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反思(上)
——基于9省份5版本教科书使用状况的问卷调查

2014-11-28 21:36包正委董玉琦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科书问卷

包正委,董玉琦,杨 宁

(1.东北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2.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反思(上)
——基于9省份5版本教科书使用状况的问卷调查

包正委1,董玉琦1,杨 宁2

(1.东北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2.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近十年之际,教育部组织实施了“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该研究是此项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教科书使用情况,考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状况。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从教研员、教师和学生三类人群中得到教科书使用状况的反馈。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校都能够在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课程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然而,选修模块在学校的开设极不均衡,教师和学生不能有效地利用教科书进行教与学。未来的信息技术课程需要调整选修模块的结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特别关注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教科书使用;问卷调查;选修课程;课程实施

随着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的颁布,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作为独立学科的课程地位也随之确立。如今,《标准(实验)》已经整整试行了十年有余,全国绝大多数普通高中都已设立了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学生和家长等各方人士也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然而,运行十年有余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否已经收到了预期的成效?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纷纷对本国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施新一轮修订[1]的同时,我国是否也需要适时修订《标准(实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只能够从全面、深入的实地调查中得到答案。

教科书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用于指导中小学的教与学,是中小学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文本式参考依据[2]。有学者推断,“教师使用教科书、教师课程实施和教师课堂教学这三者是一个统一体……”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低,其课程实施水平一定低。我们姑且不论及这种推断是否准确,但这种推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情况是能够反映教师的课程实施状况的。为此,笔者对信息技术教师、教研员和高中学生做了广泛的调查,以期通过教科书使用状况对我国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描述,并从中发现问题、剖析症结所在,思考未来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目标与策略。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此次对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目的在于通过调研描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状况。为此,笔者所在调研组设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教科书在调研省份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的实际状况,目的是间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2)影响教科书在调研省份使用状况的主要因素,目的是间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调研的范围与对象

课题组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状况,因此,在调研范围的选择上尽可能保证样本的广泛性,调研的范围囊括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3]的9个省份,35个城市或乡镇。在调研对象的选择上,为确保研究的可信程度,调研的对象既涉及了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同时也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关键角色——教研员。

(二)调研工具的设计与调查过程

根据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的全面、广泛、有代表性等要求,课题组研究人员选择了问卷调查法。问卷题目的编制主要是基于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课题组给定的问卷编制框架进行,另有一部分是在问卷框架基础上,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课程发展状况增加了比较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状况的题目。全部题目都属于封闭式题型,包括选择式和评判式两种问题类型。问卷题目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调研对象的自然信息;(2)教科书本体(内容与形式)的测评量表;(3)调研对象使用教科书的实际情况;(4)影响教科书使用的测评量表。本文涉及的问卷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的第三部分“使用教科书的实际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工作自2010年7月课题组问卷编制开始,至2011年8月形成问卷调查报告截止,历时14个月。采用“有组织的分配”[4]方式发放问卷,共发放三个类别的问卷6627份,回收三个类别的有效问卷共5790份,其中教研员问卷32份、教师问卷382份、学生问卷5376份,有效回收率分别达到62.7%、78.0%和88.3%。

二、调查研究结果

综合教研员、教师和学生的问卷数据统计结果,此次调研得到了以下关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主要研究结果。

(一)开课的整体状况与师生对课时量的认知

1. 开课的整体状况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信息技术课程在被访高中开课的年级主要是高一和高二,且高一年级能够确保每周1-2学时的学校占绝大多数。从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每周2课时的课时量比较适中。

2. 师生对课时量的认知对比状况

如图1所示,从学生数据和教师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课时“偏少”,而教师认为课时“偏多”,甚至有20.7%的教师认为每周1课时的教学工作量“过多”。

图1 学生数据与教师数据的对比(上图为学生数据)

进一步考察教师对课时量的态度,我们提取了“每周1课时”的教师样本数据,以教龄作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均感到课时“偏多”,如图2所示。联想我们几年前对吉林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调研情况[5],以及笔者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了解,我们认为教师普遍感到课时“偏多”与其工作性质与范畴相关。但这组数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

图2 不同教龄的教师对教学工作量态度的差异

(二)选修模块的开设及开设的原因

1. 选修模块的开设情况

《标准(实验)》建议的5门选修课程中,“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三个模块是被各地被访学校选修最多的内容。从被访教师和被访学生的对比数据来看,“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授课教师居多,而选修该模块的学生人数相对其他两个模块较少,结果如下页图3所示。

