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的乡村
——论电影《那山那人那狗》

2014-11-22 03:03胡惟楚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邮递员儿子

胡惟楚

(衡阳市第一中学,湖南 衡阳 421002)

诗情画意的乡村
——论电影《那山那人那狗》

胡惟楚

(衡阳市第一中学,湖南 衡阳 421002)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没有豪言壮语及惊天动地的场面,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也没有商业大片中流行的一些时尚元素,有的只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串串人性的感动,和一个个美得让人心悸的画面构筑成一个与外界极大反差的世界。

景美;情美;人美;诗情画意的乡村

由霍建起执导,滕汝骏、刘烨主演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投资210万元的小制作影片,该片主要讲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湖南西部大山深处邮政工作人员父子带着一条狗的一次翻山送信。影片中没有豪言壮语及惊天动地的场面,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也没有商业大片中流行的一些时尚元素。结果不仅在国内外收获了良好的票房,而且在国内国际获得了多项大奖:最佳男主角奖、五个一工程奖、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演员奖、上海影评人奖、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印度电影节“金孔雀奖”、蒙特利尔电影节“最受公众欢迎奖”、日本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等。甚至有不少专家评委直称其“代表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度”①是何因素让这部“小题材”的电影备受世人的瞩目呢?

一、景美

《那山那人那狗》选用了绿色作为主色调。这是一部关于邮政题材的影片:邮包的颜色是绿的,大山的颜色是绿的。绿色是充满希望、和平、宁静的色调,绿色象征着生命。绿色使影片的色彩风格和题材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恰似《红高粱》选用红色,《黄土地》选用黄色,都是神来之笔,不可替代的绝配。电影的第一幕就清晰地界定它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湖南的西部地区”,也就是影片故事发生所处的时空。霍建起在电影中充分展现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的专业功底,将绘图手法充分应用于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从色彩、构图、景框等多个角度去构筑影片中各种唯美的画面,毫不吝啬胶片,将世外桃源般的“山”区美景,尽收于镜头之中:村落美丽、宁静且祥和;风景清新、宜人且纯净;村庄里古朴的房子、土黄色的砖墙下狭长的青石板小巷、黝黑敦实的村前小桥;还有那袅袅的炊烟,那鸡鸣狗吠声等等,整个景致浸透着一种遥远、古朴、纯净、安详的氛围。

正如法国印象派电影导演德吕克说过“真正的电影:是从现实的平民生活和大自然中发掘出诗与美的电影”的一样。②对此霍建起有自己的想法:“山是绿色的,是运动的。随着道路的延伸,随着情节的推进,美也在延伸着,变化着。从山脚到山顶,从村落到溪边,每一个角度都可以找到绘画性极强的构图。山,作为这部影片的重要部分,它没有多少奇崛,没有多少荒凉,没有多少寂寞,它是美的。在儿子的眼里,山是新奇的美,神秘的美;在父亲眼里,山是深情的美,难舍难分的美。”③当我们行进于延绵蜿蜒的山路,却发现“那山”里处处是景,时时是画,树高大苍翠,花娇小柔美,草满眼嫩绿,不禁沉醉于期间,享受着葱葱郁郁带来的清凉,聆听着鸟儿悦耳的声音,感触着风儿吹过的细微;跟着步伐走上小小的田埂,穿越广阔田野里的层层绿浪,趟过清澈凉爽的河水,看着古老的水车不停息地缓缓转动,嗅嗅庄稼的味道,闻闻泥土的气息,听听虫子的叫声。

一个个美得让人心悸的画面构筑成一个与外界极大反差的世界,从而把导演的意图淋滴尽致地展现出来,如在夕归场面中:一个固定的俯视大全景,在满天云该掩映之下,父、子和美丽的侗族姑娘变成三个小点在画面中级级前行,他们已完全融化在稻田、山野之中,加上音乐的供托,我们早已沉醉于这悠远、宁静的境界之中,忘记一切尘世俗务。

二、情美

亲情是一种微妙的感觉,是一种本能的不经意的牵挂与惦记。它不需要轰轰烈烈,但需要用心去体会,影片中所流露出的默默亲情不禁使观众为之感动。如,看着父子俩整理邮包,母亲流露出关切的眼神;儿子临行前,母亲亲切叮嘱路上小心,别喝脏水;由于常年不在家,面对妻子和儿子,父亲眼神中所流露出的牵挂与愧疚等。父子俩既有亲情,又陌生;既理解,又隔阂;既有共同的理想与人格,又有代沟与个性。然而,在子承父业之后,山间行走的三天时间里,父子之间的关系渐渐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父子关系的亲近还有父子价值观念的传承。在第一次停下来休息的间歇,短暂的沉默之后,父子两人不约而同地说:“还行吧?”,又不约而同地尴尬的笑了,这一细节将二者相互牵挂而愧于表达的心境展现地相当感人。看到儿子走累了时,为顾全倔强儿子的面子,主动要求“老二”停下休息;嘱托过河时要把脚烘干,免得落下脚病。父爱就通过细小的举动在慢慢地渗透着,渗透进儿子的心,也感动了我们的心!对儿子“我”的爱是默然的,父子俩一起攀山越岭,但两人的交流很少,因为陌生,儿子在躲避父亲,迈开长腿赶在前面,但当等很久依然看不到父亲的身影,儿子又火急火燎放下邮包跑回原路寻找,只看到“老二”时焦急的询问,看到父亲出现时的释然喘息,浓浓的亲情在“跑”、“问”、喘息”中弥漫。

