首先应采用非手术方式,经过禁食、纠正酸碱与水电解质平衡、胃肠减压后再开展手术,常规治疗可以缓解病人临床症状,为手术开展提供有益条件。当前临床手术治疗主要以腹腔镜下开展为主,能够减少患者的切口,降低感染发生,并且手术视野较好,临床疗效更显著。由于急性肠梗阻发病原因较复杂、病情发展较快,临床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成为手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手术开展的时机也成为治疗中的关键问题。该次研究依据开展手术的不同时间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显示48 h内开展手术的观察患者恢复时间为(21.98±2.28)h,48 h后手术的对照组患者恢复时间为(22.61±4.31)h,两组患者的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郑建新[7]报道一致。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为9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吴俊[8]的报道一致。同时,两组患者的肠坏死率与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两组提示临床开展急诊手术时,应综合全面评估患者实际情况,在择期开展治疗,能够保证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情况较为复杂,开展手术治疗前应综合判断病人的实际情况,依据分析结果再决定适合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才能获取更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崇强.急性肠梗阻65例手术治疗体会以及适应证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50-551.

[2] 杨敏.不同手术时期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3):82-83.

[3] 陈壮浩.老年急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0):146-147.

[4] 陆玉姬.急性肠梗阻诊治体会[J].云南医药,2013,9(4):314-315

[5] 姚红.老年急性肠梗阻80例诊治体会[J].齐齐哈尔学院学报,2013,10(22):3324-3326.

[6] 郭玉香.132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28):119.

[7] 郑建新.急诊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临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31(3):202-203.

[8] 吴俊,肖恩.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选择及治疗效果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63-64.

(收稿日期:2014-03-05)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急性肠梗阻患者开展急诊手术的治疗时机、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取该院急性肠梗阻患者130例,依据开展手术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患者均在48 h后开展手术,观察组患者均在48 h内开展急诊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在肠坏死率、病死率以及恢复时间的比较中,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情况较为复杂,开展手术治疗前应综合判断病人的实际情况,依据分析结果再决定适合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才能获取更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急性肠梗阻;急诊手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a)-0094-02

肠梗阻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1],主要是肠内容物在肠腔运行时受到机械因素、肠管内脏神经失调或血运障碍所引起的肠道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2]。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已经出现了显著的提升,但疾病通常发病迅速,表现复杂,也给治疗阶段带了了严重的困扰,一旦发生治疗不当,极易造成病人的高死亡率。该次研究以2008年10月—2013年10月间该院13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对象,通过手术开展的时机不同,进一步讨论急诊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急性肠梗阻患者130例,均存在腹胀、腹痛、恶心、排便困难等临床表现,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急性肠梗阻。依据开展急诊手术的不同时将,将样本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19~71岁,平均(43.8±9.8)岁,平均发病时间(1.2±0.9)d,粘连性肠梗阻者29例,结肠肿瘤6例,乙状结肠扭转5例,小肠肿瘤5例,直肠癌3例,粪石性肠梗阻2例。观察组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年龄18~70岁,平均(43.1±9.7)岁,平均发病时间(1.1±0.8)d,粘连性肠梗阻者48例,结肠肿瘤12例,乙状结肠扭转7例,小肠肿瘤6例,直肠癌4例,粪石性肠梗阻3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先期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采取措施保持体内酸碱与水电解质平衡、进行肠胃减压、预防感染以及禁食。进入保守治疗时期内,密切监测急性肠梗阻患者生命机能各项体征变化和病情变化情况,及时做好信息数据的收集统计工作,并针对病情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做好病情分析。当采用保守治疗手段宣布无效时,及时安排手术治疗,该组患者中50例患者于48 h后开展手术,80例患者于48 h内开展急诊手术。如患者发现患有肿瘤或出现中度以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以及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病症,也应该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患者不同病情不同病因,选取的手术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如:肠切除吻合术和分解黏连适用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肠造口术或肿瘤根治术适用于结肠肿瘤病患、加强区域性肠排列术适用于肠套叠的治疗。

1.3 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时间、不良反应、肠坏死率及病死率,并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拟定疗效判定标准为:①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消失,辅助检查的结果显示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均获明显改善,辅助检查的结果显示正常;③无效:症状与体征未见改善,且辅助检查也未见好转,甚至发生加重或死亡。

1.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以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情况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比较

治疗结束后,在肠坏死率、病死率以及恢复时间的比较中,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比较 [n(%)]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比较(x±s)

3 讨论

急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3],引发该病的原因主要有机械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及动力性肠梗阻,其中以机械性肠梗阻最为常见,在该组样本中均为该种情况。而粘连性肠梗阻又是该种梗阻的最常见类型[4],该次研究中粘连性肠梗阻占比59.2%。多项研究[5-6]表示临床治疗时首先应采用非手术方式,经过禁食、纠正酸碱与水电解质平衡、胃肠减压后再开展手术,常规治疗可以缓解病人临床症状,为手术开展提供有益条件。当前临床手术治疗主要以腹腔镜下开展为主,能够减少患者的切口,降低感染发生,并且手术视野较好,临床疗效更显著。由于急性肠梗阻发病原因较复杂、病情发展较快,临床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成为手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手术开展的时机也成为治疗中的关键问题。该次研究依据开展手术的不同时间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显示48 h内开展手术的观察患者恢复时间为(21.98±2.28)h,48 h后手术的对照组患者恢复时间为(22.61±4.31)h,两组患者的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郑建新[7]报道一致。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为9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吴俊[8]的报道一致。同时,两组患者的肠坏死率与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两组提示临床开展急诊手术时,应综合全面评估患者实际情况,在择期开展治疗,能够保证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情况较为复杂,开展手术治疗前应综合判断病人的实际情况,依据分析结果再决定适合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才能获取更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崇强.急性肠梗阻65例手术治疗体会以及适应证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50-551.

