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革命老区如何融合发展

2014-11-25 03:18艾丰
西部大开发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中西老区特色

陕甘宁革命老区怎么发展?各地区具体情况不同,具体方法不同,回答应该不同。但我觉得有一点是相同的,通用的,那就是需要实施融合发展战略。

所谓融合发展,就是通过对外对内的两个开放,实现当地各种要素元素和外来各种要素元素的有机结合和最优结合。开放是政策,融合是实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就,是融合发展的结果。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贯彻了对外开放政策,实现了我国和世界各种要素和元素的融合,把我国的劳动力优势、本土市场优势和基础产业优势,和发达国家的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结合起来,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现在,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努力保持对外开放的好势头同时,更要重视对内开放,加强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要素和元素的融合,核心是正确处理东部、中部、西部的关系,努力实现东中西一体化。

不能孤立地研究和谈论老区的发展问题,也不能单纯依靠国家的倾斜政策解决老区的发展问题,必须把老区发展和全局联系起来加以考虑。陕甘宁革命老区大多处在西部,因此,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核心是深刻认识东中西一体化,并通过融合发展战略,借助东中西一体化,用活国家政策,实现自身的发展。

关于融合发展我讲三个“三”。

第一个“三”:融合发展的三大机遇

本世纪初,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可以看做是 “东中西一体化”,西部融合发展的战略起点。我在2001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一个大会发言,题目就是《东中西一体化,推进西部大开发》。

近期,又出现了三个重大机遇:

第一个机遇,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外贸对我国经济拉动力有所减小,急需通过扩大内需加以应对。同时,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和生产成本上升,城市负荷超重,于是产生了产业向西部转移的巨大需求。“东中西一体化”由东向西的动力和趋势加强了。

第二个机遇,2012年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提出“五位一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清晰地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内涵,又清晰地勾画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两横三纵”的城市布局,“两横”即长江流域城市带,陇海线大陆桥城市带,“三纵”即沿海城市带,京哈京广线城市带,包头昆明一线城市带。城市带好像经济的骨架,把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定位和衔接都明确了,这就为“东中西一体化”提供了操作的依托。

第三个机遇,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今年两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一并写入李克强的总理工作报告。由“路”到“带”是两个“东中西一体化”的结合。一个是国内,实现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一体化。一个是国际,以我国为中,向东和太平洋经济圈结合、向西和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经济圈的结合。国内、国际两个一体化,互相促进。

这三个机遇叠加,实际上是国际和国内两个“东中西一体化”的叠加和互促,而且我们看到,国际的东中西一体化,由西向东的流向有所加强,西部的陆上对外开放前沿的作用正在进一步体现;国内的东中西一体化,由东向西的流向在加强,西部正在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目标地。这就是说,国际国内两个东中西一体化的交汇重点,正在由东向西转移,其叠加和互促效应,在西部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大部分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东部省份,就是一个证明。劳动力从沿海向西部回流,也是一个表现。处于西部地区的老区,必须认清这个机遇,并抓住这个机遇,做出大力实施融合发展的正确战略选择。

第二个“三”:融合发展的三个层次

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政策,核心就是推进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的核心矛盾是什么?从主体说是自身和他人的矛盾,融合以后不要把自身给融没有了。自身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内地和外地中的内地,一层是内地中的不同地方。同是内地,不同地方也要不同的个性。从方式上说,是引进和消化的矛盾,引进而消化不良也会出问题。

从全国各地3 0多年的实践看,这种融合发展大体包括三个层次。处于西部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更要认识和理解融合发展的三个层次,以求得更好效果。

第一层次,“既求所有,更求所在”。

融合的前提是开放。通过开放,引进外资、引进外企、引进技术。开放初期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只求所有,不求所在”,担心对外开放,土地、市场和其他资源被别人占用了,一部分利润被别人拿走了,经济总量虽然上去了,当地原有经济的比重会下来。出于这种顾虑,迈不开开放的步伐。一种情况,“不求所有,只求所在”,有些地方搞所谓“合资潮”,仿佛不合资就不算改革,把自己原有的可以发展的企业和品牌都放弃了。总结这两方面经验教训,明确了开放和融合应该是“既求所有,更求所在”,开放不能局限在当地“所有经济”,而应该大力发展“所在经济”,并用 “所在”促“所有”。