乡情。电影中感人的画面之一就是父亲给五婆送信。那不能算是一封信,因为是没有邮票、没有地址、没有任何内容的空白信纸。有的是什么呢?是10元钱。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乡邮递员的父亲能挣多少钱呢?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都知道10元钱具有多大的购买力。父亲给五婆的不仅仅是10元钱,还通过自己的行为满足了五婆的期待,给五婆孤寂的晚年生活以安慰,给了五婆无限的憧憬和希望。相比之下,五婆的那个孙子,自从考上了大学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连他父亲死了也没有回来,只在过年的时候才寄一张贺卡和一张汇款单。五婆孙子的形象在影片中并没有出现,可是观众们却觉得是那么地熟悉他。为了山里人的这点理想与希望,为了山里人的那点想头能够有着落,老邮递员不仅自己尽心尽职,甚至到退休之时还极力促成邮局安排自己的儿子来接班。而为了让儿子能顺利地接班,老邮递员踏上这次父子同行的邮路。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份至善之情得到了山里百姓的真情回报:山里的乡亲为了“决不能让您从山上摔下第二次”的言语,安排转娃专门从山顶甩下绳子助其登上陡峭的山路;全村老少到村委门口看看新来的邮递员,并将父子俩送到了村口;侗族妹子的家族喜宴特意安排在了老邮递员进山的日子。由此,我们似乎也找到了老邮递员坚持下来的真正原因,正是人与人之间这份至善之情,而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大风吹走信件时,老邮递员会有奋不顾身追信的举动。

爱情。两情相爱,又能朝夕厮守,自然很好。但是,坚贞爱情的真正价值不会因两人的分别而损伤于毫厘,真正的爱情是无怨无悔的,是没有尽头的期盼与牵挂。影片中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为了那个她心仪的男人,也就是父亲,母亲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开始了苦苦地等待与守望,直到父亲退休。影片中儿子说:“小时候我很爱看我妈笑,可只有三个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我妈笑得最开心”我们从影片中儿子的独白中深深地感触到母亲对家人团聚的向往与渴望。虽然她内心渴望家人的团聚,但她却很理解和支持父亲的工作,没有因父亲的常年不在家而抱怨,为了父亲,在漫长的等待之中,她却无怨无悔:“我妈老说我爸在外面苦,从不怪他”!儿子质朴的语言中传递出母亲对爱情的执著与坚守,温婉中带着一种坚韧的美!如今,在喧嚣的现实生活中,等待已经成为一种稀有的现象,有多少女人愿为爱情从年轻美丽等到风烛残年,品尝等待中的孤独与寂寞——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人美

父亲的扮演者滕汝骏的表演与影片与角色一样质朴、真挚,豪不张扬,从开场的叠报、分信,与“老二”(狗)的交往,以及陪儿子走山路送信,到乡公所,到五婆处……一切都像实生活那样流动着,与整部影片节奏一样舒畅而自然地流淌着,与湘西南秀丽的山水融为一体。“电影演员必须表演得仿佛他根本没有表演,只是一个真实生活中的人在其行为过程中被摄影机抓住了而已。他必须跟他的人物恍若一体。”滕汝骏也正是这样,并没有去“演”、“处理”,他在那座山里、山路上,他走了几十年,那只狗(老二)与他相伴了十几年。总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地流动着。他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演人,父亲仿佛不是演出来的,滕汝骏与他恍若一体。因此,表演界的两个顽疾—“演戏感”、“意会感”在他的表演里消失了。这是很高的表演境界。值得庆幸的是大学生电影节将滕汝骏评为最佳男演员——观众承认并给予这种表演观念很高的奖赏。

扮演儿子的青年演员刘烨的表演同样也是质朴的,充满生活芬芳与露珠,并融入影片总体美学风格。正如霍建起自己所说:“演儿子的刘烨是中戏二年级的学生,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比较老实,表达能力不是太强,但他高高大大的个子,憨厚中不乏灵秀的神态都比较符合人物的性格。”

正如霍建起自己所说:“不是农村戏就拍成那种土土的,它不是。因为文学艺术本身就是强调要诗化、散文化,如果用特别写卖的手法,反而会失去影片的艺术魅力。”霍建起在《那山·那人·那狗》为我们输入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输出了一串串人性的感动。电影里寂静的青山绿水与沉默的父子相得益彰,画面的简洁与人性的朴素珠联璧合,构成了一幅安静的绿色水粉,这幅和谐的图画和绿色的意象,感动了无数人。

注释:

①史鸿文.霍建起、贾樟柯电影的比较研究———“第六代导演”个案研究[J].美与时代,2005(11).

②电影风格分析[J].电影介,2006(10).

③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创作杂感[J].电影艺术,1999(04).

J905

A

1005-5312(2014)32-0123-02

猜你喜欢
邮递员儿子
打儿子
养儿子,一定要“拼妈”
邮递员
快乐的邮递员
最佳邮递员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冬天的邮递员
比儿子给我洗脚更开心的事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