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管理水平的关系整合

2014-12-02 16:40康亮朱剑萍韩敏
上海城市管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体制机制教学管理

康亮+朱剑萍+韩敏

导读: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管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三个方面,在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激励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实现教学管理重心从传统的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管理 体制机制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6.020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与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教学管理,对于引导学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这种教学管理的解析及评价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关的教学管理解析

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机制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管理效率等要素。根据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发生作用的全过程,与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教学管理大致可以分为3个方面,即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绩效管理。

(一)目标管理

在应用型高职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目标无疑是放在第一位的。目标就是方向,就是包括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的共同努力方向。对于高职土建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在这个目标之下还要解决其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靠日常性的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因此,教学目标也是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在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教学中,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因此教学目标也相应划分为理论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这是教学计划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只有在科学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才能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才能顺利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的管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高职学生在学院或企业进行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才培养的管理过程,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管理与之相适应。根据教学管理的规律,大体上可以分为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学习成绩在内的信息管理、教学质量监督、创新激励机制与教学改革等几个方面。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把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政治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根本大计。

(三)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与目标管理密切相关,是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执行情况的总结。根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绩效管理大体上可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身心健康状况4个方面。对于高职土建类专业来说,职业技能学习效果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学习效果评价可以细化为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实际动手能力、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特长等三级子项目,在学习效果评价和绩效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管理的“四坚持”

教学管理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指管理主体的总体管理方式与管理水平,以及对管理对象渗透力和影响力的总和。[1]这种教学管理对高职学生特别是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得以实现。

(一)在管理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首先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关,也与教学目标有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在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市政工程、物业管理等专业领域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而教学目标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总体教学要求。这种目标是统领学生学习的首要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因学习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过日子,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一无所长,一事无成,在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才知悔之已晚。因此,作为院系两级管理主体和广大教师,应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把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学习效果必然就会得到提高。

(二)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德育为先”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是一个工程管理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中的首要条件。许多高职土建类专业企业在录用新员工时,也往往把应聘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首要条件。不少企业都曾有过这样的惨痛教训:如果录用了一个思想道德素质低劣的人,往往其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有鉴于此,学院一定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首位,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不但是顺理成章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在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时候,要理所应当地把德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是正确的人才观。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踏实肯干、团结合作等优秀职业道德。可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甚至比技术技能水平更为重要。

(三)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兴趣引导”原则,通过改革管理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职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效果中难以衡量、但在学习效果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这也就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在教学过程管理系统中,如何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从实际出发,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管理办法,建立起一套新的卓有成效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学管理工作者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endprint

(四)在管理过程中坚持“计划先行”原则,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管理与高职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学习效果的联系,更多地体现在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过程中,包括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习实训条件、考试考核方法、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等工作。要切实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教学规律,科学地制定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不但要有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也要有“两课”与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不但有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也要有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管理重心: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与绩效管理转变

传统的教学管理重心主要是过程管理,即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与高职培养目标大相径庭,与理想中的学生学习效果也相去甚远。这种传统教学管理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

(一)容易忽视人才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只是作为一个空洞的口号,而与实际培养人才过程相脱节。许多高职学院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大都仿效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办法,成为一种压缩型的“本科管理模式”。[2]在这种模式下,高职土建类专业的高职学生上课学习主要在校园内进行,以学习专业理论为主,职业技术技能不受重视,更谈不上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企业仍然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对新员工从头开始进行培训,甚至出现许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一无专业能力二无职业技术的怪事。

(二)不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改革和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管理,实际上是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一味强调学生必须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在执行规章制度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往往是“一刀切”,比较刚性和呆板。这种管理体制机制与广大学生丰富多样的个性化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也与专业技术的多样化、复杂化和技术发展多变性不相匹配。许多规章制度实际上成了束缚教师和学生的清规戒律,使师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管理机制总体上缺乏活力。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循规蹈矩,教师缺乏改革的动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也不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改革和创新精神。

(三)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一所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有力杠杆。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却缺乏科学性和公平性。在评价教学质量的时候,不太重视学生学习效果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时候,往往只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而不大关心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也不大关心学生的兴趣与要求。[3]在人才质量评价方面,往往以学院本身的评价为主,而忽视企业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和社会的评价。这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必然是一种片面的评价,也是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由于学校的绩效评价机制与社会认同相脱节,与企业的要求相脱节,许多高职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得不到企业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高职教学管理的改革方向,是管理重心必须实现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实质性转变,即管理的重点应该落实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绩效上来。

四、结语

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绩效,实际上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管理与评价,实质上也是对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管理和评价。关键的问题是,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效果到底与原定目标是否存在差距,或存在多少差距。通过教学管理,最终要缩小这种差距,这也是高职院校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责任所在。

强调目标管理与绩效管理,不是不要过程管理或者淡化过程管理,而是要求过程管理一定要服从于目标管理。在过程管理中,要使包括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内的各项工作,都要自觉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各种教学改革办法的出台,也应该首先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绩效的提高。其中,特别应重视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他们对学习职业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刻苦学习,特别是自觉学习专业理论和职业技术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

说明:本文系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立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体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中建协〔2013029〕)。

参考文献:

[1]柳琼.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才智,2010(3).

[2]陈正江.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

[3]王明芳.提高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责任编辑:张 炜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目标体制机制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欠发达地区创新型政府体制机制优化策略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检察机关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