第二层次,“既求所在,更求所特”。

开放扩大之后,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种情况: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加大招商力度,各种资本、各种产业、各种企业来得很多,单纯从数量上看似乎获得了成功,但由于没有恰当的选择标准,“捡到篮里都是菜”,产业过于杂乱和分散,空间布局也不合理,没有形成能够发挥当地优势的特色产业,更没有形成有规模有特色的产业集群,结果经济竞争力却下降了,经济效益并不理想。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人们对融合提出了第二层次的要求: “既求所在,更求所特”,这就把开放和形成特色经济结合起来了,明确了融合的方向。

第三层次,“既求所特,更求所新”。

特色是区别,高新是水平。特色产业不一定全是高新产业。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中,往往发生落后产能的转嫁问题,把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产业或企业转移到后发展地区。后发展地区也往往由于缺乏自信,即使有跨越发展的追求,也缺少超越发展的思维。其实,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不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就是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也常常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在后发展地区的融合发展战略中还应该加上八个字:“既求所特,更求所新”。不可能全新,至少有高新的亮点。endprint

从全国来看,融合发展的三个层次,大体上代表着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先是树立“既求所有,更求所在”的观念:然后是明确“既求所在,更求所特”的标准;最后则是提出“既求所特,更求所新”的追求。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一步深一步,一步高一步。

西部在实施融合发展战略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先行者的成果和经验可用较小的代价拿过来;先行者的失误可以成为借鉴,“没有做”与“做错了”相比也是一种优势;没有画过的白纸,既可以成为稀缺,又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生态环境的优势更是如此。所以,西部在实施融合发展战略的时候,应该把这三句话一并考虑。即同时考虑“既求所有,更求所在”,“既求所在,更求所特”,“既求所特,更求所高”,努力把三步走变成一步走。

第三个“三”:融合发展的三个平台

融合发展需要三个平台:空间平台、机制平台、品牌平台。

第一个平台是空间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城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四化协调,要有空间配置观念。经济发展不仅要讲数量、讲质量,同时要讲空间配置。城镇化的基本矛盾就是要素整合和空间配置的关系。同样数量和质量的经济,因空间配置不同,其作用和效益相差很大。错误的空间配置,是建设性破坏,又是最难改正的错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工业化的观念很明确,很强烈。但城镇化的观念很模糊,很淡薄。以致造成了经济发展的曲折和形成若干遗留问题。从全国看,有工业农业不协调,造成了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的城镇化的停滞。改革开放以后,先发展的沿海地区,由于只有工业化观念,没有城镇化和空间配置观念,长江三角洲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空间布局既不合理,又不集约,以致引发世界注目的太湖污染事件。珠江三角洲也有类似的问题。北京大城市病日益严重,基础原因是资源空间配置问题。对这些经验教训,后发展地区应该吸取。

打造空间平台,关键是三个问题:

一、要有区域经济的观念。区域经济的关键是什么?是特色经济。发展特色经济才能更好发展区域经济。特色怎样确定?根据自身资源和周边环境的分析,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发挥优势,避免劣势,即为特色所在。当然,特色不是单打一,而是特色带动。山西煤炭是特色,但单打一就成了问题。榆林、鄂尔多斯也是如此。但山西的问题、榆林的问题、鄂尔多斯的问题,都不能否定特色经济的道路。

二、特色经济最好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发展。同类产业要集中,才能形成气候,才能降低成本,才能有竞争力。发展产业集群是普遍经验。东部地区的经济崛起,许多地方是靠了产业集群,浙江的义乌是最著名的代表。后期的西部更要走这条路子。山西晋城的一个县有陶瓷产业,但形不成气候,每年只有一两千万的产值。后来他们把广东佛山的陶瓷企业引进来,几年就发展到十几亿的产值。融合的效果非常明显。