与上述三个选修较多的模块相比较,“数据管理技术”与“人工智能初步”模块在学生群体中间受到冷遇,开设这两个模块的教师也相对较少。

2. 选修模块开设的原因

从学生问卷的数据来看,学生选修哪一模块作为其选修内容主要取决于学校的选择,89.1%的学生对“你选修某一模块内容的原因是”这个题目的回答是“学校统一安排的”。从学校任课教师的数据来看,教师选择哪一模块作为选修课程的内容则主要取决于“内容的难度是否适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易于学生理解”(37.5%个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20.5%个案)和“学校的教学环境适合教与学”(17.9%个案),与教师对所授内容的熟悉程度并无直接关联。

图3 选修模块的分布情况(来自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教学环境是否适合内容的教与学”是学校在选择选修课程类别时特别考虑的地方。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的选择上,教师首要的考虑依据就是“学校的教学环境适合该内容的教与学”(27.7%个案)。而就目前现况来看,国内高中在教学环境的配备上还不足以满足“人工智能初步”课程的开设。

(三)教师与学生对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1. 教师对教科书的研读情况及其影响

总体而言,如下表所示,“认真阅读教科书”的教师人数占被试教师的绝大多数(209/382,54.7%),属于主流群体,且“批判性地研读教科书”的教师比例达到22.3%(85/382)。

教师对教科书的研读情况表

同时,单因素方差结果表明,教师研读教科书的状况对教师对教科书的看法、教师的专业研修效果和学生使用教科书的效果这几个变量均产生影响,如图4所示。组间两两比较的结果表明,“只是大致浏览教科书”的教师在各项上的得分均低于“认真阅读教科书”的教师,且二者在.05置信区间有显著差异。“批判性地研读教科书”的教师对教科书中内容选择与组织、情境设计、活动设计和评价设计的看法得分均低于“认真阅读教科书”的教师得分,且二者在.05置信区间有显著差异。

图4 教师研读教科书状况对教师对教科书的看法等的影响

2. 教师对教科书中的范例与练习的处理方式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约62%)被访教师对教科书中所示范例和练习题的处理方式是“部分地使用”。被访教研员的问卷调查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3. 学生对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从学生问卷的数据可知,如图5所示,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很少使用教科书。但与课前和课后比较而言,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使用教科书的时间较多,主要集中在教师讲解新内容和完成课上练习时。

图5 学生使用教科书的时机与频率(来自学生问卷数据)

(四)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效果

如下页图6所示,当问及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收获最大的、排在前两位的能力是什么的时候,数据表明,“软件操作能力更强了”被排在第1位,个案百分比是46.4%。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现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结果主要是“提升了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

图6 学生学习效果(来自学生问卷数据)

三、结论与思考

如前所述,教科书的使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课程实施的真实状况。针对以上研究结果,笔者对我国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进行了全面梳理,并从课程结构与教师发展的角度对未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做了深入反思。

(一)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已稳步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自2004年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目前已经逐步进入课改的全面推广阶段。从此次信息技术教科书使用的调查结果来看,多数被访学校都能够确保在高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能确保学生每周有1-2课时的课堂学习时间;由国家审定的5套信息技术教材在被调查省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6];所有被访学校均能开设出《标准(实验)》建议的部分选修模块课程。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更加重视学科知识的经典性和系统性。普通高中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确保全体学生能够在信息时代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确保全体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

(二)选修模块的实施极不均衡,未来课程发展需调整课程结构

从根本上说,2004年启动高中新课改的动因是我们面对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新时期真正对学生负责任的教育是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自主和有个性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增加选修模块的原因,其目的是能够将课程的选修部分作为“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7]。然而,从目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选修模块的开设情况来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方案似乎成了一种“乌托邦”,理想上看似完美,现实中却遭遇“虚化”。学生问卷数据表明,学生选修的内容集中在“网络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两个模块,而“数据管理技术”选修人数不到3%,“人工智能初步”的选修人数仅有0.8%。教师问卷的数据同样表明了开设这两门课程的人数还不足10%。究其原因,从问卷数据来看,主要是由于教师认为目前的选修内容在“难度上适合中学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学校环境”能够满足课程的开设需求。这样的调查结果至少暴露了目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实施中存在的三个问题:第一,《标准(实验)》中建议的五个选修模块未能得到均衡实施,被教师们认为“内容难度不适合”的“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基本上被排斥在选修内容之外;第二,学生在选修课程时,几乎没有选择权,基本上“由学校统一安排”选课;第三,学校现有的软硬件环境还不能够满足所有选修模块开设的需求,课程实施受到了学校环境建设的限制。

