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粒土圪垃也是江湖

2014-11-17 09:37李正贵
小说林 2014年4期
关键词:城里人江湖小说

◎李正贵

在比现在还年轻的时候,我对“江湖”一词的理解不外乎刀光剑影、仗义孤行、嬉笑怒骂、歃血为盟之类,思维一直停留在“三侠五义”“ 一百单八将”“ 关老爷”上。但是,去年冬天,因为我母亲去河边洗衣服,走在冻土上滑倒而摔坏了腿,我们兄妹纷纷从外地赶回去,围在母亲的床边抱怨她不该为了省那点儿电费、水费却要去河边洗衣服时,母亲却说,没多大事,人在江湖,难免失足。

当时,母亲说这话,语气很平淡,从容如水。

我共有兄妹六个,父亲去世早,是母亲一个人把我们拉扯大的,她吃了很多苦,用饱经风霜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但等到我们个个长大成家立业后,又都一个一个离开了母亲,把母亲一个人孤独地留在了家乡。人在江湖,难免失足。这句话我以前曾经听母亲无数次说过,是她在尽力办某一件事失败后,或者生活贫困时,就会说这句话。有时像是自言自语,宽慰自己,有时又像是在教导我们,处世的心态要平和。母亲不识字,她能够说出这句话,说明她还有许多辛酸是我们不知道的。

也正是那次,我忽然对“江湖”一词有了新的理解,江湖其实可以是平淡的,甚至简化到每一个人身上,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只要你来到这个世上一回,你就走了一趟江湖,如母亲、姚希望、吴春莲、赵小娥等等。它甚至可以简化到万物,一粒土圪垃从大地分离出来,它的经历也是另一种江湖。

我们行走于大地,随手捡起一粒土圪垃,同样也捡起了一个故事。江湖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故事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于是,在我的笔下就有了一条江湖街以及街上的人。

在刚开始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原本要以“母亲的江湖”做主轴来叙述, 但写着写着又写不下去了,原因是发现,我写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像是情感散文,因为我在母亲的身上用去了大量的情感词汇,虽然我尽量把母亲写得真实,但那些情感词汇却会不断地从笔下涌出。而且我总感觉,有许多许多原本我要表达的东西,又难以表达出来。后来,我停了两天笔,重新把构思捋了一遍,才明白,母亲一个人的故事,放在江湖街,简直如一粒土圪垃,虽然也是江湖,但却显得无足轻重。准确来说,母亲一个人的故事,根本构不成一条江湖街,只有有了姚希望、刘光头、吴春莲、赵小娥以及众多的街坊邻居,才有了完整的江湖街。

在创作期间,我尽量把人物往现实生活中拉近,包括语言、动作、表情,我希望任何一位读者看过之后,都不会对小说中的人物产生陌生感,觉得他们就是自己熟悉的某某人或街坊邻居。

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中并没有单个固定的原型,因为他们的故事在现实中也许有,但并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是许多人的故事被我集中到小说中某一个人物身上,又相互穿插到另外一个人物或几个人物身上。比如赵小娥,我老家邻村以前确实有一个女人刚结婚,就和一个城里人跑了,但那个城里人并不是屠夫,并且那个女人到现在也没有回来,听说她和那个城里人过得很幸福,村里回来过一个女人,却是以前和丈夫因为一点儿小事而离婚。当十几年后她回来时,丈夫已经成了暴发户,这些故事又被我穿插到了吴春莲和刘光头的身上。我之所以这么写,是希望小说中的人物更丰满,也更贴近生活。还有小说中的母亲,我用的是反向写作,故意把她写成一个既讲亲情又自傲的人物,这也是为了让小说有一定的可信度。

我是第一次为自己的小说写创作谈,有一点儿无从下笔的感觉,写这篇小说用了三个夜晚,写这篇创作谈却用了一个夜晚,但还是感觉写得既短又不如意,也不知道想说的说明白没有。

我虚构了一条江湖街,并且写了几个关于江湖街的小说,《谁的江湖》只是其中的一篇。

总之,为江湖街祈福!

猜你喜欢
城里人江湖小说
我的江湖
我的江湖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城里人
爱的江湖
乡下人与城里人
城里人 乡下人
城乡差别
不问江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