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病情的影响

2014-12-03 08:10高艳斌吉林大学护理学院吉林长春3002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躯体量表功能

谢 姣 高艳斌 (吉林大学护理学院,吉林 长春 3002)

我国的人口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伴随而来的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也日趋增加〔1,2〕。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特点为躯体不适和认知损害,疑病观念强烈以及易激惹等症状〔3〕。本研究通过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探讨行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病情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100例,其中男42例,女58例,平均年龄76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17分,年龄≥60岁,获得受试者及其家属或法定监护人的书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或可能干扰试验评估的疾病;②患有或曾患有其他严重精神疾病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共有74个条目,分别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四个维度来评定受评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②HAMD量表: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量表。得分越高,病情越重。

1.2.2 资料收集方式 对符合调查条件的老人,由经过专门培训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于入院当天和干预10 w后各评定1次。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1.2.4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给予常规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组除此之外,给予认知行为疗法:(1)首先对参加干预的成员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干预人员对行为认知疗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同时保证参加人员干预方法的一致性;(2)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医患、护患关系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患者入院后,由主管护士接诊,通过和患者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3)建立档案,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职业、诊断治疗情况、性格特征、生活起居方式、文化程度等;(4)具体了解患者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分析患者的心理障碍特点,运用启发式心理联想的方法,帮助患者找出自己惯用的错误思维模式,并给予有效的心理支持,帮助其控制情绪;(5)帮助患者建立正确合理的认知模式,运用真实性体验等方法帮助其尝试用积极的、合理的认知模式去面对问题,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6)放松训练:指导患者每天参加至少30 min的放松训练,鼓励患者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并引导患者之间互相鼓励、支持。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和HAMD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及HAMD-24量表总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护理干预前两组生理质量和HAMD量表评分比较(s,n=50)

表1 护理干预前两组生理质量和HAMD量表评分比较(s,n=50)

组别 物质生活 躯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功能 HAMD总分干预组 22.5±3.9 26.8±7.9 23.1±7.6 27.9±7.0 28.3±5.9对照组 21.2±4.5 26.1±8.9 23.5±6.9 28.9±6.9 28.1±6.3 t值 0.97 0.99 0.72 0.51 0.19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 护理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和HAMD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组除物质生活外,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3个维度及HAMD-24量表总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表2 护理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和HAMD量表评分比较(sn=50)

表2 护理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和HAMD量表评分比较(sn=50)

别 物质生活 躯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功能 HAMD总分组干预组 23.2±6.9 46.1±6.9 59.1±6.6 57.1±6.1 9.9±5.9对照组 21.9±5.5 36.0±9.9 48.5±6.0 48.9±6.9 15.1±6.9 t值 0.69 6.19 9.72 5.51 3.19 P 值 >0.05 <0.01 <0.01 <0.01 <0.01

3 讨论

老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迄今未明,研究表明,其发病是由于遗传、生物学、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所致〔4〕。传统的老年抑郁症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而单纯的药物治疗往往不能使患者的功能失调、行为认知发生实质性改变,合理的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应激水平及机体免疫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5〕。传统的护理干预模式是以完成任务为中心,而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6〕。认知行为疗法理论认为〔7〕,改变功能失调的情绪和行为的最直接方式是修改不正确及功能失调的思维。通过实施行为认知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消除一些负性情绪,从而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缓解抑郁症状。本研究显示,与接受常规护理相比较,老年抑郁症患者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病情缓解有很大帮助,故应积极开展行为认知治疗,改善患者的错误认知,建立合理正确的认知模式,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抑郁症的康复。

1 刘雪梅.走出抑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

2 王祖承.难治性精神疾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37.

3 王东明,刘琳琳.奥氮平对老年抑郁症的增效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5):342-3.

4 陈春发,陈望岚,徐红林.首发与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健康教育的需求〔J〕.中国康复,2005;20(3):186.

5 卢锦秀.心理干预对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778-9.

6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5-35.

7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6-103.

猜你喜欢
躯体量表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现在干什么?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基于PMC窗口功能实现设备同步刷刀功能
搬家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叶挺将军囚禁岁月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