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65岁以上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

2014-12-03 08:10赵文华蒋建英李文玲张闻洋孙平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赵文华 蒋建英 李文玲 张闻洋 孟 鑫 孙平辉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教研室,吉林 长春 130021)

虽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症状不重,生活能够自理,但继发脑卒中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都不低,预后很差。据报道,TIA的病人有三分之一会发生脑卒中,还有三分之一不断有新的发作;TIA发病后2年,大约有5%的病人会死亡,发病后4年更有约10%的病人会死亡〔1~3〕。TIA由于缺血的部位不同,其表现常为眼前一过性黑矇、雾视、视野中有黑点、眼前有阴影摇晃,光线减少或一侧面部或肢体出现无力、麻木,有时也会表现出眩晕、头晕、偏头痛、跌倒发作、共济失调、复视、偏盲或双侧视力丧失等症状〔4,5〕。TIA发展到脑卒中则治疗比较棘手,关键是预防〔6〕,因此了解当前人群对TIA的了解和开展宣传教育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4个乡镇(街道、团),每个乡镇(街道、团)随机抽取3个村(居委会、连),每个村(居委会、连)随机抽取50户65岁以上老年人367名。

1.2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对TIA认知状况有显著影响(P<0.05),见表1。

35人听说过TIA,知晓率为9.54%。有332人不知道TIA是何种疾病,7人认为TIA属于脑卒中及脑卒中类似疾病,10人认为属于小脑卒中,1人认为是脑卒中征兆,2人认为属其他类型脑卒中,15人认为不属于上述疾病。对TIA临床表现的认知正确包括:单侧面部或肢体突然出现的麻木或无力10人、单侧或双侧视力障碍12人、突然出现的语言障碍或语言理解能力下降6人、突然出现的走路无力眩晕或平衡障碍10人、记忆力丧失或减退2人。各症状的认知率均未达到3.5%。

表1 不同情况老年人对TIA认知状况比较〔n(%)〕

3 讨论

TIA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60 min内完全恢复。脑卒中是突发的局灶性或全面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征象,持续时间超过24 h,并且排除其他非血管性原因造成的脑功能障碍。脑卒中与TIA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两者有相似的症状,但是TIA持续时间较短,不留后遗症,而脑卒中的持续时间大于24 h,症状持续不缓解〔7〕。小脑卒中可理解为症状较轻,基本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但仍遗留部分症状的脑卒中。其他类型脑卒中是指缺血性脑卒中以外的脑卒中类型,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

老年女性通常有更好的生活习惯,对健康及健康知识更为关注。65~70岁更注重个人健康。同时享受的社会资源也较好。文化程度高者,通常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较高,也比较乐于了解健康知识。

TIA发病90 d内,脑卒中风险高达17%〔8〕。日常生活应该注意以下事项:①了解饮食治疗的方法和作用。例如,血脂过高的病人应食低脂食物,避免摄入动物油,禁食油炸黏腻的食物。②合理运动:运动可促进脂肪消耗、降低血糖,提高心肺功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综合素质。但病人在运动时要掌握好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循序渐进,每次约30~60 min,1次/d。③服用药物: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潘生丁)等药物,以改善脑循环。同时还可服用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增加脑流量的药物,如尼莫地平和桂利嗪(脑益嗪)等〔9〕。伴有糖尿病者应注意积极有效控制血糖;血脂过高的病人除了低脂饮食外,还应尽早使用降血脂药物。④正确理解、对待疾病,以消除焦虑、紧张和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⑤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避免过度操劳,调整心态,保持情绪稳定,增加生活乐趣;还应注意经常测量血压、血脂、血糖等〔10〕。

1 陈卓友,恽文伟,陈治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关系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18(3):148-50.

2 秦 鼎,焦红云,陈俊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狭窄的脑血管造影研究〔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7;4(4):245-7.

3 贾 岩.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发病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0):1767.

4 任 艳,聂迎雪.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2003;11(1):63-5.

5 李雅琴,余丽君,刘国英.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水平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579.

6 曾 军,洪 震,黄茂盛.脑卒中患者主要危险因素监测〔J〕.中国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杂志,2002;4(3):173.

7 楼小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4):1965.

8 柴紫娟,邓兰兰,张 燕.中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分析〔J〕.2011;28(4):260-2.

9 覃 琴,胡跃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52.

10 李玉文,王 松,张全忠.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1;51(16):11-3.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氯吡格雷结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发作的临床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尼莫地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益气活血、舒筋通络法联合西药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炎性反应50例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