从理论上来说,《标准(实验)》中五个选修模块的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8],既体现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又关照课程选择的时代性。无论在学习内容的难度上,还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上,五个模块的内容都应该在学校得到均衡的分布。然而,现实中个别选修模块“形同虚设”,不只是学校环境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的原因,更有学生选择权的缺失与教师专业素质滞后的原因。与义务教育阶段相比,高中阶段的课程方案意在加大高中生的选择性,然而,现实中高中学生难有切实的选择权。教师“认为”某个内容“适合高中生”就会替代学生选择课程,教师缺乏对“什么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理解就偏执地认为某个内容不需要学习。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完全“为了有用而学”,教学不能一味地追求“难度适合学生”,教师应在让学生充分领会信息社会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的前提下,归还学生课程的选择权。

从更深层面对当前选修课程实施现状进行反思,也许还有课程结构设置的原因。如果抛开课程实施的种种外部因素,回过头来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价值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之所以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上选择的人数偏少,“数据库”和“人工智能”几乎无人问津,原因之一或许是选修课程的现有结构设置割裂了信息运动的全过程,造成了事实上的高中选修课程只在技术应用层面上延伸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必修内容,而没有在信息科学素养和信息技术创新层面上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成长。一方面不利于未来社会全体公民信息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国家信息科技创新人才的储备。这其实涉及课程设计者如何定位高中教育的问题和如何看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问题。从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来看,有学者指出高中教育是“大学预科教育”[9],有学者指出高中教育是“基础性+选择性的教育”[10]。究竟高中教育应有何种定位?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教育应在基础性和为社会储备后备人才方面综合考虑,使二者处于平衡状态。

从基础性方面考虑,未来每一位高中生都将成为信息社会的公民,面对信息的爆炸、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社会的公民不能只是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消费者,更要成为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创造者。创新思维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离不开逻辑和理性,而逻辑和理性必须通过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来完成,仅有物质结构的知识和能量转换的知识不足以解决信息问题[11]。在传统的自然科学学习基础上,高中阶段的学生应增加信息科学的学习。这也就意味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让每一位高中生了解信息运动全过程中,信息获取、传递、加工和再生的原理和规律,体验信息科学独有的研究方法,从信息全过程的技术运用中提升算法、逻辑和计算思维能力。因此,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性上应更加体现信息科学素养的价值取向。

从对社会的适应性方面考虑,高中阶段的教育应为未来学生升入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提供学习储备,进而使人才培养适应对未来国家战略的应对。这也就意味着,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内容应考虑各个课程利益群体的利益,在满足高中教育基础性的前提下,成为未来有意向进入大学学习信息科学或高新信息技术学生的必选内容。内容设置上应遵循整合路径,从信息运动全过程的角度,在STS教育理念下整合信息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达到产生一定的学术性追求的目的,紧密联系大学信息学科的人才培养需求,衔接“信息哲学、信息科学、信息经济学和信息社会学等信息学科领域”,使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成为国家信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载体。

综上,未来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应从环境到资源、从物力到人力,系统设计整体策略,在课程标准的修订上,重新设计选修模块结构与内容;在学校环境的配置上,以政府出资方式为每所学校配置满足课程全面实施的标准化环境;在教师教育改革上,设计满足课程发展需求的一体化职前与在职专业发展课程。

(三)教科书未能被师生充分利用,未来课程发展需重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教科书是与教材相关的一个常见概念,高中新课改以后由教育部审定的五套信息技术教科书是依据《标准(实验)》编写的教学用书,“是师生教学的主要材料,是学生课外扩大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12]。虽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于教科书和教科书的使用有了新的认识,但教科书仍然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材料,教师若要能够“用教材”教,或“不用教材”教,必须以教师或教师群体的教材开发和课程开发能力为前提。然而,此次调查的结果表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显然都没有将国家审定的教科书作为“教学主要材料”,绝大多数的教师(约70%)都只是“部分地”选用教科书上的范例和练习,绝大多数的学生(约60%)在课下“极少”或“从不”浏览教科书。我们有理由推断,学生不能有效利用教科书与教师处理教科书的方式有直接关联,教师处理教科书的方式决定了学生使用教科书的方式。

如果说这是一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那么我们不得不考察一下教师在具有“用教材”或“不用教材”教的理念下,是否具备理解、处理、驾驭和超越教材的能力,也就是教师的教材开发与课程开发能力。遗憾的是,此次调查中当我们问及“您最希望在今后的专业培训中获得哪些方面的培训”时,占据首位的回答是“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知识与策略”(个案百分比,54.0%),其次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和“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知识”(个案百分比相同,均为53.4%)。很显然,教师目前还不具备超越教材的能力,他们甚至还需要在处理课堂教学问题和教学评价时付出更多的努力。

