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育资源与配置优化

2014-12-02 16:42张弘葛敏敏刘学
上海城市管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高职教育教师队伍

张弘+葛敏敏+刘学

导读:在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和建筑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都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些资源包括学校与建筑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学校可利用的建筑企业中的德育资源等,了解这些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及资源的作用价值,有助于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下资源的配置,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

关键词:校企合作 资源配置 高职教育 教师队伍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6.022

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10余年历史,但势头强劲,在办学规模和专业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已经得到良好成效。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建筑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逐步提高,土建类高职教育的问题也初露端倪,比如教学条件滞后、资金来源不足、社会信息不畅等,制约了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发展。[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如何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优化资源配置,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实现学校与建筑企业的共赢,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资源配置的内涵

(一)资源配置的概念

经济学认为,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较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得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即人们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做出的选择。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对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资源的内涵

在经济学中,“资源”一词,泛指为了创造社会财富而可以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客观存在形式的集合。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是指在已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利用的自然物,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物质与能量的集合体,它与人类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密切相关,是一种既具有物质性、同时又具有相应功能性和使用价值的客观存在。

社会资源是指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这不仅包括人类劳动所提供的以实物形态存在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而且包括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信息、组织形态、管理手段、法律、政策以及道德等非实物形态的资源。

“教育资源”是整个社会用于教育领域中从事教育活动的以实物和非实物形态存在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本文所研究的教育资源为广义的资源,包括与教育活动相关联的各种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其他无形资源等。教育资源是在社会环境中蕴含一定教育价值、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一切要素。职业教育资源是组织职业教育活动、谋求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土建类高职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综上所述,土建类高职教育资源是指全社会投入到土建类高职教育领域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总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指社会对高职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分配。校企合作模式下教育配置的两大主体是高职院校和相关的建设行业建筑企业,配置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方面的配置。

(一)人力资源的配置方式

土建类高等教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包括建筑企业与院校的教师资源和院校的学生资源两个方面。

高等职业学校里有一支受过良好职业训练、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经验丰富且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师资队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能够胜任本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以及相关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的组织与指导工作,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具有教学管理的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由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源大多为高校毕业生,缺乏相关专业的实践工作经验,或一些教师虽然曾在行业第一线参加过实践、管理工作,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方法、工艺在现在的实践中已经不再适用,加之教材的内容往往落后于行业发展的速度,所以导致课堂教学的内容往往脱离实际,学校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符合现代行业发展趋势要求的实训、实习指导。然而,在建筑企业中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熟悉相关岗位生产知识的能工巧匠,他们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巧,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能够熟练安全地使用有关的生产操作设备。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校引进相关建筑企业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技术专家和骨干来给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可将实际应用到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技能即为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缩短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更易于掌握理解。

同时,形成合作关系的土建类高职院校与建筑企业也可利用对方现有的优势资源,较为方便地进行人才资源的培养,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学校在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时,可以得到建筑企业的积极帮助和支持,安排教师到相关建筑企业进修学习、进行挂职锻炼,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克服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或落后的缺点,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可以利用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设备完善的实训场所、经验丰富的教师等教学资源在学校中开展员工的入职或在职培训,学校也可将对建筑企业员工的培训纳入正常的教学范围。此外,学校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水平优势,可以协助建筑企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共同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建筑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更为重要的是,在人才资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的今天,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建筑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参与课程教学,学生到建筑企业进行定岗实习等形式,使学生提早适应建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筑企业可优先从学校中选拔合适的人才充实自身的职工队伍,且这样的人才适应期短,可快速进入职业角色,降低建筑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成本。endprint

(二)财力资源的配置方式

资金是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与普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校财力资源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投入和学生缴纳的学费,此外还有一部分学校通过其他渠道筹集获得的资金。在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可以利用建筑企业投入的资金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也可以承担建筑企业的员工培训来达到培训费用财力资源的共享。此外,学校可以找到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的建筑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教师蹲点实习、学习实践操作,学生顶岗实习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资金的投入。相应的,将合作方建筑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纳入学校的教学活动范围,也可降低建筑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