三、布局经济一定要有城镇化的观念。城镇化要求有城乡关系、城镇布局和结构的观念。例如有的地方搞了开发区,只摆了工业项目,没有居民居住区域,没有商业和生活服务,到晚上成了鬼城,带动不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一定要把城镇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一并研究制定。

第二个平台是机制平台。

建立良好机制的方向就是十八大指出的,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两者不是对立或平行关系,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有形的手,一是保证和促进无形的手按照市场规律正确地发挥作用,不要去代替它。二是防止无形的手自发作用带来的负面作用,制止市场上的消极现象。三是在市场经济达不到或不该达到的领域,例如公共服务,担当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实践看,运行机制容易出现三个问题:一是只注意经济发展速度,不注意经济质量和生态建设。二是只注意城镇的扩张和现代化,不注意历史文化传承。三是只注意钱的多少,不注意人的幸福,尤其是农民利益保护不够。通过好的机制设计,尽力防止这三种问题的出现。

我认为,西部在这三个方面都是比较敏感的。

西部由于经济落后,在引进项目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捡到篮里都是菜”的现象。西部由于地域广阔,往往高估了当地土地和环境的承载力,不注意生态和环境保护。

西部许多城镇和村落都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历史文化传承,更是一个值得十分小心的问题,很可能在所谓好心的主导下,犯了历史性错误,把历史文化的命脉卡断了。历史文化传承包括实体文化传承和意识文化传承,两者都要注意。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城镇和村落实体,首先要确定哪些建筑不能拆,再确定旧城怎样改造。城镇新区建设要考虑当地历史文化元素和现代元素的融合,防止“千城一面”。

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利益从根本上说,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农村经济的产权制度,解决没有合格集体的集体所有制问题。在西部,这个问题尤其要引起高度注意。

机制平台是靠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综合而成的。政府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第三个平台是品牌平台。

融合是双向的,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无论引进来和走出去,品牌都是最重要的桥梁。品牌是基于内而见于外的东西,是基于实而见于虚的东西。有了品牌,才能更好实现内外结合、虚实结合。有了品牌,一个地方的经济、产业、企业乃至整体形象,才能更好地被全国和全世界所认知,既助推一个地方的崛起,又标志着一个地方的崛起。

品牌平台是一个立体的平台,至少应该包括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城市品牌是区域品牌的一种。

在打造品牌方面,西部不应该有任何自卑。形成品牌最重要的条件并不是高科技,而是特色。西部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打造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的关键是要在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上有所突破。

品牌平台的打造取决于“三心二意”:“三心”是决心、信心、耐心;“二意”是创意和民意。

以上讲的“三个机遇”,“三个层次”,“三个平台”,是陕甘宁革命老区融合发展战略的解读。之后我想谈谈文化的融合发展问题。

这里说的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意识、文化艺术,而主要是讲一个地区的反映人的素质的观念文化。马克思讲,经济决定文化,从实际运行看,往往是文化决定经济。因为经济发展是由人决定的,人的行为又是由文化素质决定的。

全面研究陕甘宁老区文化,我认为要看到它优良传统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局限性的一面。老区人民对革命的贡献,全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老区人民的优良传统,全国人民也应该好好学习。老区的优良传统集中表现在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拥护党的领导,勇于为革命作出奉献,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有性格直率,作风淳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老区文化存在的局限性的一面。由于过去的根据地都在区位偏远、交通不便、小农经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又曾经长期生活在封闭的条件下,所以,商品意识、开放意识比较薄弱。在人际关系上,往往容易形成地方圈子,排斥外来人。也由于过去对革命的贡献,形成对国家的依赖思想。克服这些局限性,就需要思想和文化上的融合。文化是靠融合发展的,不是靠排斥和批判发展的。文化融合要以经济融合和人员融合的途径实现的,也是需要通过学习和文化交流实现的。通过文化融合,既继承了老区文化的光荣传统,又增添了现代化意识,老区才能真正发展起来,舍此没有其他道路。

(作者系经济日报社原总编辑、艾丰研究院院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西老区特色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艺术家笔下的中西差别
中西结合
革命老区展新姿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共同努力,为老区脱贫攻坚作出新贡献
老区建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