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庄环境建设的美丽梦想

2014-11-22 13:25熊东旭沈俊超令晓峰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建设策略新型城镇化南京市

熊东旭++沈俊超++令晓峰

摘要:良好的村庄环境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支撑。以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新社区环境建设规划为实例,提出在村庄环境建设中要从构筑科学管理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保障城乡要素的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发掘乡村特色等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村庄环境;建设策略;大泉新社区;南京市

中图分类号: TU982.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158-05

收稿日期:2014-05-27

基金项目:江苏省南京市建设系统科技项目(编号:ks1223)。

作者简介:熊东旭(1980—),男,江西兴国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设计的教学和研究。E-mail:75241380@qq.com。良好的村庄环境是我国立足于现实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0月9日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出重要指示“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1]。” 可以说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期待,是实现全部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然途径。

1新型城镇化架构下村庄环境建设的现实意义

中央制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2],在于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3]。 村庄环境建设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良好的村庄环境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为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良好的村庄环境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良好的村庄环境既保障农村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农民健康的身心,又夯实了乡村创业和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2)良好的村庄环境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架构下的村庄应该具备良好人居环境,完善的卫生、文化设施。(3)良好的村庄环境是“乡风文明”的载体,促进村民文明程度提高。(4)良好的村庄环境是“管理民主”的内在体现。农民作为主体参与到村庄建设中,进行自主管理,丰富了民主决策的新内容。应该看到我国农村面临着人口众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等现实问题,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农村向城市升级或照搬城市发展模式都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有序合理地引导村庄环境建设,才能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才能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最终展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形象(图1)。

2南京市村庄环境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南京市村庄类型

南京市地处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西端,区域地貌为宁镇扬山地的一部分,境内江河湖泊遍布,山环水绕,区内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交错,环境风貌类型丰富多样。村庄建设有与其所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先天条件,整体来说,根据村庄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可分为5大类型模式:依山傍水型、依山型、傍水型、水网型、平原型(图2)。

2.2南京市村庄环境存在的问题

2013年,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8 011.78亿元,同比增11%,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 531元,是全国水平的

186倍,同比增11.8%。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45 ∶1缩小到2013年的2.41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4]。 由于南京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村庄环境和村民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很多村庄建设水平不高,尤其是在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为了进一步摸清南京市村庄环境的现状,在南京市选取8个区(高淳、溧水、江宁、浦口、六合、雨花、栖霞、建邺等8个涉农的区),覆盖南京市江北、江南2大片区,走访了30多个村庄,调查结果显示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村庄整体环境质量不高,空间环境缺少层次和变化;(2)管理不到位,没有建立村庄环境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面临的主要困难有资金不足、缺乏组织、缺乏公众参与等问题(图3、图4);(3)建筑形式和风格混乱,建筑缺乏艺术性、地方性和时代性,在乡土化和城市化之间徘徊不前,找不到理想的结合点;(4)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参差不齐(图5、图6),难以满足居民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5)基础设施匮乏;(6)农村居民对村庄环境建设认识不到位,居民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没有发生改变。

3南京市村庄环境建设发展策略

3.1优化机制,构筑强有力的科学推进体系

做好宏观计划,重视典型示范村庄建设规划的科学编制,综合考虑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特色保护等因素,全面开展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3.2加强组织管理,搭建良性的乡村精英培训及管理体系

乡村精英能调动更多社会资源,为社区建设作出了贡献,

能够对其他成员乃至社区结构产生影响。

3.3整合公共活动空间,彰显地方建筑特色

加强公共空间公共性、标志性和宜人性的处理,结合商业、文化和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和休闲活动游园布置,通过水面、绿化和道路景观的组织串连,形成有活力的公共活动空间体系;增加乡村建筑可识别性,严格保护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村落,而不能简单地实施村落建筑出新工程[5-6]。

3.4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先行,实现城乡统筹融合

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是村庄建设的重要内容,最能让村民直观感受到环境的变化。目前,村庄环境建设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目标,统一增设垃圾收集点和公厕;铺设给水、污水管道,增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增强污水处理能力;拓宽主要道路,硬化路面,安装路灯,增加停车场,增加公共活动场地。按照“设施延伸、服务覆盖”的思路,实现中心村与自然村的公共设施配置要求,落实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市政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布局。

