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游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以四川旅游发展集团为例

2014-12-02 04:20王怀林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旅游业四川旅游

王怀林

(四川旅游发展集团,四川 成都 610016)

旅游业不仅因为产生的污染少被称为“无烟工业”,也因为投资少、产业关联度大、促进经济发展见效快被称为“朝阳产业”。四川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经济存在良好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从国际金融危机中逐步恢复,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发展四川旅游经济必须考虑环境的变化,把握好新历史条件下的新机遇。

1 四川旅游业发展现状

1.1 旅游资源禀赋优异

四川拥有众多品位高、吸引力强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截至2013年9月,四川拥有5处世界遗产地,4处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自然保护区,1个世界地质公园,1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2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另外还有7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4处省级森林公园,1 06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

1.2 支柱产业地位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四川抢抓机遇,开发培育出了九寨沟、黄龙、峨嵋山—乐山、青城山—都江堰等蜚声国际的精品旅游品牌,旅游总收入长期位居西部省份之首,旅游产业占全省GDP比重逐年提高。2012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4.36亿人次,入境游客227.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 280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GDP的13.8%。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显现和巩固,吃、住、行、游、购、娱综合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1.3 富民惠民效果显著

四川旅游着力探索建立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等新模式,突出精品旅游村寨和特色古镇的建设。成都、绵阳等中心城市周边的农家乐蓬勃发展,汶川、九寨沟等旅游集镇建设成效显著,群众增收致富效果明显。四川作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四川旅游的显著亮点。据四川省旅游局统计,预计2013年全省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1 041.2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7.4%,带动600余万农民受益,相当于为全省6 646万农民年人均增收贡献了278.36元。

2 四川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1 发展机遇

第一,灾后重建特殊的政策优势。中央和四川省高度重视四川在“5.12汶川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两次灾难之后的旅游业恢复和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保障和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四川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旅游专项规划》和《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高规格规划陆续出台,在土地、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出台配套了大量优惠政策,有效恢复了四川旅游自身“造血机能”,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和民生产业,成为灾后恢复重建中增速最快的产业之一。

第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四川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有不少区域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向。应有效发挥旅游业在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方面的多重潜力,构建以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柱的特色经济结构,将对做强经济实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三,旅游消费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人均GDP约合6 100美元,四川超过4 000美元,进入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显示的旅游需求爆发性增长和度假经济成熟区间。同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767.9元,比2007年增长59%。旅游业拉动社会消费的效果显著,为旅游关联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四,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深入和《四川省重大投资项目名录(2013—2014年)》推出,大批交通类重大基础建设项目落地。稻城亚丁机场已于2013年通航,未来红原、甘孜等机场陆续建成,川青、川甘、川藏铁路,成都—九寨沟—甘肃高铁,以及雅安—康定高速公路、成都—马尔康高速公路等系列交通大通道将陆续开工,交通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长期受制于空间距离和自然环境阻隔的四川旅游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2.2 面临问题

第一,旅游产业地位与旅游资源地位不相称。虽然四川拥有得天独厚、禀赋优异的旅游资源,但近年的旅游总收入排名始终在全国第7至第9名之间,未能进入第一阵营,总体呈现“旅游资源强省,旅游产业小省”的态势。与同在西部的其它省份相比,近年发展速度也低于重庆和陕西,见表1。

表1 2006~2012年西部四省旅游发展情况表

第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协作程度较低。从产品结构看,当前四川基本围绕自然生态资源开发旅游,以藏羌文化为代表的丰富少数民族文化未得到充分挖掘,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未能开发形成规模旅游产品,以三国文化为代表的深厚历史文化沉淀未得到广泛传播,以长征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从产业合作看,旅游资源分属在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主管,旅游管理“九龙治水”,资源集聚规模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旅游产业运行的分割化倾向。由此形成九寨、黄龙、峨嵋—乐山等精品景区过度依赖门票收入,但囿于当前管理体制无法发展旅游上下游产业;其它多数景区粗放、低质量开发管理;旅游娱乐和购物产品总体欠缺,游客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处于较低层次,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带动力不强的局面。

第三,旅游企业发育水平不高。除各省地市州所属国有企业外,较多民营企业也参加到旅游业中,但各旅游企业的开发、经营、管理能力参差不齐,未形成有区域影响力、综合性覆盖旅游全产业链的大型、特大型旅游企业,低水平竞争激烈,总体呈现“少、散、弱、差”态势。全省旅游业上市企业仅峨嵋山一家,多年未有新旅游业公司上市,对比其它西部省份明显落后,见表2。

表2 西部省份旅游上市公司一览表

尤其在对引领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国有旅游龙头企业上市扶持方面,四川远落后于云南和陕西。“云南旅游”是云南省委、省政府为加快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而成立的旅游专业投资公司,定位于云南省政府旅游产业融资平台和投资主体,代表政府对云南省的核心旅游资源进行掌控和开发。经过8年的发展,现已拥有7家参股控股子公司,资产总量11.7亿元人民币。而“曲江文旅”则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凭借“文化+旅游双产业链集成发展”的商业模式,荣获2013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最佳商业模式上市公司”奖项,成为西北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旅游企业。

