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2014-12-03 08:11勾丽洁许世奇刘旭东李兰兰王淑娟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河北承德0670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骨化异位体位

勾丽洁 许世奇 刘旭东 李兰兰 薛 莲 王淑娟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河北 承德 067000)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1〕,其肢体功能恢复、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康复医学的目标。本研究探讨早期康复对SCI患者肢体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176例。纳入标准:符合X线、CT或MRI的影像学诊断;符合SCI神经功能分类国际标准第6版对SCI的诊断,且ASIA残损分级为A~D级;入院前未接受过系统康复训练。排除标准:既往有严重骨关节疾病、中枢或周围神经病损;入院前曾接受过正规康复治疗;入院后康复治疗不足3个月。根据病程进行分组,伤后1个月内开始康复者纳入早期治疗组(90例);伤后3个月开始康复者纳入对照组(8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节段、损伤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评定方法 功能评定: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类国际标准第6版〔1〕、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呼吸系统感染诊断标准:①症状体征: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听诊啰音的情况;②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10.0×109/L或中性粒细胞>75%;痰培养结果阳性;③影像学检查:胸片或胸部CT显示有肺部斑片状阴影。泌尿系感染诊断标准:尿常规白细胞数大于10个/HF和(或)细菌计数超过105/ml,同时出现以下症状中至少2个:发热、下腹痛、尿失禁症状加重、自主反射亢进、尿液混浊伴异味、肾区不适或扣痛、全身乏力不适。膀胱结石及肾积水依据泌尿系彩超诊断。痉挛评定采用改良的Ashworth法。跟腱挛缩诊断标准:踝关节被动背屈受阻,活动范围小于正常10°以上。体位性低血压诊断标准:患者由卧位坐起或应用电动起立床站立时出现头晕、视力模糊、恶心、呕吐、全身乏力、晕厥等脑缺血症状,收缩压较平卧时下降20 mmHg或(和)舒张压下降10 mmHg。下肢深静脉血栓根据患者下肢指凹性水肿症状,结合下肢静脉彩超结果诊断。异位骨化诊断标准:①症状体征:早期患者关节周围出现红肿、发热症状,肿胀消退后,在关节附近可触及硬性包块,严重者关节活动受限。②实验室检查:早期未完全骨化时可有血清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增高;晚期恢复正常。③影像学检查:X线片检查可发现关节周围软组织中出现骨化影。疼痛评定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病程、损伤部位、程度及脊柱稳定性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术后早期主要以保持肢体良姿位、关节被动活动、瘫痪肢体低中频电刺激、呼吸训练以及皮肤二便的康复护理为主,并根据情况制作颈托或胸腰椎矫形器以加强脊柱稳定性,缩短卧床时间。随着脊柱稳定性的改善,逐渐开始进行肌力增强训练、应用支具进行站立及行走训练以及各种功能性活动训练。具体包括:变换体位及良肢位训练、利用床和电动起立床的早期起立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呼吸及排痰训练、肌力维持及增强训练、翻身训练、牵伸训练、垫上移动训练、坐位训练、转移训练、轮椅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物理因子治疗、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心理治疗等。6 d/w,共治疗3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同一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比较 康复治疗前两组ASIA运动评分、BI评分、FIM评分比较均无差异(P均>0.05);康复治疗后,三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均<0.01);而治疗后早期治疗组三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运动评分、BI评分、FIM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运动评分、BI评分、FIM评分比较(s,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1,3)P<0.05

组别 n ASIA运动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B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FIM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早期治疗组90[]43.82±20.565.17±21.61)2)27.11±20.249.50±23.71)2)55.26±13.982.13±19.51)3)对照组 86[]43.78±19.746.76±20.21) 28.08±19.7 38.84±22.71) 56.03±12.1 75.36±18.3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早期治疗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肾积水、严重痉挛(改良Ashworth评分2分以上)、跟腱挛缩、压疮、体位性低血压、中重度脊髓损伤后疼痛(VAS疼痛评定5分以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治疗组异位骨化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研究表明,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护理,可以使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明显提高〔3〕。SCI外科治疗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确定康复治疗程序,根据病情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时间、强度及内容。康复治疗过程中,运动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起着主要的作用。SCI早期,由于脊髓休克,肢体呈弛缓性瘫,应保持瘫痪肢体的良好功能位摆放,并每天进行关节被动活动训练,定时变换体位以预防关节挛缩、压力性溃疡、骨质疏松,为下一步的康复训练打下基础。SCI后易并发多种并发症,不仅影响康复疗效及进程,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4〕。因此积极防治并发症是SCI康复中的重要环节。

肺部感染是SCI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SCI的节段有关,损伤节段越高对呼吸系统及其功能的影响也就越大〔5〕。本研究说明早期康复可以有效预防肺部感染。主要措施包括:定时翻身拍背、体位引流、湿化气道、早期呼吸功能训练,训练腹式呼吸,手法辅助排痰等。

SCI导致膀胱排空障碍,虽然留置尿管可以解决尿潴留问题,但是长期留置尿管有许多危害,容易造成泌尿系感染、结石、附睾炎并影响患者康复训练。脊髓圆锥以上的损伤,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膀胱内压升高,易导致输尿管反流形成肾积水。反复的泌尿系感染、结石、肾积水会逐渐造成肾功能损害,肾衰竭是导致SCI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科学地膀胱管理及训练,对减少SCI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6〕。本研究说明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对于SCI患者泌尿系管理,我们主要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间歇导尿是目前SCI患者进行膀胱功能重建及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间歇导尿具有降低泌尿系感染、膀胱结石及肾积水的发生率;改善留置尿管所致的心理障碍;方便患者进行其他康复训练的优点,且越早实施其效果越明显〔7〕。

