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2014-11-25 21:46何万能
教师·中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模式方向

何万能

摘要:在我国,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本文介绍了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开展的情况,分析了现在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为我国中高职衔接应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实行终身化的职业教育出发,进行职业标准设立、注册制、递进式分层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模式;方向

现今,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职业岗位对高新技术含量的要求明显增加。高职与中职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中职、推进高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形成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1形成了中高职衔接的共识

中高职衔接最初是基于生源因素的应景之举,在教育层次上是“学历嫁接”的简单衔接。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大家认识到中高职衔接的最终目标是打破目前各种层次、各种类型教育之间的屏障,构建以终身教育为特色、互相贯通、有机衔接融合的统一、开放、灵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探索了多种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各高职院校根据各地的特点,进行了广泛实践,形成了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1)分段贯通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学生在中专学校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通过“对口单招”或“注册入学”形式,进入高职院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的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有合作协议,5年学习期间由衔接试点高职院校牵头制订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组织实施,系统培养高职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湖南省2014年在已验收高职国家示范校(省示范校)与中职国家示范校试点的中高职衔接“3+2”模式。

(2)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按照各自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制开展教育,一部分中职学生在完成2年或3年中职学习后,参加“3+1”(语、数、外、专业综合)的对口升学考试升入专业大类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模式。这种模式的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之间没有合作关系,学生根据考分自主选择报考对口本科或高职院校。目前,这是中高职衔接最基本、最通用的一种模式。

(3)直通制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学制一般为5年(前2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后3年按高职专科教学计划),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如江苏省、湖南省的“五年制大专”模式。

(4)“3+4”中职—本科衔接模式。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3年,注册中职学籍,修满3年转段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学籍转入对应本科院校。7年学习期间,由衔接试点本科院校牵头,统筹制订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分段组织实施,系统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

3中高职衔接冷热不均

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标,为此中高职衔接应该是中职、高职(本科)、学生(家长)“三方共赢”的改革新局面。实行中高职衔接,打通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应是大势所趋。但是,从全国各省试点情况来看,中高职衔接工作却并未出现预期的“火爆”,而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高职热衷于与本科沟通,实现专业升本;中职热衷于与本科沟通,增加专升本中本科录取计划或“3+4”直通车,而对于与高职学院“3+2”模式不感兴趣。总体来看出现高职“热”、中职“冷”;中职“热”、本科“冷”;教师“热”、学生“冷”;开始“热”、后来“冷”;家长“热”、学生“冷”等现象。

4招生规模不大

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目前教育部对五年贯制、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三种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给定了三个5%的计划政策,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如吉林省2014年中高职衔接计划招生4310人,其中高职—本科衔接计划招生1740人;中职—本科衔接计划招生1350人;中职—高职衔接计划招生1220人。相对于每年10多万的中职毕业生人数,不到3%能进入高等教育行列。

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1缺乏中高职衔接顶层系统设计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起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这也是造成中高职衔接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专业设置各自为政、招生模式自说自话等的主要原因,这需以构建完整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在顶层进行系统化设计。

2重技能衔接,轻素质衔接

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倡导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术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造成在中高职衔接中对于技能衔接的研究比较多。但高职教育是综合素质的教育,如果以精准的职业为目标培养人才,教育就失去其生命力了。如果高职教育纯粹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学,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他们可能很容易上手某项技能,成为熟练工,但由于他们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所以中高职衔接不仅是学历的衔接,更是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衔接。

3中高职衔接在管理上脱节

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管理虽然教育部已由职成教司归口管理,但在许多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机构中存在中职由职成处管理、高职由高教处管理的局面,面临转型的职业本科无论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均在高教司(处)管理。在现阶段强调中职和高职相互衔接,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培养高技能人才存在着规划和管理不协调的问题,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三个阶段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难以衔接,区别不明显。

4中高职衔接在实践中各自为政

目前国家已制订部分专业中职、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但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且没有制订相应的课程教学标准。各个不同层次的中职、高职校根据学校的特色构建了各自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了课程教学大纲,但校与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且大部分高职校对中职生对口升学高职后未单独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普通高中升学的学生混合编班,造成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大量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中高职衔接的发展方向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1进行中高职衔接的顶层设计,建立终身职业教育的体系

随着国家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1999年以后成立的地方本科将转型为职业本科,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一种类型,以大众化、终身化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即将形成。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因势利导,进行整体顶层设计,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绝不仅仅是招生这一单项工作,而是一个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体系,要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定、职业素养培育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明确标准。

2建立统一的职业素质标准,开展分层职业教育

针对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不一,人才培养标准各异的情况,国家对各职业方向、各职业层次要建立统一的职业素质标准。如参照英国模式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明确规定各个专业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标准及其对口职业资格证书。湖南省在2013年已迈出可喜步伐,已初步制订25个中职专业的教学标准,如在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中明确中职学生定位在会计从业资格证层次,高职在初级会计师层次,明确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与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及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关系。同时,职业素质标准不但要有职业技能标准,还要有职业人文标准。

3在高职实行选修制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终身化教育体系下,各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层次将多样化,有高中生、中专生、职高生、社会在职人员,这就给教学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此情况下,可实行选修制能力递进式个性化教学,对中职对口升学的考生应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在会计教学中,可设计会计员、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层次,对不同职业层次设立不同的职业素质标准。学生可根据自己已达到的水平,选择所学习的层次,在达到下一级职业要求的条件下,才可向高一级层次迈进。

4实行注册制招生制度改革

一个国家的职业技术水平是由每一个职业人员的水平决定的,职业院校的目标是提升每一个职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所以职业院校应向所有的职业人员开放。在中等职业院校已实行注册制的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也可实行注册制,只要是有职业提升要求的,就可选择相关院校入学。但在教学要求上,要实行“宽进严出”,只有达到相关职业素质标准,通过考核,才能毕业。

5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递进、终身、多方位的过程,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从中职—高职—职业本科逐步完善的情况下,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也应统一,不能再各自为政。所有的职业教育学校(包括中职、职高、高职、职业本科)都统一归省级职教部门管理,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规划、职业标准等。对于每一个学生,可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编号,通过该编号,可查询每一个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所在的学校、达到的职业层次、获得的职业能力和资格。

参考文献:

〖=1〗孙健.论“多元化”入学制度下的江苏省高职注册入学制度〖=J〗.机械职业教育,2011(12).

〖=2〗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07).

〖=3〗刘辉,王海亮.中高职衔接的历史逻辑、现实困境及其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模式方向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