[2] 杨敏.不同手术时期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3):82-83.

[3] 陈壮浩.老年急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0):146-147.

[4] 陆玉姬.急性肠梗阻诊治体会[J].云南医药,2013,9(4):314-315

[5] 姚红.老年急性肠梗阻80例诊治体会[J].齐齐哈尔学院学报,2013,10(22):3324-3326.

[6] 郭玉香.132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28):119.

[7] 郑建新.急诊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临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31(3):202-203.

[8] 吴俊,肖恩.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选择及治疗效果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63-64.

(收稿日期:2014-03-05)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急性肠梗阻患者开展急诊手术的治疗时机、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取该院急性肠梗阻患者130例,依据开展手术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患者均在48 h后开展手术,观察组患者均在48 h内开展急诊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在肠坏死率、病死率以及恢复时间的比较中,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情况较为复杂,开展手术治疗前应综合判断病人的实际情况,依据分析结果再决定适合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才能获取更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急性肠梗阻;急诊手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a)-0094-02

肠梗阻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1],主要是肠内容物在肠腔运行时受到机械因素、肠管内脏神经失调或血运障碍所引起的肠道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2]。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已经出现了显著的提升,但疾病通常发病迅速,表现复杂,也给治疗阶段带了了严重的困扰,一旦发生治疗不当,极易造成病人的高死亡率。该次研究以2008年10月—2013年10月间该院13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对象,通过手术开展的时机不同,进一步讨论急诊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急性肠梗阻患者130例,均存在腹胀、腹痛、恶心、排便困难等临床表现,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急性肠梗阻。依据开展急诊手术的不同时将,将样本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19~71岁,平均(43.8±9.8)岁,平均发病时间(1.2±0.9)d,粘连性肠梗阻者29例,结肠肿瘤6例,乙状结肠扭转5例,小肠肿瘤5例,直肠癌3例,粪石性肠梗阻2例。观察组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年龄18~70岁,平均(43.1±9.7)岁,平均发病时间(1.1±0.8)d,粘连性肠梗阻者48例,结肠肿瘤12例,乙状结肠扭转7例,小肠肿瘤6例,直肠癌4例,粪石性肠梗阻3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先期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采取措施保持体内酸碱与水电解质平衡、进行肠胃减压、预防感染以及禁食。进入保守治疗时期内,密切监测急性肠梗阻患者生命机能各项体征变化和病情变化情况,及时做好信息数据的收集统计工作,并针对病情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做好病情分析。当采用保守治疗手段宣布无效时,及时安排手术治疗,该组患者中50例患者于48 h后开展手术,80例患者于48 h内开展急诊手术。如患者发现患有肿瘤或出现中度以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以及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病症,也应该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患者不同病情不同病因,选取的手术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如:肠切除吻合术和分解黏连适用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肠造口术或肿瘤根治术适用于结肠肿瘤病患、加强区域性肠排列术适用于肠套叠的治疗。

1.3 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时间、不良反应、肠坏死率及病死率,并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拟定疗效判定标准为:①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消失,辅助检查的结果显示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均获明显改善,辅助检查的结果显示正常;③无效:症状与体征未见改善,且辅助检查也未见好转,甚至发生加重或死亡。

1.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以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情况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比较

治疗结束后,在肠坏死率、病死率以及恢复时间的比较中,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比较 [n(%)]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比较(x±s)

3 讨论

急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3],引发该病的原因主要有机械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及动力性肠梗阻,其中以机械性肠梗阻最为常见,在该组样本中均为该种情况。而粘连性肠梗阻又是该种梗阻的最常见类型[4],该次研究中粘连性肠梗阻占比59.2%。多项研究[5-6]表示临床治疗时首先应采用非手术方式,经过禁食、纠正酸碱与水电解质平衡、胃肠减压后再开展手术,常规治疗可以缓解病人临床症状,为手术开展提供有益条件。当前临床手术治疗主要以腹腔镜下开展为主,能够减少患者的切口,降低感染发生,并且手术视野较好,临床疗效更显著。由于急性肠梗阻发病原因较复杂、病情发展较快,临床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成为手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手术开展的时机也成为治疗中的关键问题。该次研究依据开展手术的不同时间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显示48 h内开展手术的观察患者恢复时间为(21.98±2.28)h,48 h后手术的对照组患者恢复时间为(22.61±4.31)h,两组患者的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郑建新[7]报道一致。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为9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吴俊[8]的报道一致。同时,两组患者的肠坏死率与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两组提示临床开展急诊手术时,应综合全面评估患者实际情况,在择期开展治疗,能够保证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情况较为复杂,开展手术治疗前应综合判断病人的实际情况,依据分析结果再决定适合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才能获取更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崇强.急性肠梗阻65例手术治疗体会以及适应证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50-551.

[2] 杨敏.不同手术时期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3):82-83.

[3] 陈壮浩.老年急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0):146-147.

[4] 陆玉姬.急性肠梗阻诊治体会[J].云南医药,2013,9(4):314-315

[5] 姚红.老年急性肠梗阻80例诊治体会[J].齐齐哈尔学院学报,2013,10(22):3324-3326.

[6] 郭玉香.132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28):119.

[7] 郑建新.急诊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临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31(3):202-203.

[8] 吴俊,肖恩.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选择及治疗效果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63-64.

(收稿日期:2014-03-05)endprint

猜你喜欢
急诊手术临床疗效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在急诊手术护理中的应用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26例中晚期妊娠合并非产科急腹症手术时机选择的探讨
骨科急诊手术治疗多发性创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颅内动脉瘤急诊手术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