严重的痉挛将影响SCI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和康复训练,应及时进行治疗〔8〕。本研究说明早期康复治疗对预防SCI患者严重痉挛有一定效果。治疗中所采用的有助于改善痉挛的方法包括:正确的体位摆放,积极控制感染,保持患者情绪稳定,保持患者生活治疗环境的温度恒定,瘫痪肢体被动关节活动训练,站立训练,痉挛治疗仪交替电刺激,严重患者予口服巴氯芬、替扎尼定抗痉挛治疗。

SCI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痉挛是造成关节挛缩的原因。最常见的为踝关节跟腱挛缩。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组跟腱挛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主要原因是对照组患者未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及指导,卧床时踝关节未保持中立位,早期缺乏适度的被动关节活动及长期的关节废用。SCI早期即应指导患者制定关节训练计划,注意卧床期良肢位的摆放。坚持不懈的关节活动不但能够预防关节挛缩变形,而且可以改善肢体血循环,增强体质,对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也有一定作用〔9〕。

压力性溃疡是SCI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造成大量蛋白质丢失、贫血、低蛋白血症,继发感染可引起高热、败血症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研究说明早期康复有助于预防压力性溃疡发生。所采用的方法包括:定时变换体位、选择良好的坐垫和床垫、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定期检查压力性溃疡好发部位、保持床面及轮椅洁净无异物、向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压力性溃疡的康复教育。

体位性低血压是高位,SCI患者常遇到的问题。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SCI后血管运动中枢与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之间传导通路发生中断,引起正常的血压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所致〔10〕。SCI者体位改变较小时,血压下降幅度小,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尚保持在正常波动范围,不出现体低血压症状。但体位改变角度较大时,如卧位坐起或斜床站立超过60°,中枢神经血压调节功能则失效,血压大幅度下降,脑血流量明显减低,出现头晕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11〕。本研究显示,早期康复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考虑与早期康复组治疗过程中接受正确的康复指导和训练有关,具体方法包括:应用腹带或穿长腿弹力袜、坐位耐力训练、适当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早期电动起立床训练。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SCI患者的另一常见并发症,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血流瘀滞、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本研究说明早期康复组患者术后早期开始进行瘫痪肢体被动活动、中低频电刺激、瘫痪肢体气压助动治疗等治疗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起到良好作用。

SCI后疼痛很常见,有研究表明其发生率一般可达65%,其中大约有1/3属严重疼痛〔12〕。目前SCI后疼痛的机利尚不十分清楚。因此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有研究显示,损伤程度、部位、心理状态均是其影响因素。劳累、消化道以及泌尿系并发症、压疮、痉挛及天气变化等,也可使疼痛加剧〔13〕。以往研究表明,综合康复治疗可以减轻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14〕。本研究说明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脊髓损伤后严重疼痛的发生率,认为早期的肢体康复训练、心理治疗、正确的康复护理和早期康复教育,更好的改善了患者功能,减低了消化道、泌尿系并发症及压疮、痉挛等的发生,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是早期康复组严重疼痛发生率降低的原因。

SCI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大关节周围可出现异位骨化,以髋、膝关节多见。本研究尚不能证明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减少异位骨化的发生。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创伤、手术、过度被动活动是目前公认导致异位骨化的原因。而完全性SCI、痉挛性瘫痪也是导致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15〕。有学者〔16〕认为,随着早期康复的开展,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有所上升,考虑与康复训练中粗暴的肢体被动活动有关。而孙晖等〔17〕研究显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可以预防异位骨化的发生。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研究对象选择、康复治疗手法不同有关。因此,早期康复对异位骨化的影响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1 陈启波.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时机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5):772-3.

2 李建军,周红俊,孙迎春,等.脊髓损伤神经分类国际标准(第6版,2006)〔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1-6.

3 吴映华,蔡 颖,周 莉,等.综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0):1581-4.

4 胥少汀,郭世绂.脊髓损伤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69-936.

5 朱 颖,史文博.不同平面不同程度脊髓损伤者肺功能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9):1686-7.

6 燕铁斌,伍少玲,郭友华,等.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5):286-8.

7 毛容秋,蒋竟杭,彭 慧.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0):957-62.

8 卫 波,李建军.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机制与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7):559-62.

9 郝定军,何立民,袁福镛,等.脊髓损伤患者后期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5):267-70.

10 姚爱明,关 骅.血压调节与脊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J〕.现代康复,2001;5(7):66-7.

11 姚爱明,关 骅,张贵平,等.脊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47-50.

12 Siddall PJ.Management of neuropathic pain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now and in the future〔J〕.Spinal Cord,2009;47(5):352-9.

13 Siddall PJ,Taylor DA,Mcclelland JM,et al.Pain report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pain to factors in the first 6 months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J〕.Pain,1999;81:187-97.

14 肖 登,夏新蜀.综合康复措施治疗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的临床观察〔J〕.激光杂志,2011;32(10):63-4.

15 任宪锋,关 骅,洪 毅,等.脊髓损伤后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6):429-32.

16 郭险峰,关 骅.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8):716-8.

17 孙 晖,白雪飞.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预防异位骨化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67.

猜你喜欢
骨化异位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经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黄韧带骨化患者硬脊膜骨化与椎管狭窄的关系
成人肱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的SPECT-CT评价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联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8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