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产电影中的青春题材研究

2014-11-21 04:15姜庆丽曹敬辉
剧影月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题材青春

■姜庆丽 曹敬辉

2013年国产电影中的青春题材研究

■姜庆丽 曹敬辉

近年来,青春电影在国产影片中异军突起且票房表现优异,带来观众怀旧之风的盛行。且以2013年上半年上映的三部影片为例,《青春派》 讲述的是一群高中生带着对高考的恐惧和焦虑,期待着迈进大学校门的奋斗青春;《致青春》 则把经历过高考的人带进了大学这所人间天堂,浪漫温暖的恋爱,闪烁着阳光的灿烂青春;《中国合伙人》则把视角转向了大学毕业后的年轻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尝尽社会冷暖,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奋力一搏。探究青春文化题材电影在近年热门的原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从时代背景和创作者的角度考虑

1.影片背景的可选择性

《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的时代背景都设置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人们内心涌动夹杂着思想的不安分,每个人都试图对青春做重新的诠释,他们仰仗着青春的力量想改变世界,不成想最后连自己都没改变。而《青春派》则着眼于当前的社会现实,高考制度像一把利刃,划清了好学生和坏学生的身份,大学的校门对他们敞开与否,全在高三最后的一搏中。刘杰导演并没有对这种考试制度进行深度的解读,而是停留在事实的表面,客观记录了这样一个群体。

影片的创作者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配合着接地气的影像手段,表现他们曾经的青春岁月,不仅能让观众跟随影像重温过往的流逝,还能撩动他们内心关于轰轰烈烈的青春情怀,最终赢得了现今最大的电影消费群体——青年观众的支持与喜爱。影片依附的时代背景或远离或贴近观众的现实生活,面对过去人们总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所以,青春话题成为创作者首选的题材之一。

2.创作者自身因素的考虑

从导演自身来讲,赵薇是一位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而作为其研究生毕业作品的《致青春》在未拍摄完成时就已经被外界宣传得沸沸扬扬,影片上映前已经具备了相当数量的群众基础,加之上映后影片的极佳口碑效应,适逢“五一”档期,让明星导演赵薇执导的处女作《致青春》 狂揽7亿多的票房。陈可辛是内地观众最喜欢的港台文艺导演之一,从《 甜蜜蜜》、《 如果爱》到《 投名状》,通过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为自己积累起了相当大的人气,让内地观众一步步认识了他,并为他的影片深深痴迷。刘杰是内地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属于典型的文艺片导演,虽然影片的题材切合当今社会的现状,但知道刘杰导演的人并不多,另外本片只有秦海璐一个明星撑场,在影院中被观众冷落也是可以料到的事情。

如果将这些青春电影放在整个中国电影的序幕上来考察,我们会发现,他们既不像第五代那样具有强烈的大历史观念,也不像第六代那样踽踽独行、突出自我。或许正因为他们没有代际划分的局限,才能使他们突破传统的文化藩篱,有勇气表达当今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

除了以上三部影片外,《小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也和青春题材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种题材的变化,都源自这个时代环境下影片创作者对观众欣赏习惯和观赏口味的关注和表达。

二.从投资者投拍青春题材电影的角度考虑

1.投资者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分析

2013年,中国电影全年的票房总额突破了230余亿元。这种井喷式的发展显示了出中国电影市场超强的扩张性和巨大的增长潜力。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开始投资电影业,他们十分看好这个商业和艺术结合的恰到好处的电影产业,中国的电影票房仅用四年的时间就由100亿元突破到230亿元,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势头将不容小觑。潜力巨大的电影市场为投资者带来高风险高回报的收益,为规避或降低风险,他们在投拍电影时,会进行详尽的投资回报评估,所以,在影片题材的选择方面他们是非常慎重的。

影片的生产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前期筹备阶段、拍摄阶段、后期整合阶段。导演把文字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之后,就要看投资人是否愿意把创作者的内心想法转化为影像了。投资者大多出于商业利益和投资回报的考虑,经过再三权衡,做出最终的选择,投拍还是放弃,决定权在投资人手中。

近年来,青春题材影片能够在影院中和观众见面,有相当一部分功劳归功于投资者们,正是他们实现了这种题材出现在观众视野中的可能性。投资人对青春题材的关注和选择,也是考虑到当今观众们的欣赏口味,出于影片票房的考虑,他们以受众为出发点,投其所好。

