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30例临床观察

2014-12-01 01:09黄莉等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中药治疗带状疱疹

黄莉等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抗病毒和神经营养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水疱结痂、疼痛减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总体疗效肯定,能有效促进水疱结痂、减轻疼痛,并能控制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及皮肤瘢痕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带状疱疹;TDP照射;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2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59-02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累及神经和皮肤的常见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等。其特征为呈带状分布,宛如蛇行,痛如火燎,皮肤上出现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水疱由透明变为混浊,后期结痂,常遗留皮肤瘢痕。本病好发于胸背、腰腹部,头面、四肢部也常发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季多见,且多发于成年人,中老年患者中经常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病程多为2-4周。笔者采用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蛇串疮的内容确定诊断标准:(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呈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12一般资料60例观察对象均来自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部,于2013年12月—2014年5月就诊的符合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9~79岁,平均48岁;平均病程36 d;发病部位,胸背部13例,腰肋部11例,头面四肢6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8~82岁,平均50岁;平均病程38 d;发病部位,胸背部12例,腰腹部14例,头面四肢4例。2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予以口服阿昔洛韦片08 g/次,5次/d,连续服用10 d;口服维生素B1片10 mg/次,3次/d;维生素B12 25 ug/次,3次/d;同时予阿昔洛韦软膏涂擦病灶,3次/d。

132治疗组中药治疗:龙胆草15 g,柴胡15 g,枳壳15 g,当归15 g,白芍30 g,川芎15 g,丹参30 g,川楝子15 g,板蓝根20 g,大青叶15 g,栀子15 g,延胡索15 g,蜈蚣1条。随症加减,痛剧加乳香、没药、甘草,湿邪较重加川木通、车前草,热重加丹皮、黄芩,皮肤痒加刺蒺藜、钩藤;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上方水煎服口服,日1剂,日3次,每次约150 mL。(2)TDP照射:于病灶局部用TDP照射,距离以病人能适应为准,时间为30 min,2次/d。疗程:2组治疗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1月后追访。

14疗效观察观察指标:用药后开始观察两组患者水疱结痂时间、疼痛开始减轻时间,1月后追访是否发生后遗神经痛及瘢痕情况,治疗15 d后观察总体疗效。同时记录患者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由SPSS190建立编辑与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构成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两组均数比较,若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疗效比较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蛇串疮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治愈:皮疹消退,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约3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疼痛无明显减轻。

3讨论

西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初次感染该病毒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3]。前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皮肤灼热感等。好发部位主要在胸背、腰腹部,其次是头面、四肢及骶尾部等。带状疱疹的西医治疗目前主要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消炎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为主。

中医学认为蛇串疮临床以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痛如火燎为特征,属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范畴。《五十二病方》称之为“大带”,《本草纲目 》谓之“火带疮”,《 外科正宗》中有“火丹”之称。《医宗金鉴》之“缠腰火丹”记载:“此症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疼发热。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中本病多因肝胆火郁,或脾胃湿热内蕴,复感时邪,致使肝火、湿热与时邪相互蕴蒸,浸淫肌肤,损伤脉络,脉络瘀滞而成本病。因此肝胆热盛,脾湿内蕴为本病的实质。针对病因病机,治疗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为原则。

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能改善局部微循环、减少渗液、加强新陈代谢、促进上皮生长,从而更快地减轻皮肤疼痛,促进了水疱结痂以改善带状疱疹的症状。与中药配合使用治疗,不仅起到活血化瘀、去腐生肌、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并且有效地促进了中药的吸收。

本临床观察表明,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总体疗效肯定,在水疱结痂、减轻疼痛方面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能有效地控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及皮肤瘢痕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302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64(收稿日期:2014-06-27)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抗病毒和神经营养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水疱结痂、疼痛减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总体疗效肯定,能有效促进水疱结痂、减轻疼痛,并能控制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及皮肤瘢痕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带状疱疹;TDP照射;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2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59-02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累及神经和皮肤的常见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等。其特征为呈带状分布,宛如蛇行,痛如火燎,皮肤上出现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水疱由透明变为混浊,后期结痂,常遗留皮肤瘢痕。本病好发于胸背、腰腹部,头面、四肢部也常发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季多见,且多发于成年人,中老年患者中经常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病程多为2-4周。笔者采用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蛇串疮的内容确定诊断标准:(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呈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12一般资料60例观察对象均来自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部,于2013年12月—2014年5月就诊的符合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9~79岁,平均48岁;平均病程36 d;发病部位,胸背部13例,腰肋部11例,头面四肢6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8~82岁,平均50岁;平均病程38 d;发病部位,胸背部12例,腰腹部14例,头面四肢4例。2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予以口服阿昔洛韦片08 g/次,5次/d,连续服用10 d;口服维生素B1片10 mg/次,3次/d;维生素B12 25 ug/次,3次/d;同时予阿昔洛韦软膏涂擦病灶,3次/d。

132治疗组中药治疗:龙胆草15 g,柴胡15 g,枳壳15 g,当归15 g,白芍30 g,川芎15 g,丹参30 g,川楝子15 g,板蓝根20 g,大青叶15 g,栀子15 g,延胡索15 g,蜈蚣1条。随症加减,痛剧加乳香、没药、甘草,湿邪较重加川木通、车前草,热重加丹皮、黄芩,皮肤痒加刺蒺藜、钩藤;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上方水煎服口服,日1剂,日3次,每次约150 mL。(2)TDP照射:于病灶局部用TDP照射,距离以病人能适应为准,时间为30 min,2次/d。疗程:2组治疗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1月后追访。

