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某综合大学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公益素养的比较

2014-11-20 03:41崔萌萌钮文异
医学与社会 2014年2期
关键词:参与率公益活动医学生

崔萌萌 纪 颖 钮文异 黄 丹

1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北京,100191;2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北京,100191

公益慈善行为是现代文明的重要表现,更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基本划定了公益事业范畴,包括非营利的扶危济困、科教文卫、环保等一系列事项。大学生是青年公益事业的主力军[1],医学生属于大学生团体,具有参与慈善事业的先天优势,同时,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医学技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公益素养是指大学生在慈善捐赠或志愿服务等中表现出来的对公益的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公益意志和公益行为习惯等。为了解医学生的公益素养是否具有特殊性,本研究以北京市某综合性大学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将医学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的公益素养进行对比研究,从对公益主体(社会组织)的认知、公益情感、公益意志、公益行为4个方面来表现大学生的公益素养。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北京市某综合大学一至五年级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医学专业学生和非医学专业学生分层抽样。每个层中,根据本科生的人数和估算的欲抽取的样本数计算每层宿舍楼需要抽取的宿舍数,然后按等概率原则抽取每层中的若干宿舍,对宿舍内全部本科生发放问卷。对于进入医院实习的高年级临床医学生则随机抽取某个医院的学生宿舍进行样本的补充。最终获得有效样本共717人,其中医学专业382人,理科、人文、社会等其他专业335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内容是在参照国内外同类研究资料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特点进行设计,并经专家咨询后确定的。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公益组织知识、公益情感、公益意志、公益行为等。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调查,抽选到的宿舍内全部学生进行现场填答。调查采用匿名方式,填答完毕当场回收,无效填答问卷当场剔除,不完整填答问卷在数据分析中剔除。

1.3 统计学方法

问卷经统一编码后,由调查员、研究人员进行审核,通过Epidata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的717名大学生中,医学专业382人,占53.3%;理科 (161 人,22.4%)、人文 (73 人,10.2%)、社会(101 人,14.1%)等其他专业共 335人,占46.7%。见表1。

表1382名医学生一般人口学特征分布及构成(n,%)

2.2 对公益主体的认知

对公益主体的认知得分根据选对一个知识点得1分的原则,15个知识点总分为15分。本次调查学生的相关知识平均分为6.40±3.18,其中女生平均分为6.69 ±2.95,男生平均分为6.00 ±3.43,男生和女生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医学专业学生平均分为6.20±3.24,理科、人文、社会等其他专业学生平均分为6.63±3.08,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知识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专业的比较中发现,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公益认知知识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各专业学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将社会学专业与理科、人文专业的学生合并后,其得分与医学专业学生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与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得分优势被人文、理科专业学生中和有关。

对各知识点的知晓中,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答对率有差别的知识点为“非营利性组织、公民社会组织是非政府组织(NGO)的别称”、“中国的NGO类型包括社会团体”、“NGO获得合法身份的登记注册部门为民政部”,其他知识点的答对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对公益组织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n,%)

2.3 公益情感

本研究涉及公益情感的题目主要包括:参与公益活动的出发点、参与公益组织或活动对个人的意义以及对国内外公益组织的信任度。参与过公益活动的出发点的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献爱心、组织或同伴带动、某种回报(社会网络拓展、个人技能提升等)、曾受惠于某种组织、宗教信仰,医学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的出发点排序并无不同。对于参与公益活动和组织对个人的意义,医学生更注重对个人能力和知识技能的提高,其他专业学生更注重社会网络人脉的拓展。在对国内外NGO的信任度上,从整体信任度上看,所调查的大部分学生对NGO是比较信任的。比较来看,医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对国际NGO信任的人数均比较多。医学生有5.5%不信任国际NGO,其他专业学生有6.3%不信任;医学生有15.4%不信任国内NGO,其他专业学生有16.1%。见表3。

表3 对国际和国内NGO的信任情况(n,%)

2.4 公益意志

本研究以“假如有机会,是否会参加公益活动或实习、是否会把NGO列入未来职业规划范围之内”来衡量调查对象的公益意志。假如有机会,医学专业323人(84.6%)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参加公益活动,医学专业261人(68.3%)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在在校期间到公益组织去实习。医学专业有64人(16.8%)会把NGO列入未来职业规划,其他专业有54人(16.1%);医学专业有130人(34.0%)明确不会把NGO列入未来职业规划,其他专业学生中该比例为35.5%。见表4。

表4 参加公益组织和活动意愿状况(n,%)

所有调查对象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高于参与公益实习的积极性,参与公益实习的积极性高于公益职业规划的积极性,积极性呈递减趋势,对短期行为的积极性要高于长期行为或固定规律行为,但这些养异无统计学意义。

