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隐性梅毒感染的特征分析

2014-12-03 08:10吉飞跃钱开成崔益祥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检验科江苏海安2266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滴度显性梅毒

吉飞跃 钱开成 崔益祥 (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检验科,江苏 海安 226600)

近年来,由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对住院患者梅毒抗体检测量有所增加,致使这部分被动检测资料的梅毒感染情况得以暴露,其中中老年人感染比例较高〔1〕。由于隐性梅毒的特征仅为血清学反应阳性,而无症状和病变,一般报道中易将隐性梅毒和显性梅毒一同报道,并不区分主动检测资料和被动检测资料,因此易混淆其感染特征,所以有必要对隐性梅毒感染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其感染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意大利SEAC公司Alisei型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采用上海科华生产的试剂盒;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采用日本富士生产的试剂盒;ELISA梅毒抗体试剂采用珠海丽珠试剂厂生产的试剂盒,方法为双抗原夹心法。

1.2 血清样本来源 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就诊的患者27 906例。检出422名梅毒感染者,经调查后,剔除胎传梅毒,检出显性梅毒24例,平均年龄(46.87±14.67)岁。新发现隐性梅毒 390例,平均年龄(61.75±17.75)岁(P<0.01),占受检人群阳性率为1.40%,其中非老年人164例,平均年龄(44.51±11.35)岁,年龄 20~59岁;老年人 226例,平均年龄(74.49±8.47)岁,年龄60~95岁。具体性别年龄比较见表1,不同年龄感染率见图1。

1.3 方法 对所有样本进行检测,筛选方法使用ELISA,所有试验均在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完成。对ELISA筛查出阳性者,进行RPR、TPPA检测,TPPA阳性者按照有关程序进行临床调查,诊断依照卫生部梅毒诊断标准(WS 273-2007)进行,记录所有数据资料。

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使用简明统计分析(CS)软件,版本14.0。年龄之间比较使用u检验,感染率比较使用χ2检验,TP-PA滴度比较使用Wilcoxon两样本比较。

2 结果

将TPPA、RPR结果分为TPPA阳性、RPR阳性组及TPPA阳性、RPR阴性两组。TPPA、RPR阳性组与TPPA阳性、RPR阴性组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年龄人群中两组的平均年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TPPA阳性、RPR阳性组TPPA滴度在1∶640及以上占78.1%,1 ∶320 占 7.3%,1 ∶160 占 2.4%,1 ∶80 滴度占 12.2%;TPPA阳性、RPR阴性组TPPA滴度1∶640及以上占59.4%,1∶320 占10.9%,1∶160 占 6.9%,1 ∶80 滴度占 22.8%。TPPA 阳性、RPR阳性组与TPPA阳性、RPR阴性组TPPA滴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显性梅毒感染者的血清学结果,TPPA阳性、RPR阳性23例,TPPA阳性、RPR阴性1例。

表1 老年与非老年人隐性梅毒感染情况

表2 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不同阳性结果比较

图1 不同年龄男女阳性感染率折线图

3 讨论

本研究按照WHO推荐使用的梅毒筛查方法进行〔1〕,组合使用不同的方法学原理,因此有助于防范生物性假阳性(BFP)现象的发生,但对于地方性梅毒、品他病等苍白螺旋体或其他具有共同抗原的病原体感染仍然无法区别。

本研究结果说明人群梅毒抗体的检测量上升;显性梅毒与隐性梅毒感染阳性率与年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由于本调查人群为被动检测资料故与一般报道〔2〕有所差异导致。

本研究结果与文献中的结果不太一致〔2,3〕;本文中非老年组女性与男性间年龄的差异,这是由综合性医院住院人群在年龄上的结构差异所引起的,但其感染率并无多大差异。

本文及文献资料〔2~4〕表明显性梅毒的感染以性活跃人群为主,这可能是两种梅毒感染差别之一。由于梅毒感染存在血清抵抗的特性,老年人感染比例高是不是反映了特定历史时间段的人群感染率较现在为高,隐性梅毒感染阳性率高峰期是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后移等问题,这还有待通过更长时间跨度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来证实。

TPPA阳性、RPR阴性为隐性梅毒感染的主要类型,而显性梅毒感染主要类型以TPPA阳性、RPR阳性为主,显然本文被动检测资料中RPR阳性率低于李军和Singh等〔3,5〕的结果;TPPA滴度无助于帮助鉴别其梅毒感染类型。结合梅毒诊断标准(WS 273-2007)及文献〔2,3〕,笔者认为仅根据 RPR、TPPA 等血清学检测结果,不能鉴别判断隐性还是显性。由于隐性传染病具有“冰山”特征,通过对被动检测资料分析有助于帮助进一步认识人群中真实的隐性梅毒感染情况。

1 吉飞跃,钱开成,崔益祥,等.江苏省海安县16932例住院患者梅毒感染情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6):766.

2 李 军,王林娜,郑和义,等.潜伏梅毒的临床特点与血清学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32(3):338-9.

3 李 军,王林娜,郑和义,等.1125例梅毒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32(2):185-9.

4 敖 秀,李 洁,吕玉奎.北京市大兴区2004~2009年淋病、梅毒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346-7.

5 Singh AE,Wong T,De P.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and late latent syphilis cases which were initially non-reactive with the rapid plasma regain as screening test〔J〕.Int J STD AIDS,2008;19(7):464-8.

猜你喜欢
滴度显性梅毒
隐性梅毒更危险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抗核抗体荧光模型与滴度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分析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常常听到的梅毒,你真的了解吗?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二期梅毒误诊为男性尿道旁腺炎一例