14疗效观察观察指标:用药后开始观察两组患者水疱结痂时间、疼痛开始减轻时间,1月后追访是否发生后遗神经痛及瘢痕情况,治疗15 d后观察总体疗效。同时记录患者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由SPSS190建立编辑与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构成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两组均数比较,若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疗效比较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蛇串疮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治愈:皮疹消退,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约3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疼痛无明显减轻。

3讨论

西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初次感染该病毒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3]。前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皮肤灼热感等。好发部位主要在胸背、腰腹部,其次是头面、四肢及骶尾部等。带状疱疹的西医治疗目前主要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消炎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为主。

中医学认为蛇串疮临床以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痛如火燎为特征,属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范畴。《五十二病方》称之为“大带”,《本草纲目 》谓之“火带疮”,《 外科正宗》中有“火丹”之称。《医宗金鉴》之“缠腰火丹”记载:“此症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疼发热。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中本病多因肝胆火郁,或脾胃湿热内蕴,复感时邪,致使肝火、湿热与时邪相互蕴蒸,浸淫肌肤,损伤脉络,脉络瘀滞而成本病。因此肝胆热盛,脾湿内蕴为本病的实质。针对病因病机,治疗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为原则。

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能改善局部微循环、减少渗液、加强新陈代谢、促进上皮生长,从而更快地减轻皮肤疼痛,促进了水疱结痂以改善带状疱疹的症状。与中药配合使用治疗,不仅起到活血化瘀、去腐生肌、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并且有效地促进了中药的吸收。

本临床观察表明,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总体疗效肯定,在水疱结痂、减轻疼痛方面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能有效地控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及皮肤瘢痕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302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64(收稿日期:2014-06-27)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抗病毒和神经营养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水疱结痂、疼痛减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总体疗效肯定,能有效促进水疱结痂、减轻疼痛,并能控制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及皮肤瘢痕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带状疱疹;TDP照射;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2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59-02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累及神经和皮肤的常见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等。其特征为呈带状分布,宛如蛇行,痛如火燎,皮肤上出现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水疱由透明变为混浊,后期结痂,常遗留皮肤瘢痕。本病好发于胸背、腰腹部,头面、四肢部也常发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季多见,且多发于成年人,中老年患者中经常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病程多为2-4周。笔者采用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蛇串疮的内容确定诊断标准:(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呈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12一般资料60例观察对象均来自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部,于2013年12月—2014年5月就诊的符合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9~79岁,平均48岁;平均病程36 d;发病部位,胸背部13例,腰肋部11例,头面四肢6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8~82岁,平均50岁;平均病程38 d;发病部位,胸背部12例,腰腹部14例,头面四肢4例。2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予以口服阿昔洛韦片08 g/次,5次/d,连续服用10 d;口服维生素B1片10 mg/次,3次/d;维生素B12 25 ug/次,3次/d;同时予阿昔洛韦软膏涂擦病灶,3次/d。

132治疗组中药治疗:龙胆草15 g,柴胡15 g,枳壳15 g,当归15 g,白芍30 g,川芎15 g,丹参30 g,川楝子15 g,板蓝根20 g,大青叶15 g,栀子15 g,延胡索15 g,蜈蚣1条。随症加减,痛剧加乳香、没药、甘草,湿邪较重加川木通、车前草,热重加丹皮、黄芩,皮肤痒加刺蒺藜、钩藤;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上方水煎服口服,日1剂,日3次,每次约150 mL。(2)TDP照射:于病灶局部用TDP照射,距离以病人能适应为准,时间为30 min,2次/d。疗程:2组治疗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1月后追访。

14疗效观察观察指标:用药后开始观察两组患者水疱结痂时间、疼痛开始减轻时间,1月后追访是否发生后遗神经痛及瘢痕情况,治疗15 d后观察总体疗效。同时记录患者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由SPSS190建立编辑与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构成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两组均数比较,若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疗效比较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蛇串疮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治愈:皮疹消退,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约3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疼痛无明显减轻。

3讨论

西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初次感染该病毒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3]。前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皮肤灼热感等。好发部位主要在胸背、腰腹部,其次是头面、四肢及骶尾部等。带状疱疹的西医治疗目前主要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消炎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为主。

中医学认为蛇串疮临床以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痛如火燎为特征,属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范畴。《五十二病方》称之为“大带”,《本草纲目 》谓之“火带疮”,《 外科正宗》中有“火丹”之称。《医宗金鉴》之“缠腰火丹”记载:“此症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疼发热。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中本病多因肝胆火郁,或脾胃湿热内蕴,复感时邪,致使肝火、湿热与时邪相互蕴蒸,浸淫肌肤,损伤脉络,脉络瘀滞而成本病。因此肝胆热盛,脾湿内蕴为本病的实质。针对病因病机,治疗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为原则。

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能改善局部微循环、减少渗液、加强新陈代谢、促进上皮生长,从而更快地减轻皮肤疼痛,促进了水疱结痂以改善带状疱疹的症状。与中药配合使用治疗,不仅起到活血化瘀、去腐生肌、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并且有效地促进了中药的吸收。

本临床观察表明,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总体疗效肯定,在水疱结痂、减轻疼痛方面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能有效地控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及皮肤瘢痕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302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64(收稿日期:2014-06-27)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
大部分带状疱疹是累出来的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带状疱疹疫苗 你了解吗
亲历者口述:带状疱疹是最疼的病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艾滋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十全大补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应用体会
观察冠心方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刺络拔罐加药物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