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生命,慎打点滴

2014-11-20 02:37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4年11期
关键词:微血管平均数点滴

气温一天比一天低,医院里又迎来了大批“打点滴通血管”的老人们。朋友的母亲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回想起当天的那一幕,朋友几乎懊悔得要用头去撞墙。“没病为什么要去打点滴呢”——朋友一遍遍的自言自语,因为就在打点滴的过程中,一向身体健康的母亲忽然昏厥,醒来后便说不出话来。朋友带母亲跑了几家医院,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老母亲在病榻上辗转月余,竟然含恨而终了。

如果你认为上述的事例只是个案,那你就错了。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甚至有网友据此得出了“输液等于自杀”的结论,让人闻之心惊!

据报载,有的外国人到中国的医院看病,被吓得目瞪口呆。让他们“惊诧”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怎么这么多人在打点滴!在国外,打点滴被认为是一种小手术,一般只有两种情况会打点滴——一是抢救危重病人,二是病人无法进食,用点滴输入营养液。所以,他们一下子看到这么多人在打点滴,还以为全是危重病人,当然被吓呆了。

大家可能还记得我国卫生部门2009年的那次统计,当时测定国人每年打点滴平均数为8瓶,而国际上的平均数只有2-3瓶,“人均8瓶”一时几乎成了过度医疗的代名词。

孔子说,过犹不及。做任何事都得掌握一个度,治病救人的医疗更应如此。病理学家纪小龙曾经说过,在所有的疾病中,三分之一的病是能治的,三分之一的病是治不了的,还有三分之一是不用治的。事实上,很多打点滴的人治的恰恰是那三分之一“不用治”的病。比如病毒性感冒,抗生素对此毫无作用,且打点滴本身还给病人带来了诸多危险因素。

从使用抗生素的角度来看,打点滴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使身体产生抗药性,且容易使身体的菌群失调;而从打点滴这种给药方式来看,它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就算没有不良反应,长期打点滴,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也会大量蓄积在微血管丰富的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内,久而久之,会引起微血管的血栓梗塞、肺内肉芽肿等严重病症,所以,“输液等于自杀”的说法虽有些危言耸听,但绝非毫无根据。

至于“打点滴通血管”,也早就被专家们斥为无稽之谈——短期输液冲血管,既不可能将血管冲软,又不可能清洗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不可能消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危险因素,因而也就不可能预防血栓形成。

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打点滴”的给药方式目前仍在医院唱着主角。希望每一位看到此文的读者们都能向亲友们传播一下正确的“点滴”观,别让“滥用点滴害命”的悲剧再次上演。

猜你喜欢
微血管平均数点滴
《珍惜点滴》
血管病,“大河小溪”一起治
给大树打“点滴”
微血管心绞痛:没有冠状动脉狭窄的心绞痛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与微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
不一样的平均数
糖友几个小动作可保护微血管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