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漏网之鱼营口出逃记

2014-11-19 10:21孟祥卫
党史纵横 2014年7期
关键词:杜聿明乘船葫芦岛

孟祥卫

在辽沈战役中,东北解放军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唯独国民党第五十二军(下辖第二、第二十五两个师)利用解放军全力围歼廖耀湘“西进兵团”之际,乘隙从辽阳直扑营口,并借道营口,乘船逃离东北战场,成为辽沈战役战场上的漏网之鱼。因为这一失误,“东总”被毛泽东严厉批评:“你们事先完全不估计到敌人以营口为退路之一,在我们数电指出之后,又根据五十二军西进的不确实消息,忽视对营口的控制,致使五十二军部队于(10月)24日占领营口,是一个不小的失着。”辽沈战役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的第一个伟大胜利。胜利是辉煌的,但也留下了遗憾。这就是国民党五十二军从营口成建制地逃走。

五十二军是国民党派到东北战场14个军之一。五十二军控制营口后,立即电请E峰派海军舰船前来接运。蒋介石闻讯后十分重视,亲自部署接运事宜。10月27日,他命令杜聿明与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共同研究撤退和接运的办法。30日至31日,国民党海军临时混合舰队辖“重庆”号、“太康”号、“永兴”号、“永胜”号、“永泰”号、“联利”号、“中基”号、“中鼎”号、“中建”号等舰只驶抵营口海面。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乘旗舰“重庆”号停泊在营口外海指挥撤退。“太康”号舰长马纪壮乘坐“太康”号驶^辽河,一面传达“最高统帅令”,一面与五十二军军长刘玉章等人在“太康”号上商讨装载事宜。与此同时,国民党方面又在葫芦岛、长山岛、大沽口三处紧急征调商船、机帆船,如“海菲”号、“宣怀”号、“渤海”号、中101、中102、中108、中111号等,编成抢运队,火速赶到营口参加接运。可以说,国民党方面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地为从营口接运五十二军撤退做准备。

五十二军在营口占领要点,抢修工事,以备随时与即将到来的解放军做最后的决战。我解放军七、八、九三个纵队此时陆续抵近营口。五十二军自知摆在面前的是一场前有大河、后有追兵的背水之战,胜算难定。10月29日,五十二军以攻为守,对最先进抵营口外围的我解放军九纵二十五师先头部队进行伏击。30日,五十二军再以5个团的兵力全力反扑,扩大缓冲区域,为登船争取时间。同时,军长刘玉章派一个辎重营约300余人,据守可以俯控辽河码头的最后一道屏障——太平山阵地,并命令将全师所有重武器都留给辎重营使用;命令第二师、第二十五师在营口外围各选5个要点,每个要点各置一个排的兵力据守。掩护全军主力撤退上船;预留大卡车一辆,11月1日午夜12时以后方可撤离。11月1日深夜,五十二军各部按班、排、连、营、团、师、军的顺序分别登船。外围10个要点的掩护排各乘一辆大卡车迅速驰至辽河码头登船。因船少人多,容量不足,为节省空间,所有登船官兵一律站立。车辆、辎重、骡马等全部放弃。但是即便如此,仍有许多士兵无法登船。于是,刘玉章让无法登船的官兵自己寻找民船渡河。11月2日7时,解放军发动对营口地区的进攻。我军首先将据守太平山的辎重营300多人全部消灭,然后从多路攻入营口市区,消灭了许多负隅抵抗的五十二军残余官兵。

就在我军迅速解放营口之际,国民党五十二师的大部官兵乘船逃走。那么,国民党五十二军到底从营口撤走了多少人?部分相关史料尚没有完整、确实的记载。据时任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所写《营口撤逃的前前后后》记述:“到11月1日,才将后来的一只登陆艇及招商局另一只小商船驶入营口港。刘玉章见船少人多……于是他决心将车辆、马匹、辎重等一齐丢掉,用所有弹药集中火力向解放军反扑,掩护撤退。可是只有几只船,把人堆起来也装不了近两万人,最后连同在营口的民船也只装了15000人左右。”时任国民党五十二军参谋长廖传枢在他所写的《第五十二军营口撤逃记》也回忆:“11月1日上午,大小几只登陆艇和一艘商船全部靠岸,决定当天晚上登船逃跑。但船少不敷使用,只好把汽车破坏,丢掉马匹,打破建制,将人员全部‘塞上船。”“(1日)夜11点各特种部队都已登船完毕,步兵部队也开始到达码头。这时,我同刘玉章才上了马纪壮的旗舰。是役尚俘有不少解放军,一部被带上船,一部禁锢于一大厂房内。”