3.5保持农村自然生态特色,实现乡土化与绿化景观的融合

重点保护村庄内部的水网、池塘及地形特征,保持村庄的田园化景观,避免规整的硬性化的广场,鼓励“见缝插针”建设绿化小游园,充分利用现有乡土树种和自然花草,乔灌木合理搭配,体现乡村特色。

4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新社区环境建设规划

4.1建立科学规划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大泉村是“农民的好支书”李元龙同志的家乡,位于竹镇镇域中部,由长庄、蔡井2个自然村合并,对外交通便利,地理区位条件良好。大泉新社区环境建设规划应在《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总体规划(2011—2030)》的指导下,尊重农民生活习惯,保持地域特色,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影响力和带动效应,统筹安排村内各项建设。在完成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做好规划的实施管理,不断健全“乡村精英”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2挖掘村庄特色

空间特色:规划区拥有优秀的自然景观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交通便捷,规划中应“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将新社区规划成为宅前屋后充满自然田园风光、城市化设施配套与农村特色有机融合的新型城乡形态,打造南京市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优美乡村。文化特色:大泉村是六合区为数不多的基层党员教育基地之一,规划区结合李元龙故居、纪念馆,发展特色教育,发挥生态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特色,打造具有浓郁的竹镇本土文化的新社区。

4.3规划理念——有机生长

集中布局:按照集约节约土地的原则,依托长庄、蔡井2村进行拓展建设(图7),要求插建建筑与村落形态、风貌相符,强调肌理、脉络的融合与延续。有机生长:利用现有资源和建设条件,以鱼塘、农业用地隔出各组团,以道路为主脉,通过串联、聚合,逐步形成新型组团,强化与邻近脉络关系。协调发展:结合竹镇中心镇区和泉水社区中心布局,沿竹泉路布置适量的商业服务设施,形成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4.4规划结构布局——整合公共活动空间

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农田、水系等优势资源,以保留现状村镇格局、建筑及自然肌理为基础,以道路为脉络,串联各个组团,强调不同组团间和组团内部的聚合性,形成“一核、三心、一轴、两带、三片、多点”的规划结构(图8)。

一核:指公共设施和村委会共同组成的社区中心;三心:指位于3个组团内部的公共服务中心;一轴:串联3个组团的联系轴线;两带:分别指沿耿跳河的滨河休闲景观带及社区内部各组团间的农田、绿化分隔带;三片:指3片组团布局的村民居住集中区;多点:指村口广场及分布于村民居住集中区内部的小型公共活动中心,包括小型广场、绿地、公园等。

4.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9)

新社区配套设施:集中安排在竹泉路沿线,结合新建村委会设置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社区公共中心。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安排便民性质的商业和服务设施,如村庄管理设施、超市、菜市场、棋牌室、文化站、小型医疗保健点等。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周边用地主要安排公益性服务设施,如体育休闲运动场地、小型健身设施、开放空间广场等。旅游配套设施:结合李元龙纪念馆和故居打造旅游节点,并依托村域李元龙纪念林等旅游资源形成特种教育旅游线路。

4.6道路系统规划(图10)

在利用现有道路、满足村镇道路规划和农业机械化的要

求下,形成等级明确、道路网络化的道路交通系统。竹泉路按照2级公路控制,宽度为12 m,村道宽度为6.5 m;新社区内主要道路宽度为5 m;在区内还有众多步行道路,能方便快捷地联系居民住宅和公共服务中心、公园等。

4.7绿化景观——保持农村自然环境特色(图11)

规划以尊重乡村田园化为原则,以田园绿楔分隔各居住组团,形成“出门见自然”的乡村田园风貌。规划打造由“绿带—绿轴—绿廊”串联“绿核—绿心—绿院”的绿化结构,从而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7-8]。

4.8住宅建筑设计——彰显地方建筑特色(图12)

根据村庄整体风格、居民生活习惯、地形、外部环境条件以及传统文化习俗等来确定建筑风格和建筑群组方式,延续传统建筑的院落空间围合手法,打造不同空间形态的院落空间。注重建筑的美观和适用性,充分体现超前性,并通过建筑群体的组合创造具有特色的村庄形象。住宅采用坡顶形式,建筑色彩以白色为主色,灰色、棕色作为点缀色,丰富立面造型。通过线角、屋檐、入口的细部处理,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住宅建筑群体形象[9-10]。

村庄因其与自然融为一体,一直是人类寄托人居理想的重要场所。在过去多年时间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走着一条依托外延式扩张的功利型城镇化道路,严重破坏了乡村的环境风貌。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而应尊重乡村生态环境,发掘乡村特色,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构筑城乡融合、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应坚持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N]. 人民日报,2013-10-10(01).

