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作品中的“红色图像”

2014-11-28 03:03潘娜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抗战战争艺术家

潘娜

(聊城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聊城 202059)

浅析艺术作品中的“红色图像”

潘娜

(聊城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聊城 202059)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被为战争而艺术的口号所代替,反映战事与战时的作品大批量的呈献给广大人民鼓舞他们进行抗战,这些作品我们称之为“红色图像”,在科技文明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当代社会,快餐文化架空了我们的审美意识,“红色图像”给我们在世界观,价值体系上的指导,“红色图像”的崇高感和体现出来的创作激情仍是我们所要学习的精神。

红色图像;审美心理;创作激情;崇高感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大批青年学生和艺术家被迫转往延安。新艺术运动的中心由上海转向延安,延安成为上世纪30年代上新艺术运动延续地。民族救亡成为第一主题,大批艺术家、青年学生走出为艺术而艺术的象牙塔转而提出为战争而艺术,为大众而艺术,为民族而艺术。

抗木刻版画是战时期的解放区美术的主要表现形式,除木刻版画之外,还包括宣传画、大字报、漫画、油画、水彩、素描等。战争爆发以前艺术家们所反映的穷苦人民受苦受难、社会黑暗、腐败、劳动人民对厄运抗争等的大众题材,战争开始后则变为反映战事和战争状态下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方面、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材以及伟人肖像等艺术题材,贴近生活,扎根生活。

抗战的号角吹起,艺术家们一面奔赴前线战场为国而战,另一面在空闲之余进行艺术创作,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蕴含了浓郁的革命情怀。由于处于战争时期,经济物资匮乏,艺术创作环境恶劣,很难对作品进行深入的艺术处理,但是亲临战争、感受战争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灵感和素材。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艺术正在以图像作为文化主流的视觉传播文化。各色各样的图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图像文化的研究热潮悄然掀起。“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解放区的艺术家把他们的所见所闻,通过作品形式向我们报道着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这种贴近生活,扎根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正是这些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这些作品以社会现实、以战地生活做为创作契机,这对于受众来说,也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来说是易于接受,脱离生活的作品不能称之为好的艺术作品。

“红色图像”的激情创造源于创作主体的精神深层,它的力量源泉来自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军民团结奋战之上的。如果我们缺乏这种激情难免会产生精神的阻碍。一幅好的作品,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语言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内涵,那就是创作者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关注,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创作主体与广大受众都有大众性要求,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要满足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文化层次,提供大多数受众所喜闻乐见得内容形式,最大限度的贴近生活,表现生活,去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情感,表现他们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顺应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寻求在当下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够与之相结合,能够进一步的认知、转变和批判、接受的形式。抗战精神是不朽的,它是我们的艺术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创新的力量和源泉,也是我们艺术家不断前进的动力,这种精神时刻在鞭策着我们。

抗战时期的图像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群怀着为民族生存而战斗的艺术家,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相结合,而创作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品。不仅是对当时的战争环境和人民生活进行了真实的艺术再现,还在形式上发展出了符合国民审美的艺术形式。活动在解放区的艺术家,亲身经历的抗日战争的艰苦和残酷,见证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敌,积极进取的抗战精神,创作出激奋人心的艺术作品。

八年抗战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磨练和升华。在力量悬殊的八年抗战中我们军民所表现出来的是坚定的意志,用热血和生命浇灌出不屈的抗战精神。日本发动的是一场企图让整个民族灭亡的战争我们要生存,我们要自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民族力量,焕发了民族精神,燃起了抗日救亡的熊熊烈火,正是这种不屈的精神和坚毅的信念,鼓舞着抗战军民一步一步走向胜利。革命人民是崇高的,他们也是伟大的。崇高感是“红色图像”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它对现代青年大学生仍然起到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引导作用,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正确的自我情感方式和价值取向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审美基石,自我价值的确认,健康的审美氛围,对我们大学生起着审美教育的作用。

抗战时期的这种创造、创新精神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需要进行价值的认知与实践,这种创造、创新精神也是多方面和多样性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意向。

作为年轻的艺术工作者、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服务祖国和人民,坚持我们的民族信仰,时刻以老一辈解放区艺术家为榜样,关注当下的社会,关注生活,真正实现“为生活而艺术,为人生而艺术”。

[1]郑工.当前有关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研究的几点思考.艺术百家,2012.第2期P11-15.

[2]杨德忠.延安鲁艺美术教育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9.

[3]尹毅.抗战年画的艺术风格分析.华章,2007第11期.

[4]江丰.回忆延安木刻运动.画刊,2011第9期P71-73.

J05

A

1005-5312(2014)23-0030-01

猜你喜欢
抗战战争艺术家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他们的战争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