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题研究促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究

2014-11-25 14:48陈爱华
师道 2014年11期
关键词:科组教研组课题

陈爱华

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校数学科组围绕建设高效课堂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例如:校本教研、与信息技术整合、构建课堂模式、科组建设等等,其中,课题研究是串联各种手段,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方式。

一、为何要以课题研究促进高效课堂建设

学校培养教师的需要。十年前,我校的教师团队基本形成两队方阵:一队是调入学校的中青年教师,另一队是刚跨出师范院校的新生力量。如何尽快提高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使他们尽快立足讲台,又积极发挥中年骨干教师的力量,带动年轻老师迅速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点。我们选择了教育科研,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带动教师了解课堂、把握课堂、深入课堂,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科组建设发展的需要。科研组是一个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以研究为主要方式的团队。没有科研文化的教研组建设是浮于表面的,不深刻的,没有教研组建设的科研文化是空洞的,没有根基的。提高教研工作实效,营造浓郁的科研文化,应以教育科研引领教研组建设。

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需要。十年来,我们经历了沿海版、课标、新课标的教学改革。改革带来了教学理念、教材、教与学方式等不断变化。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教学内容、课堂新模式、教与学的困惑。这时,我们需要变问题为课题,促进高效课堂的研究。

二、如何以课题研究促进高效课堂建设

(一)用心发现研究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自觉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话题进行持久的关注,不断反思追问,问题即课题。我们所规范的课题都是紧紧围绕课堂与学习效果而设立的——

从学生掌握知识和智力的发展中发现研究课题:如《小学低中年级数学操作与口述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实践》。在数学课中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及口述训练,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直观性,促使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使学生更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掌握知识,获取成功的体验。

从课堂教学生成中发现研究课题:《小学高年级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学生普遍获得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学生作业中发现研究课题:《让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参与反馈交流型数学作业实践》。创新学生作业设计,让作业成为师生交流的途径,让作业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升学习效率与师生关系。

从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质量中发现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广角”有效整合的探究》。改变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

在原有课题研究基础上发现课题:《小学数学“数学广角”课堂导学方法的研究》。在原有课题研究基础上,以导学方法为主线,探究出“数学广角”新型教学模式与效果。

(二)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通过“五抓”落实:抓学习培训,抓专题校本教研,抓阶段小结,抓资料收集,抓成果撰写。下面以《信息技术与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广角”有效整合的探究》课题为例进行说明。

1. 抓学习培训——准备阶段。根据课题内容广泛收集学习材料,请专家作指导。(1)列出所有数学广角内容,集中学习课标要求及各内容教材分析。(2)通过网络、书籍、专家引领了解当前研究状况及明确我校研究目标等等。(3)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对课题的认识。(4)骨干加压。让骨干教师主要负责,带领科组老师进行探究学习。2007年开始,向省、市申报立项研究课题。

2. 抓专题校本教研——实施研究。围绕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1)定时间:通过每周三下午的“数学教研活动”进行专题学习与研课。(2)定内容:每学期确定二节“数学广角”的专题研讨课进行研讨。(3)定方式:通过“专题研讨”、“同上一节课”、“共磨一节课”的方式形成“校内精品课”。(4)定课型:根据内容不同,我们分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课”课型进行研究。

3. 抓阶段小结——理顺研究方法、成效与不足,进一步明晰思路。(1)小课题成效:科组老师人人根据课题自行制定小课题,撰写小论文,一方面支撑研究点,另一方面作为成果撰写的依据。(2)研究过程性小结:整理教案、课堂反思、小文章、学生作业,阶段分析等。(3)积极参加各类评比:教案比赛,课件、课例比赛,优质课比赛等,以体现研究情况。(4)召开阶段性小结会。对一段时间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小结自己的一些做法、成效与不足,邀请专家把脉,进一步明晰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及思路。

4. 抓资料收集——汇总、整理资料。(1)整理完善在磨课中生成的教案,初步形成教案集;(2)整理完善在上课中制作的课件、课例,初步形成课件、案例集;(3)反思、心得类:在研究过程中,要求教师进行书面反思、心得撰写,记录自己的研究历程及困惑,初步形成研究性材料。

5. 抓成果撰写——总结、提炼做法及成效。一般结题报告的写法:(1)研究问题的提出;(2)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创新点;(3)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做法(重点与学习点);(4)研究成效。

(三)机制保障课题研究

1. 各类制度要求引领。“镇教师考核”明确提出科研的要求,参与研究及科研获奖加分,并在评价学科带头人及教学能手方面有硬性的要求。“学校、市科组评价”中也重点提出科组科研的要求,如本科组论文或科研没有的,基本很难评上优秀科组。“绩效评比”中科研也占有较重的比例,以制度推动教师的科研意识及习惯。

2. 教师发展规划施压。每位老师都要制定“发展规划”,规范中明确有科研方面的规范与愿景。学校会根据教师的教研能力与实际,帮助教师树立目标或要求,推动教师参与科研。

3. 搭建成长平台激励。首先,学校不定期邀请专家听课、指导课题研究及指导撰写论文、成果,减轻教师对科研的害怕感。接着,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类论文及科研成果评选,让老师在获奖中体验成功喜悦。此外,学校还努力搭建平台,鼓励老师发表、刊登文章,推广教师的研究成果及学术文章。

通过制度和平台的搭建,让老师们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经历了“坦然地接受被逼,并努力地自己逼自己”的过程,老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观念得以重建,初步形成学习、工作、研究的生活方式。

三、怎样体现课题研究对高效课堂的指引

1. 教师上课、设计、论文及科研的获奖。近年来,我校在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研究生成的优质教学资料获奖近100项。数学科教师获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奖3项,东莞市普通教育科研成果奖4项;在东莞市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小小理财专家》、《营养午餐》、《铺一铺》、《周长》、《搭配问题》等课例、课件、教学设计分获全国、省、市一、二、三等奖20多项,多次进行镇或市的“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的展示。去年,在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展演活动中展演,我校教师的整合录像课例在活动中得到展示,受到好评。

2. 教师专业成长较快。我们重视标杆的引领作用,关注每一位教师自主、可持续地发展,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数学教师队伍中,现有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教学能手3人,市青年骨干教师1人,镇学科带头人3人,镇教学能手3人。基本形成“校骨干教师——镇教学能手——镇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市教学能手——市学科带头人”的教师成长梯队。

3. 科组建设成效显著。我校重视科组建设,2007起我市开展评选市先进学科教研组活动,我校数学教研组连续三届获评“东莞市先进学科教研组”称号。数学科组还多次面向全镇及全市进行“科组建设”经验介绍。

4. 形成课堂教学特色。我们在践行高效课堂中,重视把“外延辅助(人、机、学科)”与“学练结合”作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努力形成“设计巧、课堂活、效果实” 的课堂教学亮点。初步探索出“激导研学、尝试探究、展示分享、达标检测、概括提炼、评价反思”六步式课堂教学模式。

5. 课堂教学成绩较好。年级抽查或每年六年级学生毕业自查的成绩均居全镇前列,“质量立组、特色兴组”成效明显。

课题研究是促进高效课堂实践的润滑剂,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努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一线教师持之以恒的追求。

猜你喜欢
科组教研组课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
课题引航,研训促发展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平凡工作育优秀数学科组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
浅议教研组功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