[2]李克强.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N]. 人民日报,2013-07-10(01).

[3]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统计年鉴:2013[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刘俊跃. 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践[J]. 经济研究导刊,2013(10):172-173.

[6]朱霞,阮晶晶. 新时期的村庄环境设计[J]. 华中建筑,2007(6):123-126.

[7]陈铭,王贝,伍超. 基于内生式发展策略的村庄内部滨水生活岸线规划模式研究——以高湖村建设规划为例[J]. 华中建筑,2011(9):95-99.

[8]吕斌,杜姗姗,黄小兵. 公众参与架构下的新农村规划决策——以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夏村村庄规划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6(3):34-38,42.

[9]卢锐,朱喜钢,马国强. 参与式发展理念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以浙江省海盐县沈荡镇五圣村为例[J]. 华中建筑,2008(4):26-28.

[10]仇保兴. 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策[J].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1):1-6,17.

3.5保持农村自然生态特色,实现乡土化与绿化景观的融合

重点保护村庄内部的水网、池塘及地形特征,保持村庄的田园化景观,避免规整的硬性化的广场,鼓励“见缝插针”建设绿化小游园,充分利用现有乡土树种和自然花草,乔灌木合理搭配,体现乡村特色。

4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新社区环境建设规划

4.1建立科学规划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大泉村是“农民的好支书”李元龙同志的家乡,位于竹镇镇域中部,由长庄、蔡井2个自然村合并,对外交通便利,地理区位条件良好。大泉新社区环境建设规划应在《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总体规划(2011—2030)》的指导下,尊重农民生活习惯,保持地域特色,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影响力和带动效应,统筹安排村内各项建设。在完成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做好规划的实施管理,不断健全“乡村精英”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2挖掘村庄特色

空间特色:规划区拥有优秀的自然景观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交通便捷,规划中应“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将新社区规划成为宅前屋后充满自然田园风光、城市化设施配套与农村特色有机融合的新型城乡形态,打造南京市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优美乡村。文化特色:大泉村是六合区为数不多的基层党员教育基地之一,规划区结合李元龙故居、纪念馆,发展特色教育,发挥生态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特色,打造具有浓郁的竹镇本土文化的新社区。

4.3规划理念——有机生长

集中布局:按照集约节约土地的原则,依托长庄、蔡井2村进行拓展建设(图7),要求插建建筑与村落形态、风貌相符,强调肌理、脉络的融合与延续。有机生长:利用现有资源和建设条件,以鱼塘、农业用地隔出各组团,以道路为主脉,通过串联、聚合,逐步形成新型组团,强化与邻近脉络关系。协调发展:结合竹镇中心镇区和泉水社区中心布局,沿竹泉路布置适量的商业服务设施,形成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4.4规划结构布局——整合公共活动空间

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农田、水系等优势资源,以保留现状村镇格局、建筑及自然肌理为基础,以道路为脉络,串联各个组团,强调不同组团间和组团内部的聚合性,形成“一核、三心、一轴、两带、三片、多点”的规划结构(图8)。

一核:指公共设施和村委会共同组成的社区中心;三心:指位于3个组团内部的公共服务中心;一轴:串联3个组团的联系轴线;两带:分别指沿耿跳河的滨河休闲景观带及社区内部各组团间的农田、绿化分隔带;三片:指3片组团布局的村民居住集中区;多点:指村口广场及分布于村民居住集中区内部的小型公共活动中心,包括小型广场、绿地、公园等。

4.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9)

