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救赎
——塔可夫斯基电影的意境表达

2014-11-22 03:03杨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夫斯基乡愁信仰

杨美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心灵的救赎
——塔可夫斯基电影的意境表达

杨美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意境”是艺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它是审美的深度表达,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亦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1]。塔可夫斯基流亡意大利之后创作的影片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及童年的怀念,对信仰的坚守,更以时间与记忆的维度展开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拯救。从影片意境的表达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灵救赎所呈现出的启示录般的震撼力量和哲理思考。

意境表达;精神的信仰;生命的自由

“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无论是《伊万的童年》、《牺牲》还是晦涩难懂的《乡愁》都流露出深刻的意境表达。烈火与浓烟升腾弥漫,燃烧的房屋终于坍塌,瓦砾横陈,死树似乎奇迹般地开始复活。影片无不充斥着世界死寂般的沉闷、文明和精神迷失的哀痛、生命与灵魂的剥离……通过信仰与生命的表达完成心灵的救赎。

一、信仰的坚守 精神的向往

信仰是任何一个文化的核心肯定。信仰的指向是意义,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塔可夫斯基执着于一种古老的信念:艺术家应当承担近似上帝的使命,艺术创造不是自我表达或自我实现,而是以自我牺牲创生另一种现实、一种精神性存在。塔可夫斯基就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在世界电影史上没有哪一位电影导演像塔可夫斯基一样,对信仰有如此坚守对精神建设如此执着。

我认为艺术是生命的表达,他只能够去体验,去感受,而不能被经验、被认识。而塔可夫斯基的影片却让我开始学会了认识,“我不怕死!但是我为何而活?我要信仰!我的信仰是否真实?”他曾经坦言,心中最深的忧虑是"我们文化中精神空间的贫瘠。他深信“一个人能够重建他与自己灵魂源泉的盟约,以此恢复他与生命意义的关系,而重新获得道德完整性的途径是在牺牲中奉献自己。"他的信仰里没有战争,没有灾难,没有精神的迷失和慌乱。《伊万的童年》是塔可夫斯基的处女作,是其电影作品中最容易理解的一部,它明显带有导演童年的印记。影片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塔式个人风格,但是导演以儿童的视角给禁区、森林等意象赋予了华丽而写意的特色。塔可夫斯基的主题和意象在此已初露端倪,采用梦境化的诗意镜头贯穿全片,用梦幻的美好真诚来反衬战争的冷酷残忍。影片最后老人把门锁起来,把我们的观察镜头锁在门外,似乎暗示了俄罗斯人会把侵略者赶出家园。无论是对战争背景的残酷性描写还是对人民水深火热的叙述,都淋漓尽致的反映了导演对战争的痛恨对美好精神的向往。《乡愁》不单单是一个俄罗斯诗人在意大利的怀念自己的故土激发的无限乡愁,更是人类在离开精神上的伊甸园后,蓦然回首溯望见的悲苦。整个思想史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已全面陷入混乱状态,人们像塔可夫斯基的群众演员一样,在观望、在停滞、在游离……

耶稣、天堂、净土、灵魂、来世……只能通过一个疯癫老头多米尼克表达出来。罗马广场,尼采式的魇语、麻木的人群,没有灵魂的躯体、精神迷失的人类还在伪装着生存。那些想证明自己的存在,试图搭建栖息的精神家园的人们,是否肯承认自己已遗失在精神的灵柩中?

二、自由的向往生命的表达

塔尔科夫斯基曾说:“我的目的是拍出能帮人活下去的电影。”这完全体现在了他的电影中,他的影片最常涉及的主题便是生命的救赎和对自由的向往。《乡愁》这部影片是一种末世的情绪宣扬,对人类破坏世界健康和谐的愤怒与失望,并号召人们一起来改变这一切。“人人都在渴望自由,可当自由真正得到了却不知道怎么办,”“人人都在渴望快乐,但有些东西比快乐重要”这是影片给予我们的关于自由和快乐的解读。我不清楚导演塔可夫斯基是否也在嘲笑这种无知的自由和快乐,但他准确地传达了一种复杂的痛苦感受。而这种感受又引向更高层次的生命回归。

“怀着希望与信心”,这是流亡他乡的塔可夫斯基告别世界的遗言。在《乡愁》那段著名的8分45秒的长镜头中,主人公安德列走过温泉,缓缓移动的孤寂身影,寂静的风与水滴,升腾的浓雾,他小心翼翼的呵护烛光,残垣破壁、褐绿色的墙面,安德列抵达终点时令人窒息安静呼吸,形成了一种充满存在意味生命时刻,蕴含着“大音稀声”的力量。塔可夫斯基最后的作品《牺牲》明显的重复着《乡愁》的同一主题,却又走得更为彻底遥远一些,影片中充斥着战争的迫害,亚历山大对生命复苏的期待。在看似凝固的场景中潜藏着随时可能崩溃的巨大暗流,塔尔科夫斯基用尽最后的力气来表明心迹,传达着他对爱,对人性和信念强有力的信心和憧憬。或许正是流亡所带来的对生命的震撼,是这个陷入歧途的时代,濒于崩溃的人类精神世界,令得这位充满浓厚宗教气质的诗人导演在他生命中最后的一刻透过亚历山大虔诚的眼神和口吻传达出要以自己的牺牲来寻求拯救。

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常用诗性叙事,电影语言增强电影意境的表现力方面值得称快。比如通过内心的故事来增强影片的意境,他一直对人的内心世界感兴趣,通过探索透露主角生活态度的心理现象来探索其心灵世界。而在色彩运用上惯用蓝黑、墨绿和暗褐色强调电影的情感,有深深的乡愁气息。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版社,1998.

J905

A

1005-5312(2014)32-0130-01

猜你喜欢
夫斯基乡愁信仰
权方和不等式的一个推论及其应用
永远的乡愁
乡愁
罗科索夫斯基(下)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罗科索夫斯基(上)
九月的乡愁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