2.5 公益行为

在所调查大学生中,有497人参加过公益活动,公益行为参与率为69.3%,医学专业参与学生有284名,参与率为74.3%,其他专业参与学生为213名,参与率为63.6%。

医学生在医疗卫生领域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公益活动参与度较高,其他专业学生在教育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公益活动参与度较高,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参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领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调查对象参与公益组织的情况(n,%)

在公益活动的参与中,医学生在医学专业性较强的活动(义诊、医院导诊)和献血活动的参与度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学生在地球1小时、捐钱捐物等公益活动的参与度上好于医学生,对于义务家教或支教,医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参与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6。

表6 调查对象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n,%)

2.6 参加公益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是否参加过公益行为(0=参加,1=不参加)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年级、专业、民族、家庭居住地、知识得分、是否为公益组织成员、对国际及国内NGO的信任度、对个人的意义等作为自变量,采用前进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医学生的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知识得分、对国内NGO的信任度是其发生公益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OR 分别为 0.341、0.903、1.453,P < 0.01)。其他专业学生的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专业、知识得分、是否是NGO成员是其发生公益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OR 分别为0.560、0.672、0.433、0.916、4.749,P<0.05)。性别与公益知识得分是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是否会产生公益行为的共同影响因素,女生会比男生更多地参与公益活动,对公益组织和活动的较多了解也会促进行为主体产生公益行为。其他研究中发现专业、家庭居住地也会影响慈善行为[2-3],本研究亦将家庭居住地纳入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但是本研究并未发现家庭居住地对公益行为的影响。

3 讨论

21世纪以来,高校学生逐渐成为践行公益的主体之一。大学生通过参与公益活动这种形式,既为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又展示了自我,促进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在公益活动这个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5]。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公益认知总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学生个别知识点的知晓率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医学生的公益活动参与率高于其他专业学生(P<0.05),医学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出发点并无不同;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医学生更专注参与活动对自身的个人能力和知识技能的提高,而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加专注于社会网络人脉的拓展以助于未来职业发展;医学生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公益活动参与度较高。根据调查结果,医学生的公益素养在医疗卫生领域表现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其他领域并没有体现出特殊性。

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女生的公益素养高于男生,主要表现为女生的公益组织知识得分、公益活动参与率均高于男生,可能与男女性别特征及社会所赋予的性别角色有关,女生倾向于情感细腻、富有爱心、热心公益的角色。社会类专业学生的公益素养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可能与专业所长有关,社会类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公益组织和活动,同时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了解更多的公益相关知识。调查对象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高于参与公益实习的积极性,参与公益实习的积极性高于公益职业规划的积极性,积极性呈递减趋势,对短期行为的积极性要高于长期行为或固定规律行为,一次性或短期的行为活动更容易实现。提高公益活动的参与率需要根据性别特点、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

调查对象对国内公益组织的信任度比较低,可能与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比较低,人们普遍对慈善机构不信任有关。另外,由于慈善机制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到位,虽然政府对慈善机构进行了某种强制力的监管,但慈善机构仍会出现腐败现象[5]。如红十字基金会公信力缺失[6],使社会公众对国内的公益组织产生怀疑态度,信任度下降。公益行为整体参与率为69.3%,医学专业学生为74.3%,其他专业学生为63.6%,医学生的公益活动参与率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均低于同类研究大学生的公益行为参与度82%以上的结果[7-8],是否与每个学校的文化氛围、课业负担以及学校所在地的非政府组织活跃程度有关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对国内公益组织的信任度是医学生公益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因此,在大学生参与公益组织和活动的意愿比较积极的情况下,提高公益组织自身质量和诚信度,增加透明度和监管力度,能更好地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公益知识得分与公益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公益知识得分越高越有可能参加公益活动。提示在培养大学生公益素养的过程中,可以先从理论着手,增加其对公益相关理论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消除其心理上的陌生感和抵触感。

[1]赵林栋.青年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创新[J].当代青年研究,2013(5):30-35.

[2]任源.大学生慈善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自身效应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2.

[3]张曼.大学生参与慈善救助的行为、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11.

[4]邹军娥,汪雅芸.大学生是社会公益活动的主体力量[J].校园之声,2011(3):109-110.

[5]杨金国.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认识及参与情况[J].东方企业文化,2011(18):217-219.

[6]夏龙.红十字基金会公信力缺失研究[D].中南大学,2012.

[7]冀相英.我国大学生慈善行为及其培育途径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11.

[8]邓玮.当代大学生慈善捐赠行为与认知调查——来自厦门高校的问卷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7(5):24-29.

猜你喜欢
参与率公益活动医学生
公益活动证书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其他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我国生育率的变动对劳动参与率影响分析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