新社区配套设施:集中安排在竹泉路沿线,结合新建村委会设置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社区公共中心。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安排便民性质的商业和服务设施,如村庄管理设施、超市、菜市场、棋牌室、文化站、小型医疗保健点等。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周边用地主要安排公益性服务设施,如体育休闲运动场地、小型健身设施、开放空间广场等。旅游配套设施:结合李元龙纪念馆和故居打造旅游节点,并依托村域李元龙纪念林等旅游资源形成特种教育旅游线路。

4.6道路系统规划(图10)

在利用现有道路、满足村镇道路规划和农业机械化的要

求下,形成等级明确、道路网络化的道路交通系统。竹泉路按照2级公路控制,宽度为12 m,村道宽度为6.5 m;新社区内主要道路宽度为5 m;在区内还有众多步行道路,能方便快捷地联系居民住宅和公共服务中心、公园等。

4.7绿化景观——保持农村自然环境特色(图11)

规划以尊重乡村田园化为原则,以田园绿楔分隔各居住组团,形成“出门见自然”的乡村田园风貌。规划打造由“绿带—绿轴—绿廊”串联“绿核—绿心—绿院”的绿化结构,从而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7-8]。

4.8住宅建筑设计——彰显地方建筑特色(图12)

根据村庄整体风格、居民生活习惯、地形、外部环境条件以及传统文化习俗等来确定建筑风格和建筑群组方式,延续传统建筑的院落空间围合手法,打造不同空间形态的院落空间。注重建筑的美观和适用性,充分体现超前性,并通过建筑群体的组合创造具有特色的村庄形象。住宅采用坡顶形式,建筑色彩以白色为主色,灰色、棕色作为点缀色,丰富立面造型。通过线角、屋檐、入口的细部处理,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住宅建筑群体形象[9-10]。

村庄因其与自然融为一体,一直是人类寄托人居理想的重要场所。在过去多年时间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走着一条依托外延式扩张的功利型城镇化道路,严重破坏了乡村的环境风貌。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而应尊重乡村生态环境,发掘乡村特色,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构筑城乡融合、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应坚持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N]. 人民日报,2013-10-10(01).

[2]李克强.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N]. 人民日报,2013-07-10(01).

[3]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统计年鉴:2013[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刘俊跃. 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践[J]. 经济研究导刊,2013(10):172-173.

[6]朱霞,阮晶晶. 新时期的村庄环境设计[J]. 华中建筑,2007(6):123-126.

[7]陈铭,王贝,伍超. 基于内生式发展策略的村庄内部滨水生活岸线规划模式研究——以高湖村建设规划为例[J]. 华中建筑,2011(9):95-99.

[8]吕斌,杜姗姗,黄小兵. 公众参与架构下的新农村规划决策——以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夏村村庄规划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6(3):34-38,42.

[9]卢锐,朱喜钢,马国强. 参与式发展理念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以浙江省海盐县沈荡镇五圣村为例[J]. 华中建筑,2008(4):26-28.

[10]仇保兴. 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策[J].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1):1-6,17.

3.5保持农村自然生态特色,实现乡土化与绿化景观的融合

重点保护村庄内部的水网、池塘及地形特征,保持村庄的田园化景观,避免规整的硬性化的广场,鼓励“见缝插针”建设绿化小游园,充分利用现有乡土树种和自然花草,乔灌木合理搭配,体现乡村特色。

4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新社区环境建设规划

4.1建立科学规划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大泉村是“农民的好支书”李元龙同志的家乡,位于竹镇镇域中部,由长庄、蔡井2个自然村合并,对外交通便利,地理区位条件良好。大泉新社区环境建设规划应在《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总体规划(2011—2030)》的指导下,尊重农民生活习惯,保持地域特色,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影响力和带动效应,统筹安排村内各项建设。在完成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做好规划的实施管理,不断健全“乡村精英”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2挖掘村庄特色

空间特色:规划区拥有优秀的自然景观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交通便捷,规划中应“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将新社区规划成为宅前屋后充满自然田园风光、城市化设施配套与农村特色有机融合的新型城乡形态,打造南京市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优美乡村。文化特色:大泉村是六合区为数不多的基层党员教育基地之一,规划区结合李元龙故居、纪念馆,发展特色教育,发挥生态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特色,打造具有浓郁的竹镇本土文化的新社区。