如前所述,教师使用教科书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课程实施是一个统一体,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间接反映了教师课程实施的水平。同时,教师驾驭和超越教材的能力也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13]。但从目前教师和学生使用教科书的现状来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水平还有待提高。如果教师在不具备驾驭和超越教材能力的前提下,忽视教科书的引导作用,那么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效果一定不会达到理想的目标。因此,未来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策略中必须充分重视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使教师真正有能力实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材理解、处理、驾驭和超越。

(四)教师职业倦怠严重,未来课程建设需特别关注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富兰曾说过,“教育变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为”,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所思有所为必须有对工作的热情、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然而,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热情令人担忧,从调查结果中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师对于教学课时的态度与学生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每周1课时”的教学工作量已经“偏多”,尤其是工作了5年以上的教师。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职业倦怠感提前到来。从笔者以往参与的调研和已有的研究中[14],我们不难推断,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工作性质显著相关。“吉林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研究”的结果指出[15],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范畴的认知与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认知出现强烈的反差,信息技术教师并不认可除教学以外的其他工作范畴,如机房维护、学校信息化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等,加之这些工作难以量化,导致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工作量远远超出其他学科教师。因此,未来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应特别关注信息技术教师身份认同感的建立,使其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范畴,努力激发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热情。为何课程发展必须关注教师职业身份问题,原因不言而喻。如前所述,能够“认真地阅读教科书”的教师才能对教科书的认同度提高,教科书作为国家课程标准的映射,在教师还不具备较高的课程开发能力的前提下,只有教师提高了对教科书的认可度才能将国家课程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

四、结束语

此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在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收获最大的是“软件操作能力”,有46.4%的学生将“软件操作能力的提高”作为高中学习后排在“第一位”的学习结果,这样的结果不禁令人感到遗憾。

高中阶段的教育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一方面要能够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需要,提升课程的工具价值,另一方面也要能够满足学生作为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提升课程的内在价值。这样的理念映射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在课程目标方面集中地表现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里的信息素养当然不只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素养,更应体现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应具备的信息科学素养和信息社会学素养。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应一味寻求“所见即所得”的快乐,而应追求信息社会人们必备的科学理性的认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决不能沦为技术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课,而应努力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知道,人类在信息社会生存离不开信息科技理性和信息伦理道德的推动力。

很显然,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还远未及这样理想的状态。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些问题甚至不是教育系统内部可以解决的,但在教育系统内部,从课程改革角度,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未来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既要从课程本体角度,围绕信息素养的重新解读挖掘信息技术课程新的价值,建构新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又要从课程实施角度,围绕信息素养的落实,建设环境、资源,提升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学科素养、课程素养与教学素养,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感。

[1] 教育部委托项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之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之国际比较研究报告[R].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 2013.

[2] 严佳丽,孔凡哲.国内“教师使用教科书”的研究现状及其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 2013,(5):48-52.

[3] 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EB/OL].http://www.stats.gov.cn/tjzs/t20110613_402731597.htm,2013-08-19.

[4]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5][15] 董玉琦.吉林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报告[R].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2009.

[6] “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课题组.“普通高中新课程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总报告[R].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 2012.

[7][8]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 谢维和.从基础教育到大学预科——谈新时期高中教育的定位及其选择[N].中国教育报, 2011-09-29(3).

[10] 霍益萍.高中:基础+选择—也谈高中教育的定位与选择[N].中国教育报,2012-03-09(6).

[11] 钟义信.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12][13]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4] 张兵,孙淑晶.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 2008,(10):94-96.

包正委: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高校教师教学发展(zuoyexinxiang@163.com)。

董玉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高校教师发展、教育技术基本理论(dongyq@nenu.edu.cn)。

杨宁: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教育信息化(jlapplegirl@163.com)

2013年11月2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Current Status and Reflection on High School I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Usage of 5 Versions Textbooks in 9 Provinces

Bao Zhengwei1,Dong Yuqi1,Yang Ning2
(1.Institute of IT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2.School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

As th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for high school was implemented for ten years,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arried out the survey on the use of the textbooks for new curriculum in general high school. This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urvey. The aim of the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through the use of the textbook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to collect feedback data from moni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survey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st schools have carried 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curriculum has been promoted.Howev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lective models are drastically imbalance, and the textbooks are not well used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elective models should be adjusted in the future, and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bility of teachers should be stressed in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xtbooks; Questionnaire Survey; Elective Curriculum;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G434

A

1006—9860(2014)03—0024—06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教科书问卷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藏起来的教科书
问卷网
“欢乐颂”行走的职场新人教科书
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模块阶梯式教学法的探索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