3 四川旅游发展集团的探索与实践

3.1 集团概况

四川旅游发展集团(简称“川旅集团”)成立于2010年,是四川省属国有企业,其使命是整合四川旅游优质资源,重点发展精品项目,引领四川旅游强省建设。川旅集团的发展目标为:用3~5年形成规模效应,用5~10年实现集团资产总额翻两番,接近100亿元。在集团成立5年左右时间内,通过整合优化资源,加大资本运营力度,实现IPO或借壳上市。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集团快速发展,将集团打造成四川省推进旅游产业的上市龙头企业,成为西部最佳旅游投资与管理运营商。

截至2013年底,集团旗下共有包括四川锦江宾馆、四川省中国国际旅行社、四川省青年旅行社在内的16家全资、控股及参股子公司,业务覆盖六大核心板块:景区开发、饭店、旅行社、旅游地产、管理与品牌输出、新业态。

集团下属的四川锦江宾馆曾获美国优质服务业协会1999年“五星钻石奖”、2010年国家饭店业最高荣誉奖“金星奖”。四川省青年旅行社、四川省中国国际旅行社多年跻身“全国百强国际旅行社”行列。2012年6月,集团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首批重点文化企业旗舰企业”称号。

3.2 集团发展成果及举措

3.2.1 发展成果

在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领导下,集团克服了地震、泥石流和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等外部不利因素对旅游的影响,营业收入和利润稳步攀升。2013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利润6 000万元,利税总额近1亿元,总资产接近22亿元。集团最近三年发展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川旅集团2011~2013年发展趋势

3.2.2 发展举措

第一,以存量资产为突破,做强存量促升级。集团大力开发了川旅国际大厦、锦江新天地两个旅游商业综合体项目,华阳地块项目进入前期准备,为集团未来几年盈利打下坚实基础。锦江宾馆贵宾楼2013年6月正式营业,成为西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五星级城市商务酒店。省国旅和省青旅进行规范经营、转型升级,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第二,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为推手,做大增量谋发展。一是加快新项目落地推动进度,新开西餐精品店、食品厂和3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稻城项目、丹巴—金川环线度假区一期项目投入试运营,恩阳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动土开工,龙泉洛带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签订了牛背山项目整体开发框架协议,都江堰项目进入深度论证研究阶段。二是积极拓展新业态,与法国UCPA运动联盟等法国企业开展合作,开工建设都江堰度假营地,建设国际化产品销售支撑网络。开展汽车旅馆、自驾游俱乐部、房车销售租赁、直升机旅游等新业态旅游服务项目。成立川旅航空旅游服务公司,推进航空旅游一体化。开设电商天猫旗舰店,开通B2C网站“唯旅网”,上架旅游产品120多个。三是加快考察,储备优质项目,完成省内48个4A级以上景区信息收集,储备冕宁县安宁湖和大桥水库、蒲江朝阳湖等项目。四是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围绕集团6大核心板块业务,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基本形成了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和信息服务等7大要素的产业链。

第三,以增资扩股和上市为契机,深化集团改革。一是增资扩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基本锁定建银国际、云南城投作为增资扩股募集对象。二是集团整体上市工作正式启动,拟通过IPO或借壳方式,谋划集团整体上市。目前已选定4家中介机构进行IPO上市辅导,以进一步规范经营,打造更合理、更科学的发展平台,为集团上市奠定基础。

3.3 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集团的规模不够大,资源整合力度较弱,在国资委绩效考核中被定位为充分竞争类企业,缺少核心景区资源,难以做大重点项目,延缓了集团上市步伐。二是国企考核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不活,集团具有行政化和老国企思维,导致企业内部缺乏活力,外部缺乏压力,集团发展不够迅猛。三是集团要发挥“旗舰企业”的带头作用,还需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以国企改革为契机,全面深化改革。

4 加快四川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旅游产业长期发展定位,推动跨越发展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精神,在《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四川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旅游专项规划》和《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基础上,总结旅游发展经验,高起点规划,明确旅游产业长期发展方向,确定旅游产业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突出操作性,为全省旅游业跨越发展奠定政策基础。[1]

4.2 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对产业建设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强化开放意识,加强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资源的产业间监管和运营合作,共同推动建立无障碍旅游机制,促进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强化旅游监管部门地位,借鉴北京、云南、海南成功经验,将旅游局提升为旅游发展委员会,提高综合协调管理能力,从注重旅游事务管理向注重旅游产业发展转变,从单一部门推动向部门综合联动、跨行业管理协调转变。

4.3 多种方式整合资源,努力扩大产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

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的方向,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从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目标地营销、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保障系统各层次主动进行资源整合。不论属于哪个主管部门的旅游资源,都积极服从发展和做响品牌的要求,以互惠为基础进行强强联合,努力扩大产业规模,做大产业,提高市场影响力。

4.4 加大投入,扶持一批旅游龙头企业

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扶持旅游新产品开发,支持省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电子旅游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精品旅游区整合营销力度,着力打造四川旅游品牌。政策、资源、资金向龙头企业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承包、租赁、合资、股份制等多种方式控制优质旅游资源,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旅游旗舰企业,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有机结合。

4.5 建立现代产权、激励运行机制,全面深化改革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改革方向,将大型综合性国有旅游企业定位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参照投资类公司标准按行业分类实施考核,有效放大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健全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强化公司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公司经营决策中的自主作用。规范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探索采取业绩股票、股票期权、岗位分红权等激励方式,进一步完善与业绩考核紧密挂钩的任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旅游品牌企业和集团。

[1]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Z].2011.

猜你喜欢
旅游业四川旅游
A gift I treasure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灾后两年新四川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