4.3规划理念——有机生长

集中布局:按照集约节约土地的原则,依托长庄、蔡井2村进行拓展建设(图7),要求插建建筑与村落形态、风貌相符,强调肌理、脉络的融合与延续。有机生长:利用现有资源和建设条件,以鱼塘、农业用地隔出各组团,以道路为主脉,通过串联、聚合,逐步形成新型组团,强化与邻近脉络关系。协调发展:结合竹镇中心镇区和泉水社区中心布局,沿竹泉路布置适量的商业服务设施,形成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4.4规划结构布局——整合公共活动空间

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农田、水系等优势资源,以保留现状村镇格局、建筑及自然肌理为基础,以道路为脉络,串联各个组团,强调不同组团间和组团内部的聚合性,形成“一核、三心、一轴、两带、三片、多点”的规划结构(图8)。

一核:指公共设施和村委会共同组成的社区中心;三心:指位于3个组团内部的公共服务中心;一轴:串联3个组团的联系轴线;两带:分别指沿耿跳河的滨河休闲景观带及社区内部各组团间的农田、绿化分隔带;三片:指3片组团布局的村民居住集中区;多点:指村口广场及分布于村民居住集中区内部的小型公共活动中心,包括小型广场、绿地、公园等。

4.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9)

新社区配套设施:集中安排在竹泉路沿线,结合新建村委会设置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社区公共中心。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安排便民性质的商业和服务设施,如村庄管理设施、超市、菜市场、棋牌室、文化站、小型医疗保健点等。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周边用地主要安排公益性服务设施,如体育休闲运动场地、小型健身设施、开放空间广场等。旅游配套设施:结合李元龙纪念馆和故居打造旅游节点,并依托村域李元龙纪念林等旅游资源形成特种教育旅游线路。

4.6道路系统规划(图10)

在利用现有道路、满足村镇道路规划和农业机械化的要

求下,形成等级明确、道路网络化的道路交通系统。竹泉路按照2级公路控制,宽度为12 m,村道宽度为6.5 m;新社区内主要道路宽度为5 m;在区内还有众多步行道路,能方便快捷地联系居民住宅和公共服务中心、公园等。

4.7绿化景观——保持农村自然环境特色(图11)

规划以尊重乡村田园化为原则,以田园绿楔分隔各居住组团,形成“出门见自然”的乡村田园风貌。规划打造由“绿带—绿轴—绿廊”串联“绿核—绿心—绿院”的绿化结构,从而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7-8]。

4.8住宅建筑设计——彰显地方建筑特色(图12)

根据村庄整体风格、居民生活习惯、地形、外部环境条件以及传统文化习俗等来确定建筑风格和建筑群组方式,延续传统建筑的院落空间围合手法,打造不同空间形态的院落空间。注重建筑的美观和适用性,充分体现超前性,并通过建筑群体的组合创造具有特色的村庄形象。住宅采用坡顶形式,建筑色彩以白色为主色,灰色、棕色作为点缀色,丰富立面造型。通过线角、屋檐、入口的细部处理,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住宅建筑群体形象[9-10]。

村庄因其与自然融为一体,一直是人类寄托人居理想的重要场所。在过去多年时间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走着一条依托外延式扩张的功利型城镇化道路,严重破坏了乡村的环境风貌。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而应尊重乡村生态环境,发掘乡村特色,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构筑城乡融合、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应坚持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N]. 人民日报,2013-10-10(01).

[2]李克强.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N]. 人民日报,2013-07-10(01).

[3]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统计年鉴:2013[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刘俊跃. 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践[J]. 经济研究导刊,2013(10):172-173.

[6]朱霞,阮晶晶. 新时期的村庄环境设计[J]. 华中建筑,2007(6):123-126.

[7]陈铭,王贝,伍超. 基于内生式发展策略的村庄内部滨水生活岸线规划模式研究——以高湖村建设规划为例[J]. 华中建筑,2011(9):95-99.

[8]吕斌,杜姗姗,黄小兵. 公众参与架构下的新农村规划决策——以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夏村村庄规划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6(3):34-38,42.

[9]卢锐,朱喜钢,马国强. 参与式发展理念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以浙江省海盐县沈荡镇五圣村为例[J]. 华中建筑,2008(4):26-28.

[10]仇保兴. 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策[J].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1):1-6,17.

猜你喜欢
建设策略新型城镇化南京市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究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