根据以上两个人的回忆分析:国民党五十二军所辖两个师有“近两万人”。按编制说,计有第二师、第二十五师,另外还有军直属单位诸如辎重团、大石桥人力输送团(步兵团编装)、炮兵营、通信营、兽力营等各部全部登船;同时还将一部分被俘的解放军战士也一并带上了船。

11月2日凌晨,正待涨潮离港之际,五十二师的第二师所乘坐的“宣怀”号商船突然起火。廖传枢的描述是:“我到甲板上一看,上游河边火光烛天。……‘渤海轮(廖传枢记忆有误,实为“宣怀”号)上面装载有炮兵营、通信营、第二师师部和第五、第六两个团。炮兵营先上,且在下舱,全部烧光,其他跳入水中淹死的也不少。步兵团开始登船就起了火,吃亏较小。”至于商船起火的原因,廖传枢的看法是:“起火的原因当然都会怀疑是共产党搞的,其实不是的。这条船装汽车到葫芦岛卸下,地板上多被汽油漏湿,上船之前,已指明这种情况,严禁火烛,禁止吸烟,在命令中也列为注意事项。部队登船都由各部派军官在进口处检查,非本部人员不得上船。起火之后一直没有发生别的情况,所以判断不是有人捣乱。后来据逃出的人说,船上没有开灯,有人点上蜡烛,船越上越重,船底触地,失去平衡,船员要求向外侧疏散,无人理会,这支蜡烛因船身倾斜而倒地起火,迅速蔓延,人各逃命,就无法挽救了。”

“宣怀”号起火导致最先上船而被安排在下舱的炮兵营“全部烧光”。因船在岸边,正在登船的第二师五、六两个团及时撤离,没有遭到损失。这些侥幸逃过一劫的官兵其中一少部分转登其它接运船只,而大部分只能在辽河到西炮台沿岸一带搜寻民船逃离。

11月2日5时,辽河涨潮,河阔水深。所有接运船只立即起锚开船,向辽河入海口驶去。渐渐地,天色微明。舰上有人发现东岸飞机场西南有部队聚集成群,人数不少。乘坐“太康”号的马纪壮与刘玉章、廖传枢一同通过望远镜观察,认定是五十二军溃散官兵正在找船离岸。这些官兵即为第五团团长郭永、第六团团长侯程达所率残部。两个团各有五六百人后乘帆船于11月5日抵达葫芦岛。

五十二军乘船逃离营口后,刘玉章和廖传枢登上旗舰“重庆”号,向桂永清报告撤退经过。11月2日下午4点,刘玉章指派廖传枢前往葫芦岛面见杜聿明,报告五十二军从营口撤退的整个经过以及“宣怀”号商船失火损失情况。杜聿明正是根据廖传枢的报告,得出了五十二军从营口撤出了15000人左右的结论。但后来又有郭永、候程达两团共计千余人乘帆船逃到葫芦岛。这样,国民党五十二军从营口最后撤出的人数实为16000人左右。综兵力应为2万人左右,与杜聿明所言的“近两万人”相符。此应为国民党五十二军兵力的实数。据此推算,五十二军“近两万人”,乘船逃出去的约16000人左右,在营口的战损约三四千人。所以,有史料称“盘踞营口9天的国民党五十二军,除一部分乘船逃脱外,共1.48万人被歼”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按照国民党军队的一惯作法,兵员多有浮夸,原因有二:一是浮夸兵员一般就不会被整编、缩合分析,我解放军在营口消灭了五十二军第二师五团、六团大部,第二十五师1个团及军直属运输团大部;而五十二军军部则携第二十五师大部、第二师残部乘船逃走。以1946年11月初,在新开岭战役中被全歼的五十二军第二十五师8900多人为参考,此时的五十二军所辖的第二师和第二十五师每个师以9000人计,再加上军直属单位,五十二军全部编;二是浮夸兵员各级军官都可以吃空饷。国民党五十二军是最先进入东北战场的一个军,在东北战场上与我军对抗整整三年,兵员消耗较大,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由此分析,无论是杜聿明所称的五十二军有“近两万人”,还是廖传枢汇报的“从营口撤出了15000人左右”,均有浮夸的成分。因此,这两个数字再适当压缩一些应更接近事实。

猜你喜欢
杜聿明乘船葫芦岛
杜聿明:被特赦第一人
秋天,在一夜之间
专题训练:语法填空
张学良 避暑葫芦岛始末
阅读理解
杜聿明瞻前顾后成俘虏
空船
葫芦岛海边补网人
陈潭秋:第一个提到葫芦岛港的中共领导人
我所认为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