(三)物力资源的配置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动及发展所需要的建筑实训基地、实训材料、实训设备、教学科研用具、行政管理设备、后勤管理设备以及图书等固定资产,皆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物力资源。学校和建筑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与建筑企业可共用校内实训基地中的实训设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实训设备紧缺或落后的压力,实现生产环境、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物力资源的共享。此校企合作的形式,也解决了实训教学情境的真实性问题,使学生在学校中即可形成“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到合作的建筑企业开展顶岗实习,接触到了生产一线中先进的设备及生产工艺,弥补了之前在校内实训时人多设备不足、或设备落后的遗憾。且学生在实习期间,身处真实的生产环节,采用真实的材料按照标准规程进行真实可用的产品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约了实训的耗材,降低了实训成本。同时,建筑企业可利用学校宽敞的活动场地、完善的实训基地、丰富的图书资源等物力资源优势,委托学校进行建筑企业所需人才的培训与培养,既提高了学校和建筑企业物力资源的利用率,也实现了双方优势资源的共享。

(四)无形资源的配置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里的无形资源是相对于有形资源而言的另外一种看不见的资源,如行业信息资源、声誉资源、德育资源等,这些资源虽不能准确量化,但是其价值和作用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不容小觑。

随着社会发展的高速信息化,信息资源对职业学校的发展显得日益重要。通过校企双方合作成立的专业顾问委员会、校企合作研讨会,以及学校专职教师与建筑企业兼职教师日常的工作交流及其他非正式交流,学校可获得来自行业生产建筑企业一线的关于行业发展行情、发展趋势、管理经验等宝贵的信息资源,对学校的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人才培养在建筑企业或行业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更强职业能力和更高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建筑企业的欢迎,从而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学校与知名建筑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如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筑企业冠名班等,借助建筑企业的知名度,学校将得到更多学生家长的欢迎。学校凭借良好的声誉,也可以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录取到更多、更好的生源,之后的毕业生也受到更多的建筑企业欢迎,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每一个优秀的建筑企业从创业到发展壮大的过程都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里边的每一页都记录着劳动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怀,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魅力和力量的建筑企业精神、建筑企业文化。建筑企业中有许多团结奋进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更不乏具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他们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创业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学生到建筑企业中顶岗实习或考察参观,在与建筑企业接触了解的过程中,会体会到建筑企业的文化与精神的魅力,自然而然地受到建筑企业精神的感染和建筑企业员工的影响。建筑企业对职业学校所提供的德育资源,具有学校德育教育所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是职业学校既难以得到又唾手可得的珍贵资源。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资源配置方式的新动向

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整合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资源,资源配置的方式受制于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我国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计划配置方式是教育资源配置采用的唯一形式,即国家及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由政府决策根据计划给予职业学校资源。

按计划配置的资源配置形式要求学校的一切发展与工作均在国家及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指令范围内。[2]这一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局限性显得日益突出。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需要在计划配置的体制下渗入更为灵活的资源配置形式,以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行业技术进步的要求。

2010年,有学者对在中国高等职业高专教育网公示的106所申报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方案陈述提纲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在全国106所开展校企合作申报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校中,主要按市场利益配置资源的学校有37所,主要按政府统筹配置资源的学校有36所,主要按行业标准配置资源(这里所说的按政府统筹的资源配置方式即为计划配置方式)的学校有32所,另有4所学校采用了其他的资源配置方式(其中有些学校采用几种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的重叠现象)。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按政府统筹、按市场利益、按行业标准的三种资源配置方式已经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所以在高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后,资源配置的方式引入更多、更灵活、更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配置机制,并且得到了良性的发展。而作为土建类高职院校,学校如何把握市场配置机制的“度”,更好地利用校企合作中的各种资源,成为建筑行业学者关心的问题。

说明:本文系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立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体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中建协〔2013029〕)。

参考文献:

[1]徐爱荣.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意义及途径探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2]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1(5).

责任编辑:张 炜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高职教育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