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上级评价和眼前利益不是德政

2014-11-25 14:48顾则徐
西部大开发 2014年10期
关键词:形象工程政绩好事

顾则徐

目前全国已经叫停663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共有418名个人被查处。报道称,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叫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我理解所披露的这一数据,应该属于由中央整治的情况,不包括各地自己整治的情况。如果是所有被整治的情况,那么,全国范围仅仅叫停663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实在是太微不足道,因为中国之大,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早已经无处不在,663这个数字不过百足之虫的一个足而已。

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实际是一回事,不过,这两个概念各有侧重,体现出了“工程”的两大特点:形象和政绩。形象和政绩本身并非坏事,而是好事,但在当代已经严重扭曲,成了以虚假和浪费为基本属性,所以就变成了坏事。

追求形象和政绩是中国官员历史悠久的传统,在清朝以后尤其被重视。清朝由于官员不能在一地长久任职的制度,官员在离开任职地区之前总会想到:为官一方,总要在当地留下点什么。最普遍的办法就是修桥铺路,官员希望自己离开后,当地民众走路过桥时,能想到是某某老爷曾经做的好事。这种想法的核心,称之为德政。当代官员追求形象和政绩则无法称之为德政。为什么呢?因为与古代官员追求德政有两个极大的区别:

一、古代官员的德政由民众评价,当代官员政绩则由上级评价。对于古代官员来说,恩宠赏罚是上级决定,但是,即使是皇帝的恩宠赏罚也并不是对自己是否行了德政的评价,这种评价只能是自己为官一方的民众作出。古代官员为了保持自己在民众中的清誉,宁愿被皇帝贬斥、流放甚至砍头,是很常见的现象。民众的评价称之为口碑,比如从清朝到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以前,官员离职前流行“万民伞”,也就是当地民众在有德政的官员离开时赠送写有许多百姓名字的伞给他。“万民伞”之类当然也能造假,但由于不是由官员,而是由以当地士绅为代表的民众主动办理,士绅要十分注意自己在乡人面前的德行,并且又往往有着倨傲、刚直的人格,因此,造假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在当代,民众对官员的评价很难客观展现,对于官员来说,最实在的是上级的评价。

二、古代官员的德政追求长期性,当代官员的政绩追求眼前性。既然德政是由民众评价,因此,古代官员不是简单追求在任、离职时候的万人颂,而是格外忌讳万人骂,希望万人颂的口碑能够长期流传。长期流传的口碑,自然就需要真实,并非一时的虚假颂扬所可以达到。在形式上,所谓口碑除了民众口头的赞扬外,还有民众竖立的可以千百年竖立着的颂碑、当地民众出于自觉自愿的歌谣诗文、当时及后世士绅撰写的地方志等。当代官员则没有这样的意识,只注重眼前被奉承,甚至普遍认为可以用权力支配的官方文字取代民众自觉文字对自己进行颂扬。这种追求长期性和追求眼前性的差异,仅以修桥铺路为例就可以看出,古代官员修的桥、铺的路追求能够永不倾倒、败坏的质量,当代官员修的桥、铺的路则是随时准备拆除、重建,甚至似乎只要自己在官时不坍塌、不用负责任,就算十分满意了。

当然,不能简单、一概否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既然形象和政绩本身是好事,就决定了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有其好的一面,无论如何,把钱花在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上,总比胡乱吃掉、花掉好。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评价,那就太悲哀了。至于说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是一些官员个人捞钱的一种手段,那只能另当别论。当代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致命点是追求上级评价和眼前利益,种种弊端都是由此而生。当弊端一多,作为好事的一面也就会失去意义。

猜你喜欢
形象工程政绩好事
让政绩考核跟着民声走
成绩稳定
政府投资迎来首部行政法规“形象工程”有望划上句号
做了好事,得了恶报
好事
“政绩”何以成“政债”?
变“形象工程”为“惠民工程”
假政绩也是一种腐败
做“好事”
浅议作文写作中的“形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