2.青春题材电影元素的优质性

谢建华说:青春题材电影“它注重为个人立传而非替国家建言,浸淫着不无乖张的个人冲动而罔顾社会道德规范,叙事强调自我经验而非迎合流行趣味。”20世纪90年代是迟来的中国当代青春电影的重要发展阶段,并在这一阶段形成了大陆青春电影自己的艺术特色。如贾樟柯的“青春三部曲”——《小武》《站台》和《任逍遥》,姜文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等影片,都刻画了一群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边缘人物,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年轻、迷茫,对社会无所适从。他们在寻找梦想和爱情的过程中不断受伤又满怀期待,在喧嚣躁动的青春岁月中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青春题材关注的是个人而不是群体,它基于个体生命的体验,去挖掘深藏于年轻人内心的情感状态,因此,它能够获得年轻人的广泛认同。张同道说:“对现实题材的兴趣更为浓厚,更倾向于在现在时态里讲述一个有关自我的故事。这个自我可能是自传性的,也可能是一种时代情绪的寓言,但都与主观情绪与主观思考有关”。

三.从观众观赏心理的角度考虑

1.青春题材影片的轻松娱乐性

近些年,众多的创作者们陷入了集体的怀旧情绪之中,观众的潜意识里也存在着对青春的缅怀,心底开始呼唤,通过影像去寻找青春的身影。人们的青春情结一直隐藏在于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当韶华老去,人们就愈发想念年轻时候的自己,能够在影院回顾一下青春岁月,这对观众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创作者从观众的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青春欲望,也顺带着实现了观众的心理需求。渴望看与被渴望看,形成了一对需求的主客体,在满足与期待满足中,观众和创作者都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观众们能在闲暇时间走进影院,除了被导演吸引外,还有很多是奔着明星去的,片中人物或多或少实现了观众内心呼唤的愿望。随着观众越来越理智的观影心态,影片的题材、故事等本体因素也成为吸引他们走进影院越来越重要的因素。青春题材无疑是最讨巧的类型之一,激情、梦想、疯狂、奋斗的程度都是其他人生阶段所不能够比拟的,年轻人或是中老年人他们都能从电影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情绪,青春题材很轻松地被观众消费了。

2.观众陷入了对逝去青春的集体追忆中

从青春题材电影的观众群体进行分析,这类电影的观赏人群主要是“80后”和“90后”。就“80后”这一群体而言,现在的他们已经步入了充满竞争与压力的社会生活,而在此前十年的时间中,观众也同 《青春派》、《致青春》 等影片中的人物一样,经历了升学的压力和情感的懵懂,体验过高考的残酷,享受过最纯洁的同学情谊,操场上挥洒的汗水和教室里奋笔疾书的身影,都是他们那些年里的集体记忆。

在离开校园走进社会之后,面对复杂现实中纷至沓来的种种压力,“80后”已经开始被称为“暮气沉沉的一代”,他们在当下的生活现实中,难以寻觅到纯真友情,忙碌单调、一成不变的生活把他们曾经拥有的激情消磨殆尽,他们逐渐感觉到自我的迷失和精神世界的空虚。于是,青春电影里的那些单纯美好的镜头和画面,实际就是在促使他们开始回溯自己的心路历程,让青春的记忆慢慢重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而那种久违了的感动和美好,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笑声,便成了他们抚慰自己灵魂的一剂良药,并使他们在这种集体的回忆中重返青春,找回自我。薛婧认为,这种集体的追忆和怀旧,“具有储藏正性情感、维持和提高自我的积极性和归属感,面对当下的危机时统一自我、适应生活等功能”。由此可说,集体怀旧不仅是一种潮流,更是人们的内在心理需求。

综上所述,近年来,青春题材电影大放异彩的原因大致就有以上三个方面:电影导演作为影片的主要创作者,他们的动机和构思是一部影片题材最初的雏形,投资者在几番斟酌之下选择投拍的题材和类型,拍摄完成后在影院接受观众的批评。未来青春题材电影将会何去何从,我们无法预估,不管怎样,观众需要的是好电影,娱乐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则是再好不过。

(姜庆丽: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曹敬辉: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

猜你喜欢
题材青春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青春睡不着
徐纯中红色题材绘画选(下)
幻青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青春不打烊
论藏族题材电影文化主体性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